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们听到一个消息,国家在短短20个月内印制发行了将近50万亿元的货币。
这听起来是一个天文数字,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放水疗法”下,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却没有像过去那样水涨船高。
这真的合理吗?“纸上谈兵”这句成语就是从货币发行说起的。历史上无数朝代都是先放水造富,后来通货膨胀、国破家亡。
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发行决不能盲目,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扎实的前提下。
一、50万亿元的数字是怎么来的?数据显示,2023年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285.4万亿元。
与20个月前的235.6万亿元相比,差值就达到了惊人的49.8万亿元。这就好比一个储水池,原本资金就是满的,现在又灌入了将近一半那么多的水,按说要发生溢出和浪费才对。
但奇怪的是,这些钞票就这样神奇地被“消耗”掉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竟然没有丝毫变化。
二、通胀没有发生,这背后隐藏着经济学的奥秘对于普通人来说,货币发行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物价上涨,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自然会推高价格。那么这次为什么没有出现预期的通胀呢?这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些经济学奥秘。
经济学有这样一个公式:MV=PT。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拆解开来就是钞票数量×钞票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额。在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本就疲软的市场交易量进一步萎缩。
同时,我们普通人害怕未来,提高了储蓄率,降低了消费,导致钞票实际流通速度大幅下滑。
于是,那些印制出来的钞票,最后又回到了央行的金库,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说的“空转货币”。
正如“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如果市场上本身就没有那么多交易,多打出来的钞票也无处安放,价格当然不会涨。
三、央行灵活调控,有效抑制通胀预期如果放任通胀发展,那么50万亿元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当中,央行发挥了关键作用。
有位智者说过:“致富先修仓,修仓然后富。”简单说,向经济体内注入更多货币之前,必须打好金融体系建设这根基。
这两年,监管部门围绕这一原则,对金融市场进行了重点监管,限制投机资金流入,严格控制房地产泡沫。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防范通胀蔓延的坚固防线。就好比,我们会选择在装修房子之前就预埋沉箱、接好暖气管道。
这需要提前规划和部署,但后期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央行等监管部门所做的,也是类似的“提前填平坑、修筑桥梁”的工作。
四、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治本之策通胀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失衡。中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必然会使一些传统产业陷入痛苦的去产能过程。
但另一方面,也会像嫩芽从土壤中破土而出那样,孕育新的产业动力。政府正在通过吸纳就业、培训等手段来平衡这个过程,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适应这个大变革。
这种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既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从这个层面上讲,超发货币为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没有通胀的深层原因。
五、开放互通、合作共赢是应对外部环境的治标药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国家间的命运牵扯在了一起。
中国经济不能与世界脱钩,我们也欢迎世界其他国家进一步交流合作。
比如,我们可以加强与新加坡在治理方面的合作;向德国学习财政管理经验;
吸收以色列的创新创业文化……种种举措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在这个过程中,超发部分货币被用来填补外部环境的突发波动。
正如医生开一些安慰剂来应对患者的特殊情绪需求。这也从侧面抑制了货币供给量过快扩张带来的风险。
六、还需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尽管目前通胀尚在可控范围内,但通货过紧也会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当前,不少央企恐惧“疫情三年经济下行”,已经开始补充库存、垄断资源。这些举措让市场信心下降,也使货币停滞不前。
现在最需要的是适当调节货币总量。而不是一味地紧缩或放任货币扩张,这都将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千万不要被50万亿这个数字吓倒。只要运用好经济学的定律,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能掌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经济大变局中,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平稳运行,这恰恰显示了我们制度优势的活力。
当然,道路才刚刚走到起步阶段,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推进改革,深化开放,让中国经济这个巨轮驶入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
那么,您认为我们的做法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