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房地产带来的财富转移 之 穷人的负债就是富人的资产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9 | 时间:2024-02-17 20:05:44

2008年中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1%,比2007年增速增长了16.2%,这比1990年代初的30%的储蓄率大幅提升。2009年中国居民总储蓄超过19万亿,人均储蓄过1万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长时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这种不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就是最终需求不足。当时的信达资产掌舵人郭树清认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全球平均储蓄率19.7%。

如何激活居民储蓄,让这部分钱流动起来,成了当局越来越紧迫的任务。住房商品化已经推进了10年,似乎并没有完全激活流动性。好在贷款买房的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主要推动力是第一批流入城内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和农民工到了结婚的年龄,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结婚成家是要有自己的房子的,租房肯定没什么人愿意跟男人结婚。从1999年启动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以每年接近50%的增速快速增加,而这部分18岁的学生,在6年后,也就是2005年后开始逐渐步入成家的年纪。当时的全国平均结婚年龄大约在25岁左右。与之相对的是2001年中国入世后,大量制造业企业建立,又吸引了巨量年轻农民工进城,这批人一旦来到城市,基本就不太愿意回到农村生活,在城里成家也免不了买房子置地。以17岁的平均进城,年龄计算,7年后,24岁也到了结婚年龄。所以2008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之前累积的城市化进程,要从投资逐渐变现了。

那么楼市变现就成了,激活储蓄的关键一环。让大家拿出钱来吃喝玩乐,作为勤俭节约的国人,尤其是刚从温饱到富裕的群体,肯定不会大手大脚地去享受。但是买房没问题,毕竟这是千百年的传统,有钱了就要买房子置地。房子不是消费而是资产,这种观念与生俱来。当时的贫富分化还不是很严重,居民储蓄相对比较平均。富裕阶层并没有向头部集中。于是就出现了比较神奇的一幕,大量的普通群众拿出积蓄做首付,从银行按揭贷款购买房屋。此时银行贷出来的钱可以说是来自大量普通人的存款。狗血的是,普通人钱存银行,然后再找银行贷款。从整个群体角度来说,相当于自己的钱放银行,然后让银行加上利息再贷给自己。银行的角色是资金流通加储蓄担保人。

住房抵押贷款,看似抵押的是房子。实际抵押的是借款人未来的收入。如果上文中这种自己借自己钱的模式一直持续下去,可能财富也不会发生大转移。毕竟房奴们一边借钱支付利息,一边还存款获取利息。也就是说赚钱的速度超过房贷的本息。当然最开始买房的一批人也实现了这个良性循环。收入一直在涨,而自己买房的时候房价又不高。但是后来随着房价持续上涨的示范效应,让很多无法实现这种存贷平衡的群体也加入了买房大军。他们的收入增长根本赶不上房贷的本息,或者说他们设定的未来收入不断增长可以平衡房贷本息的模型并没有实现。

那么这部分后来的贷款者就不是找穷存款人借钱了,而是变成找富裕群体借钱。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的结果是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穷人的存款越来越少,而富人的存款越来越多。此时房奴们从银行借出来的钱,基本就是富人的存款或者投资理财产品所提供的流动性了。这个模型设计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对于房奴的贷款利息是浮动的,锁定了房子的价值。并将本息控制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浮动。以保证银行的本息收入,当然关键是锁定了房子的价值,保证了银行的本金安全。保证银行的本金安全就等于保证了资金出借人也就是富人的本金安全。至于利息收多少,看宏观经济如何。可以确定的是,房贷利息极大概率是跑赢通胀的。这就等于保证了富人资产稳定的增值。而对于房奴就不那么友善了,如果出现贷款逾期各种惩罚措施,甚至可以强制拍卖房子,归还银行本息。更狠的是,即便房价下跌,也需要按照合同锁定的贷款本息,结清贷款。拍卖房子不够,就拿钱补差价。

整个模型的设计,完全商业化,也就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逻辑。必须保证债权人的本息安全。银行这个东西,天生就是嫌贫爱富,从大逻辑来说,逐渐变成银行联合富人一起赚穷人的钱。不过也只有这样,商业逻辑才能讲得通,毕竟随着贫富分化,只有富人才能给银行提供流动性也就是本金,穷人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创造的价值去给富人的本金创造利息,同时支付银行收取的过路费。

根据招商银行的统计数据,到2023年,已经是2%多的人掌握81%的社会财富了。中金公司公布的数据更夸张,0.33%的人掌握了67%的社会财富。这个苗头在2016年就开始显现了,2016年和2017年,住户贷款分别新增6.22万亿元和7.01万亿元,同期住户存款分别新增5.17万亿元和4.60万亿元。居民贷款增量持续超过存款增量,表明居民的角色从银行的存款供给方转变为贷款需求方。截至2018年7月末,住户贷款较年初增加超过10%,与同期住户存款6%的增速形成对比。2008年至2018年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左右。

财富向富人集中的另外数据佐证是,2022年全球的储蓄率平均为25.5%,而我国的储蓄率却高达45.4%。2008年中国人的资产负债率不到18%,储蓄率几乎全球居首。2022年中国人均负债率62%。居民总负债超过200万亿。人均13万负债。56%的人口没有存款。2023年 中国人均储蓄7.3万元,2022年人均储蓄8.5万元。

这两年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这种通过房贷财富转移到模式,有所收敛。2023年新增家庭存款16.67万亿,新增房贷6.7万亿。新增存款超过新增房贷。一个原因是购房趋于理性,另外可能是全社会进入穷人还债区间,不少人开始慢慢积累存款,逐步或者提前还清房贷。不过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存量房贷规模依然超过38万亿。

这38万亿是什么?如标题所言,这也就是穷人的负债。但是它又是富人的资产,穷人们不断工作还本付息。而银行将收到的本息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作自己的经营利润,一部分归还富人存款的本息。锁定的这38万亿房贷,每年源源不断地给银行体系和出借方创造财富,继续成为贫富差距的重要推动因素。当然你也可以拓展思维下,不要只纠结在房贷上,比如车贷、消费贷、信用卡,哪一样不是锁定了富人的收益,但是对借款人无限追债。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