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楼市大变天,顶层设计彻底摊牌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0 | 时间:2024-03-15 08:44:51

楼市大变天,顶层设计彻底摊牌

文 | A 森

A视野

2024

03/15

原  创

A视野 ID: AndsonVision

发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重启

有关楼市,最近村里的话也是没有少说。

但是,真的去看看目前楼市的成交情况,尤其是二手房,一言难尽。

前不久,我就跟朋友说,真的某科、某利、某润等来个大爆雷,索性也就救了。

现在由于外部美联储把我们的央妈压的死死的,所以,里面暂时是能拖就拖。只有拖过美国接下去几个月最疯狂的打击阶段,后面央妈才可以放开手脚。

现在,市场关心的是价格什么时候起来,成交量什么时候起来。

不过,村里明显短期更关心的是,如何安顿好后城市化时代的楼市。

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阶段性的目标是很不同的。

实际情况是,地方、商业银行、城市中产这几股力量是希望地产崛起,因为可以极大的优化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从而让自己可以更好的修复。

所以,这次村里的话,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上来就是定基调“不能炒!”

可是,紧接着,又说以后宏观调控的权力下放给地方了。

如果只看第一点,那就是没戏了;如果只看第二点,那就是大有可为。

可是,现实不可能左右开弓,只有一个方向。

本质上,就是一句话:

给你们地方继续搞土地财政的自主权,但是,不要玩过头了。

这里面包括的可不仅是地方财政,也包括地方经济、商业银行等各方利益链条。

背后的逻辑也是无奈,因为中国经济实际是“中观驱动”,这点也是分税制改革决定的。

即,税收大头由中央一级承接,事权(支出)大头要靠地方驱动。而我们是投资驱动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地方驱动依旧是重中之重。

那为什么现在突然提出要下放城市调控自主权?

地方债已经被管起来了,城投债也被严密管起来了,会议中任务更加重了(支出更多)。即便2023~2024中央财政牺牲点赤字拉地方一把,这也是不能持续的。因为,村里还有大量任务,尤其是对付美国。所以,最终只能回归地方财政自己要去想办法。那么,地方财政手里除了有地,也就没有其它了。这个时候,下放地产的调控权,就是明牌了。

———————————

与此同时,村里这次又说了,我们后面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地产市场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就是不能崩。

这几点意味着,住宅市场的政策底已经非常明显了,就在现在这个位置。

不过,村里也担心,如果救起来后又炒作过头了,怎么办?

于是,提出,全面推进“现房销售”,活下来的开发商不能往死里加杠杆。

这个看上去是很好的举措,却忘记了一点,这会极大的增加开发商的运营成本。

此外,各地还是想办法卖高价地。能不能是另一回事,想不想则是很明确的。

因此,只要楼市这口气缓过来,我们实际看到的未来趋势是,活下来的开发商是以极高的土地成本、极高的资金成本、极高的运营成本来造新房。

保交楼的问题是没有了,中资美元债的风险是下来了,可是,核心城市新房长期价格坚挺是必然的。

为此,人家还打了一个关键性的补丁:

“保障+市场”双体系

只想要住的人,那去保障房,性价比高,能够活下来。

对于有钱的,给你买,让你买,定价也回归市场化的供需关系。

这其实是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只想住的,玩“组屋”;想要有保值增值的,那就商品房。

用有钱人买房当中产生的财政收入,还可以对冲一部分保障房的财政开支,形成一个闭环。

由于现在是工商业文明时代,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回到农村的。所以,住房永远是很高的一项开支,放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另一边,住房基本上20年左右,就已经明显老化了,天然有些需要不断迭代的刚需。所以,中国未来房龄相对新一点的核心城市品质房的长期繁荣已经打开了。

很明显,这就是顶层设计的6大看点,环环相扣,非常丝滑。

任何市场经济的国家,房子就是同时拥有实体和金融两大属性的。

我们都不想睡到马路上,所以,现在动不动就说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如何如何崩了的人,不知道逻辑依据什么?

要活下去,情绪没有价值。看懂未来趋势,努力去套利,才是理性的选择。

连通缩了30年的日本都回归强势通胀,连崩了30年的东京地产也开始牛逼到爆,还不能感觉到全球超级滞胀的魅影吗?!

———————————

其实,任何一个进入工业化文明的经济体,经济循环是否顺畅,始终是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关键。

供给侧,靠工业化拉升,我们现在拼命产业升级,就是在不断加码工业化。

需求侧,一个靠内需的城市化,一个靠外需的全球化。

我们现在以贸易为主的全球化,其实压力很大,大到比国内的地产和股市还要大的多。

因为,美国人一直想要抽我们的耳光。

所以,不管如何妖魔化楼市(美国房子还在涨哦),城市化迭代作为内需的关键性力量,是眼下中国解决总需求不足的唯一法门。

只要重启新一轮城市化迭代,让我们的工业企业有订单,形成供需良性循环,那我们的企业才可以发的出工资。

即,楼市,是当前提高全民收入的唯一方式。

经济是一个循环体系,而不是非黑即白。收入暴跌,往往是这种供需循环出问题了,而不是说某一项资产品是“坏蛋”,一定要干死它。

表面看,钱进了楼市。其实,钱是“穿过”了楼市,进一步来到了背后的地方财政、大型国企制造业、基建、工资、财政等方方面面。

2023年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

楼市吐血,万物崩塌

其实,最近我们可以看到,村里的很多举措,是希望实现全面压低中国长债收益率。

这意味着,第一波是利好股市,然后是带动更大标的,地产。

只要长期低利率持续下去,城市化生活的终极消费品,只能是房子,而不是其它的。

现在,为了实现5%的GDP,通过类似于中国版的QE,这意味着,更多的货币子弹需要射出。

无论这么多钱如何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流入地产。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点:

大规模降息,让实际的月供负担降低至实际大幅下行的收入之下。

要勇于承认很多人的收入已经下行了,那还要大家愿意背负这么多债务,那月供压力必须小于实际收入,这样整个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无论是否愿意,留给我们的选择没有多少。

有很多无良财经声音说,我们要靠新能源驱动经济增长,本质上说的是要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投资,在投的过程中是“需求”,投好了就变成“供给”。这么玩下去,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后面谁来消化?

只有具有金融属性的居民资产,比如股市、楼市,保持长期走强,才可以让居民家庭获得工资收入之外的另一份收入,而这是对冲严重产能过剩的关键性手段。

还有一点,既然开发商都没几家了,那造房子的产能也没有多少了。假以时日,只要经济还在发展,总有人需要置换新一点的房产。可届时没有这么多房龄稍微新一点的房子啊,那岂不是就变成了需求大于供给了?

房子是要折旧的,被打爆的造房产能却不是马上可以恢复的。所以,最终,住宅作为关键性的资产和产业,依旧是绕不过去的。不仅我们绕不过去,欧美也绕不过。

放眼这么多发达国家,有几个发达国家可以随意放弃地产呢?

2025,新房供给的断崖浪潮开启,一个新的周期也因此打开。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