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成都楼市的机会点:流通性好的高品质刚需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5 | 时间:2024-03-24 17:10:43

一谈到刚需,貌似就好像在拖楼市的后腿,就代表市场不行、价格下行。这明显是一种误解,即使现在的一手房主流市改善四房,但并不代表全成都大平层,少数市场说明不了市场主体。改善的四房也是普通住宅的逻辑,才构成目前一手房的市场主体,虽然目前压力很大,因为改善客群持续性和成长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好比是庄稼一样,有些庄稼季节性不挑剔、产量也大,有些庄稼挑季节,产量也少。

刚需和改善,我们都需要高品质的住房,高品质住房跟价格没有必然关系,为什么提出高品质这个说法,就是因为以前的房子我们购买的时候战战兢兢,现在因为交付质量问题群诉事情非常普遍,另外,像成都这种强二线城市,房价早已经形成了总价和单价的基础房价,而这个房价跟经济、收入是稳固的结合在一起的,不会出现较大的调整(阶段性波动不可避免,短线技术盘的说法还是有),所以,房子这个东西本来就已经很贵了,高品质并不意味着非得再给购房者增加更多的压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开发商更多的利润空间。

反而,高品质的说法,说明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会更薄,本来开发商的这个利润率计算方式就有问题,分母的构成是高密度的巨大资金盘子,里面自己的自有资金就那么小部分,所以,只要有利润率,绝对值就很厉害。关键是现金流和交付质量的问题,估计不少开发商也逐步会识时务者为俊杰。

笔者认为,高品质意味着房子的基础质量有保障,高品质不是花里胡哨,这个房子的修建链条漫长,开发商要做不是多快好省,甚至给你一个五星期的家,而是应该管理好交付好,这个才体现你的价值,而不是说明你拿地的投机性有多少利润空间,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楼市必将变成一个可以保障品质交付的、重新建立信任机制的行业,这个也必然政策向其配套倾斜。

另外,体现在流通性好,说白了就是有效供应,在一些有钱人不愿意去,刚需又觉得太远的地方,修一堆房子,卖不出去,那必然是无效供应,这个有效无效,从土地端就应该统筹,以前是大水漫灌,在山沟里修的房子都有人买,现在既然供需关系发生逆转,所以,就应该清醒的、科学的规划这个事情,否则政府的征地成本、修建的成本,都会变成沉默成本,如果不能流通,这些成本就是极大的浪费,何来品质可言。

成都楼市的基础房价在过去一个周期内,已经上涨到一个相对高的基础房价,所以,改善必然有购买压力和可持续力的考验,还是要靠刚需和刚改(譬如小四房而不是标准四房)来支撑量的稳健,有量才能保证市场稳定和行业发展。流通性好的品质刚需,必然可以承上启下,能够在保证量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溢价接受能力。那种动不动上千万单价四五万的,要么是特别稀缺少数,要么就是虚高,可以用艺术品价格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不代表楼市主体,甚至已经脱节。以及那种明摆着只能买两万四五的单价所在的区域,非得逆流而上买到接近甚至超过三万,必然要回归理性,因为走量越来越慢,甚至包括高新、武侯、青羊这种一些板块。但还是有聪明人,已经出现了较大比例的小四房。

品质刚需的群众基础在于,刚需和刚改量大,并且这部分购房者他们需要住在城里,而不是把工作的时间浪费在城外,买的起品质刚需和刚改的客群,也必然是城内有购买力的中青年,换言之,城外的近郊或者郊县的房地产开发思路需要作出调整了,甚至颠覆性调整。甚至会进入一个漫长的慢动作周期。

总结一下,品质刚需的特点:区域有要求、交付有保障、政策要具体、价格接地气、开发没利润(利润很薄,才能保证质量保证价格接地气,当然,土地价格也会随行就市,甚至保障房未必也不会不注意品质)。有人会问,开发没利润谁干呢?在金融体系大力支持下,没有利润但可以保证你的开发费用,开发商作为承建商,项目都是满足有效供应需求的,有什么不好?你不干,有一堆人干,现在地产行业不缺的就是生产力。靠地皮收益的模式不仅仅不被允许,而且严格意义上会变成资本的力量,来藐视民生的重要性。最大的、最能周转的某大、某创,都是地皮模式,从其不严肃的侧重点来看,对于交付他们可能就没有当做经营最核心。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