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稳了!又一轮棚改即将开启?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6 | 时间:2023-10-29 18:48:07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实施居住区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提供等三大类改造项目,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拆迁”又要全面重启,有人则期待这能带来更多的利好和机遇。那么,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什么?它会对房地产市场和居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呢?改造背景:老旧小区面临多重困境据统计,我国城镇老旧小区约有17万个,涉及居民约1.7亿人。这些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年限较长,建筑质量较差,配套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旧小区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是安全隐患突出。老旧小区的电气、消防、供水、供暖等设施老化严重,存在着火灾、触电、漏水等安全风险。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和维修保养,部分小区还存在违章搭建、私拉电线、乱堆垃圾等现象,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二是舒适度不足。老旧小区的房屋设计不合理,采光通风差,隔音效果差,卫生间厨房湿气重。同时,由于缺乏电梯、无障碍设施、停车位等便利设施,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出行不便,生活不便。三是公共服务缺失。老旧小区的幼儿园、医院、便利店、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或者陈旧,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旧小区的防控能力较弱,给居民健康带来隐患。四是社会价值流失。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部分老旧小区被拆除或者荒废,导致城市风貌和人文底蕴的流失和破坏。改造目标:提升居住品质,增强社会活力针对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住建部提出了明确的改造目标和措施,旨在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增强社会的活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配套设施。根据不同类型的老旧小区,有针对性地增设或者改造电梯、无障碍设施、停车位、垃圾分类设施、消防设施、供水供暖设施等,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舒适度。二是提升居住环境。加强老旧小区的绿化美化、亮化提升、硬化铺装等工作,改善小区的外观和景观,营造整洁和谐的氛围。同时,加强物业管理和维修保养,规范小区内的秩序和卫生,消除安全隐患和卫生死角。三是增强社区管理能力。老旧小区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或不专业,管理服务不到位或不规范,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通过改造,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增加和培训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规范度,满足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改造路径: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涉及广泛、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各方利益。具体来说,老旧小区改造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老旧小区改造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不能一刀切或随意操作。要根据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综合考虑其历史价值、建筑特征、功能需求、安全风险等因素,采用多维度、多指标、多方法的评估方式,确定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先级,制定改造的目标、方案和计划。推进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支持。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和渠道 ,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居民自筹资金、公益众筹等,形成多方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实施差异化的改造策略。老旧小区改造不能一概而论或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老旧小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改造策略 ,如保护性改造、维修性改造、增容性改造、重建性改造等,实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施策。保障充分的参与机制。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广泛征求和反馈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合理诉求,促进居民与改造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活力魅力的重要举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也能够增强社会活力。老旧小区改造意义不亚于“房改”,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科学合理地评估、投资、改造和参与,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