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房价的估值模型与房地产时代的落幕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4 | 时间:2024-03-05 00:30:56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过去30年的特定时期,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即便是曾经铁杆最狂热的多头,此刻也应认清其没落的大势了。一味地认为房地产过去很重要、所以未来仍将很重要,这是刻舟求剑的机械论,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讨论一个问题:房价是如何估值的?房价与房租两者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最直观的理解,房价由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而租房市场作为房地产的补充,房租也由租客和房东的供需关系所决定,也即:先有房价、再有房租,两者均由市场机制定价;房地产市场可提高生产和分配效率,最终实现居者有其屋、人人有房住。

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社会上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则不会租房需求,但同时也不存在买房需求,房地产市场也随即消失。因此,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必须保证永远有人没自己的房子住、存在租房需求,才能维持住房价。跟我们直观理解的相反,是先有房租、才有房价。

再进一步讲:房地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80年代房改以前没有住房问题,所有人都是分配住房,这被视为是社会主义体制优势的证明;而房地产市场只要实质存在,住房问题就不会解决。

我们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看,事情会简单些。在一个房地产市场成熟的社会,房子不能当作普通的日用消费品看待,它不仅具有使用属性(居住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金融属性,定价应该遵从后者。借鉴股票市场PE的的定义,可按照“房租÷无风险利润率”作近似估值。

举个例子。无风险利润率一般取十年国债收益率,近年来我们国家一般在2.3~3.0%,取2.5%吧;比如某套房子,月租5k、年租6w,则房子估价≈6w÷2.5%=240w。也就是说这套房售价240w是比较合理的价格,道理就是你这240w拿去买十年期国债、每月也能收回5k,所以理论上房租至少也要有5k,你买房才更划算。

但是,金融资产的定价=估价+市场机制折溢价,这就二级市场的股票一样。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市场属于牛市,所以有大幅溢价,比如240w的房子,卖500w一点不夸张;现如今及后续的房地产市场则是明显的熊市,240w的房子卖150w也不是没可能。这也和股市,很多时候100倍PE的票家抢着买,10倍PE的无人问津。

按照这个标准,即使是长沙这种房价调控到位的城市,其平均房价也仍有将近30%的溢价,可近似理解为二级市场溢价。而深圳则还要再特殊些,可以理解为核心资产的再溢价(例如A股的茅台),核心资产具备不可替代性,全国只有一个深圳;但二三线城市一抓一大把,则不存在任何不可替代性。

而如果仅把房子当作普通日用消费品、仅具有居住属性,则房价的组成应该是成本+利润。按经验数据,地价+建安费大概能占到金融市场定价的房价30%左右,算上产业链上下游利润10%,也就是40%;也即一套240w的房子,其成本+利润组成的房价只有100w左右。

国家长期以来的房市政策导向,一直是在弱化房子的金融属性、强调其居住属性,也即后续房价还会继续往居住属性的价格回归。从这个角度来讲,房地产将遇到“戴维斯双杀”,也即估值(金融市场价值回归)和基本面(继续回归居住属性定价)的双重折价

说完金融资产本身属性,再来说市场属性。房地产市场不是自由市场,存在各方各面的垄断,所以不能简单套用自由市场的规律来看待。比如,我是深圳某CBD行政区的包租公,手握50套房待租,按自由市场的规律,如果租客(需求)减少、我就要降房租,否则房子租不出去;但现实更可能是,我宁愿房子空着、也不会降价出租。

只要这种垄断持续存在,房地产市场就不能简单视为普通的二级金融市场看待,需要考虑卖方垄断导致的价格失灵。所以金融大V们天天分析什么租售比,看个乐呵就行,没用的。

要打破这种垄断,就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资产持有成本,也即房产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么搞的。什么时候房产税落地,房价就基本回归合理区间,同时也意味着房产的金融属性被剥离,房地产市场就正式成为历史,房子会基本回归其消费品的使用属性。这同时也是房产税必然会落地的论证过程。

再举另一个例子,我们去菜市场买菜,花的钱就是菜的成本+商贩的利润,因为没有人拿菜去出租,菜不具备金融属性。同时,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市场定价机制正常,不会出现离谱的折溢价,价格受市场波动调节;但是如果出现垄断则不然,这也是为什么要遏制互联网大厂利用平台优势介入买菜市场的原因。

衣食住行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四个方面,房地产出于历史原因,不得不让资本有限地(地方政府仅出让土地使用权)介入,但即便如此,短短30年,也已酿成如此恶果。

市场机制能提升生产效率不假,但同样会带来一系列分配的后遗问题。场经济会导致产能相对过剩,同时出于资本对利润增长的绝对追求,又使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金融手段干涉资产价格,通过制造需求缺口、保证价格坚挺,进而导致产能的进一步过剩。2015年的棚改去库存,库存反而越去越多,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内生性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的死结。房地产本身没有什么特别,跳不开这个规律,这是其普遍性;其供应链长、制造周期长,同时牵扯到对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土地的使用,使其影响范围深远、广泛,牵一发动全身,这是其特殊性。

80年代的房改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国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经济发展效率问题;接下来的房改,也即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也会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国在用市场经济解决效率问题后、能否用计划经济再解决分配问题,从而彻底完成整个闭环。近年来在深圳试点的公租房新政改革,就是这种尝试之一。

如果能,那将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创举。这是我对我们国家大的政策方向的理解,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归尘土归土,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只剩下最后的谢幕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