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暂时先苦一苦开发商吧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4 | 时间:2024-01-11 16:51:03

2023年12月20日北京土拍,原本作为年底压轴地块的昌平朱辛庄,却意外爆了冷门。

朱辛庄0022、0027等地块,仅中海+未来科学城联合体报名出价,最终以42.7亿元底价成交住宅楼面价3.92万/平,指导价6.6万/平。

要知道在年初的时候,朱辛庄供应了两块地,分别吸引了14家房企和42家房企入局争抢,成为北京土地市场有史以来房企参与最多的地块。

两个地块均触顶地价,最终被越秀和大华摇号成功拿下,此后开盘,更是造就了首开即清盘的火爆场面。

网上一大堆博主分析了朱辛庄土拍遇冷的原因。

有说地块总价过高被劝退,有说捆绑大型商业开发难度大,也有说海子和昌平区是战略合作关系等。

其实,哪有那么多理由呢?北京市场缺人傻钱多又有实力的大型开发商吗?无人争抢更大的原因可能是:

无利可图。

毕竟与年初相比,最新地块的楼面价和指导价双双上涨,而随着二手房价格的大幅回调,昌平南新房的倒挂红利也消失殆尽了。

如果说朱辛庄的土拍遇冷是情有可原,那原本素质一般乃至差劲的冷门地块,却频频爆热门:

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12月26日的土拍,丰台大红门地块吸引了多达22家房企争相竞抢,最终被华润以触顶价34.845亿摇号获得。

成交楼面价约6.82万/平,溢价率15%,销售指导价为9.5万/平。

而就在一年前,旁边的中海和瑞叁号院与永定金茂府的成交楼面价才5.6万/㎡,溢价率约4%,指导价同为9.5万。

三个地块的规划条件和容积率基本一致,但新地块的成交楼面价,却比之前暴涨了整整1.2万一平。

目前,中海和瑞叁号院的网签均价约8.89万元/平,永定金茂网签均价约9.33万元/平,在利润充足的情况下,并没有顶着指导价售卖。

而此次华润高价拿地,在指导价不变的基础上,房地缝差却减少了1.2万,意味着利润空间减少,后期想要保证利润:

在产品力和价格上,势必会失去竞争力。

紧接着2024年北京首场土拍,丰台大瓦窑的两个地块,又再次上演了“冷饭热炒”的戏码。

其中,大瓦窑L42地块,参与的房企有6家,最终由中建信和38.5亿摇号获得,溢价率15%,楼面价5.5万/平,销售指导价8.3万/平。

丰台大瓦窑L44(含公建)地块,居然也有6家房企争抢,最终被京能地产以38.41亿总价触顶成交,溢价率15%,住宅楼面价6.08万/平,指导价8.3万/平。


我们暂且不提距离大瓦窑不远,成交楼面价约4.45万/平,销售指导价仅为7.5万/平的小瓦窑地块了。

就同区域内的囯誉万和城与首创天阅山河,2020年拿地时,成交楼面价只有4.4-5.1万/平,以8万的售价卖了三年,如今还未售罄。

早有“珠玉在前”,却仍然阻止不了开发商们疯狂抢地的步伐,实属罕见。

再加上两个月前,丰台郭公庄成功出让的两个指导价9.2万/平的地块,指导价相比三年前上涨了37%...

市场还未明显好转,新房降价促销也仍是主旋律,为什么开发商们在土拍市场却如此不计成本:

自杀式的排队进场抢地?

这跟土地储备不足有很大关系,事实上现在大量房企面临着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无地可开发”的境地。

之所以如此饥不择食的拿地,无非是房企土储告急的无奈补仓之举,毕竟对于主做开发的房企来说:

不拿地是“死刑”,拿地是“死缓”。

房企们只有解决当下无地可开发的燃眉之急,才有穿越周期的底气,不然可能会纷纷倒在黎明前。

除此之外,国央企有时候拿地开发,并不是只为了追求利润,更多时候为了稳房价稳地价,哪怕是亏钱也要硬着头皮上。也就是市场俗称的:

奉旨拿地。

如果看过我上篇文章的读者(北京的救市,静悄悄)应该知道,“土拍火爆”只是目前救市环节里的一环。

从住建部部长的发言,到全国重点城市取消了地价上限,一线城市集体降低首付和交易税费,再到舆论宣传口禁止唱空等一系列措施中。

其实就已经指明了高层对房地产2024年的目标,以及房价不能再跌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市的决心。

最终的救市效果能否行之有效,还是要看市场买不买帐。

但不管如何,一件事只有去做了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做永远都是失败。在市场还未完全救起来之前:

暂时先苦一苦开发商吧。

如今,新房的指导价已经失去了参考意义,大多数新房并不能卖到指导价,而随着楼面价上涨,会进一步挤压房企的利润。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土拍里能看出,但凡还算“热门”的地块,未来入市销售都普遍面临着利润太低甚至亏损的情况。

想要保证合理的利润,就只能.. 对于2024年入市的大多数新房产品,大家不用抱有太高的期待。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