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成都楼市哪些板块谨慎购买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5 | 时间:2024-04-19 01:57:39

1谨慎是相对的,就是相对于价格。如果价格调整之后都需要谨慎,这个判断必然已经达成共识,就是价格越调低越卖不动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暂不讨论。从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购买时机问题(首先前提是板块是可以购买的,只是谨慎与否来判断时机和点位),这个时机就是价格有没有到位?当然,你可以问,这个价格是不是没有底限,那不可能,不仅仅是城市区域有成本,并且,有一定的能力的客户也是有需求的,当降到一定位置,从而会在谷底形成量的筑底和拉升。

2、第一个判断标准,还是建议从开发商维度,开发商上接土地供应、下接房屋销售,尤其是在现在比较纠结的判断逻辑下,如果开发商都偏向于谨慎的地方,建议就需要谨慎判断,就是根据土地拍卖的行情来看,城投接盘多的地方那个也表示外来开发商或者市场化开发商并不认同现在的地价,从这个地价的定价来看,通常是按照这个区域目前挂牌销售的价格来反推的,但这个销售价格的销量如果我们无从判断的话,那自然就可以从这个维度来判断,没有确定利润或者可能有亏损风险的地方,开发商不会新增投资,当然,政府还是要供地,通常城投要来接盘。

开发商通常宁可代建。代建是因为开发商没有钱么?开发商在市场上行的时候,也没有钱,负债反而更高、杠杆用的更厉害,因为有盈利空间,所以才敢更大胆的去借钱,这个跟我们个人的信贷意愿和能力是一样的,所以真实的原因是没有盈利空间。当然,如果这个土地价格出现了调整,我们自然就可以从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去做出判断。

3、第二个判断标准就是板块内楼盘的价格差异,如果板块内楼盘距离越近,价格差异较大,那么说明这个板块的销量张力不足,就是客群不足的表现,绝非是因为所谓的产品、品牌、档次、户型,价格差异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在竞争,当然,我们要同步评估他们之间的地价差异,通常眼下的板块地价差异不会太大,如果房价差异超过了地价差异,那么更能够说明问题,当然你可以说不同的开发商这个操盘能力不一样,这个因素本身成立,但是这种因素的干扰能力等于杯水车薪,譬如本土的邦泰难道产品力会弱于龙湖和万科很多么?甚至不能说比不上。

实际上,还是反映了卖方开发商的销售心态,即成本压力和销售现金流之间的平衡,现在没有一家开发商会捂盘惜售,所以,这个价格差异必然是真实的竞争行为,如果大家都能够有饱满的客户,那么,大家都会守着一个高价同盟的,没有人会傻到先行逃跑,自然是因为客户量不够。如果一个区域客户量不够,意味着什么?自然是下行的趋势。当然,这个谷底和饱和度,又要结合到土地未来供应来判断。

4、第三个判断标准就是,产品面积的趋向和规划的调整。笔者认为接下来政府调整地价的方式可能是针对容积率,从而可以保证亩单价,这样可以保证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的经济效益,譬如天府新区的四代建筑,如果板块内有这种动向,那么就要重新评估眼下的单价性价比。

另外,在现有土地存量和规划上,开发商如果倾向于将未售产品面积调小,小于这个板块内的已经开发产品的套型面积尽量保持功能,也可以作为一个板块现有产品的是否购买判断标准。因为这种调整说明,说明客群结构发生变化,并且购买力本身在萎缩,从为了兼容更多的购买量,只有从产品上去卷。这种情况较多出现相对较弱的城区板块和大量的近郊板块。

5、市场的演变和板块楼市的表现,是我们判断的依据,总体偏紧和谨慎是主要基调,正如开发商的投资谨慎一样,购房者的谨慎也是一样的。所以,判断的标准、维度应该结合各个利益主体的表现来看,而不是只是看广告或者自我想象楼市“胡说八道”的数据:真情还是假义。

对于板块的判断标准,可以结合笔者分析的成都楼市的三种客群来协同分析成都楼市的三种客群:影响一手房量价走势,我们作为关注楼市的购房者或者非购房者,躬身入局,主客观结合,所有人的主观即形成你的客观,而你的主观也是所有人客观的一份子。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