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体“千山闲言”,喜欢的话加关注哦
2023年搅动中国经济就是房地产,这也动摇了20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召开完,这是决定2024年中国经济的一次会议,会议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稳的是什么?是预期,是信心。有了稳定向好的预期,人们才会对经济发展有信心,才敢投资创业,才敢消费,才会有内需。
现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借贷经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靠借钱来运作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财富增长借钱给企业,企业借到钱可以扩大经营,等企业盈利之后,把借来的钱连本付息还给金融机构,双方获利。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贷。市场瞬息万变,若想攒够钱再去做生意,那“黄花菜都凉了”。借贷经济,追求的就是借出去的钱能够增值,所以预期非常重要。只有预期稳定,经济不断向好,大家认为明年会比今年好,有钱的才会愿意借,没钱想做事的才敢借。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越来越差,有钱的也不敢借出去,担心借出去就回不来,没钱的也不敢折腾,万一还不上就成了老赖了。预期一旦没了,所有经济活动就都停了。稳预期总要有个核心抓手,把什么稳住,大家的预期就稳住了。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就用最简单的逻辑去想,肯定是最值钱的东西稳住了,预期才能稳定住。如果最值钱的东西都忽升忽降的,怎么可能稳住预期。所以,房子就是核心抓手,稳房价就是稳预期。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都保不住价,说贬值就贬值,你还敢指望几千块的手机保值吗?
疫情之前,“三道红线”让环京房价腰斩,多少人高位被套,加之疫情期间收入降低,法拍房数量急剧攀升。举个例子,你贷款200万买了一套市场价300万的房子,突然房价腰斩,房子只值180万,你就算了把房子卖了还是欠银行20万,这个贷款你还不还?不还贷直接进入信用黑名单,这辈子别想贷款了。问题是,你不还款了,银行也麻烦了。你只要一直还贷,虽说抵押物已经资不抵债了,但银行账面上还能算作资产。一旦你停供不还贷了,银行那边瞬间成坏账了,当初银行可是真金白银把200万给出去了,现在就算房子卖了还差20万的窟窿,怎么补?一套房子这样,成百上千套房子都停供,银行瞬间就要破产的。
过去20多年,中国靠着房地产带动经济高歌猛进,把赚来的钱都借到现在发展经济了。欠的债总是要还的,房地产低迷就是因为到了该还债的时候。但是还债不能搞激进,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如今的房价确实高的不像样子,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高的完全可以当成鬼故事来听了,超高的房价限制了年轻人的梦想,也限制生育。很多人,特别是没买房的人,都希望房价降,降得越多越好,这可以理解。
房价不是一天涨起来的,也不能指望一天降下去。只能稳住,要想把泡沫挤出来,只能慢慢来,急不得。急了就会把泡沫戳破,那就重演了90年代的日本,国家经济元气大伤,30年都没恢复过来,到现在都是一堆“后遗症”。核心资产稳住了,才能化解债务风险,才能让经济活动持续。经济稳住了,预期才会上来。这是个相互攀升的过程。经济好一点,预期就稳一点,预期稳一点,经济上就更进一点,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很多人总喜欢强调市场调节,认为国家干预,不让房价降下来就是违背市场规律,坏透了。这些话富人们说说就得了,普通人就别凑热闹了。市场规律是什么,就是资本逐利。如果真的全部由市场来调节,让资本逐利,那可不是人间天堂,那是地狱。翻翻英国资本主义革命之后那段历史,自由市场,资本逐利,童工遍布,压榨剥削,老百姓生不如死。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人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指的就是那个时候的英国。资本逐利的代价,惨痛无比。房价应该不应该降?应该降。但是“应该”和“能不能”中间隔的是代价,这个代价是目前中国经济不能承受的。房价影响这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今房地产低迷,让很多人都觉得经济整体不景气,甚至认为是经济寒冬,工作、收入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通胀,手中存款的购买力也在下降。房价降了当然是好事,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房子了,但若是房价下降影响了经济,影响了收入,那就不见得是好事。很多人希望降房价的心态就是房价降下来,自己买得起,但是工作不能没,工资不能降,自己存款的购买力还不能少。这和希望自己一夜暴富的心态是一样的,都想跳过艰苦的积累过程,直接获得想要的结果。甘蔗不能两头甜,天底下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全文看完,如果觉得不错,请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感谢支持。
若需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千山闲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