房价上涨的底层逻辑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0 | 时间:2023-10-06 11:00:22文:Herman,时间:2023-10-05 ,全文共:1200字,阅读需要:1分钟。
缘起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观点:
房地产救市政策已经落地,坐等房价大涨。
这种观点挺具有煽动性,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政策落地并不是构成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我的观点,房地产未来的走势并没那么乐观,上一轮空前盛世的景象恐难重现。
底层逻辑是什么
真正能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是人的预期,而让预期改观的力量并没有进入市场。
有人会问,政策的利好难道不会改变人的预期吗?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只是短期有效,刺激的也只是局部需求,是否能带动整体需求还有待论证。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政策利好往往只能带来昙花一现的行情。
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认房不认贷等等,仅仅刺激了改善型需求。而对刚需和投机需求并没产生什么影响。
买房动机
从买房的动机看,无非两种,一是满足居住需求,和由此衍生出的教育、医疗、生活便利等需求。二是作为投资品,赚取价差获利。
房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属于刚性消费品,有钱就要置业,无论是不是必要。人们都觉得从长期看,房价一定会上涨。但忽略了房子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价格终将向价值回归。
所以,在房价上涨的时期,不惜加杠杆的方式,参与到交易中。曾经的深圳就经历过类似阶段,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丧失信心,即使工作再努力,也不如倒腾房子赚钱容易。甚至出现了各种规避限购政策的社会怪象,如离婚率屡创新高,比如各种民间借贷盛行。
回归理性
房子作为一种消费品,当市场失去理性的时候,就是泡沫即将破灭之时。房子作为投资品稳涨不跌的定律已经被打破。当下,已经上车的购房人纷纷提前还款,主动降低杠杆,还未上车的人,也是谨慎观望,并不急于出手,就是对经济大环境的不乐观,希望手里有更多可支配的现金。
再看改善型需求,他们同样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非把房子当成是投资品看待,而更多是满足居住改善的需要,要卖掉手里的小房,才能换大房子。问题来了,小房子由谁接盘?
政策出台后,二手房的挂盘量激增,但成交量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买的一方并不急着出手,因为中国的房市历来都是买涨不买跌的。更多人持观望态度,希望房子再降一点,这样购房成本也会更低。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年轻人的观念在改变。他们不急着结婚、不急要小孩,更享受一个人独居的状态。这样一来,刚性需求就大大减少。从长远看,也会削弱改善型需求。道理很简单,家庭人口多了,才会激发改善需求。
什么样的政策能刺激刚性需求上涨,这才是房价企稳的关键。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人们也会更理性地看待房价走势。
写在最后
预期不改变,房市很难真正有起色,这是底层逻辑。房产投资必将回归理性。只是个人粗浅的分析,欢迎一起讨论。
请关注”HERMAN说“,聚焦个人成长和知识体系搭建,精进的路上有你有我。原创好文第一时间推送。欢迎私信反馈您的意见,也欢迎转发、收藏、在看。您的每一次小小反馈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