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明明已经过剩,开发商为何还在建房?温铁军一语道破真相!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8 | 时间:2024-01-03 15:51:39面对楼市的冷热不均,人们常会困惑于房地产开发商在明显供应过剩的环境下,为何仍旧执着于建设新的房屋项目。这个现象背后,不仅关联着经济规律、政策导向,还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和开发商自身的战略考量。经济学家温铁军曾指出,中国的房地产问题经常带有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而对于开发商而言,持续建房似乎穿透了市场供需的表象,抵达了更为复杂的经济与战略层面。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维护
房地产业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在很多地区,开发商持续建房可能首先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期望有关。政策的宽松往往能够促使开发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例如,减免税费、放宽银行贷款等措施,可以降低开发商的成本,增加其开发新项目的动力。另一方面,房地产项目能够创造大量建筑和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即便是在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就业稳定,地方政府官员有时也会鼓励房地产继续发展。
由此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即便已有的住房库存量大,新的项目依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东部某省会城市为例,在过去几年里,尽管房地产库存处于高位,但地方政府仍然推出多项措施吸引开发商购地建房。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房地产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支撑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土地财政的利益冲突
在中国众多城市,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出让金依赖性强,成为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政府出于平衡预算和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考虑,会持续推出新的供地计划。另一方面,开发商往往已经承担了前期土地购置的高额成本,为了覆盖投资和实现收益,不得不继续开发这些土地资源。
例如,某地级市的决算报告就显示,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了地方政府总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子虽然过剩,但地方政府仍旧推动土地市场的活跃,这不仅加剧了市场的供给压力,也使得开发商不得不面对继续建设的压力。即便知道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但开发商为了不使持有的土地资产贬值,有时要不顾盈亏继续开发项目。
【三】行业惯性和市场预期
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项目投资时,通常基于多年前的市场预期进行规划和动工。这种计划性和时滞性导致了行业惯性的存在。即使市场已经有过剩迹象,但由于项目启动时基于的是早期预期,开发商往往会继续推进已经开工的项目。此外,部分开发商押注的是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他们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新增的城市人口将最终吸收过剩的房源。
以某一线城市的发展为例,急剧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涌入的新市民。虽然眼下市场上房源丰富,但开发商依然对未来市场有着乐观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几年前规划的大型居住区,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开发商的这种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未来预期的市场投资决策,即使短期内看似不符合市场实际,但却有可能在长期成为一种合理的战略选择。
结语:分析所述,房地产开发商即便在房源过剩的环境下继续建房,背后涉及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政策、预期和战略等因素的交织。这些决策并非孤立和盲目,而是建立在多层次经济逻辑之上。在现实中,开发商、政府、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在进行着细致而复杂的博弈。因此,对于市场的合理调控和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依然是决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