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楼市突然放出三个猛招,房子还会热卖吗?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6 | 时间:2024-05-18 14:17:43

今日(5月17日),中国央行采取了三大创新性举措,旨在提振房地产市场的活力:首先,废除了房贷利率的最低限制,允许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策略灵活设定贷款利率。

其次,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为贷款者提供了更大的优惠。最后,首付要求调整,首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15%,对于二套房则降至25%,进一步降低了购房的初始投入。

业界专家对此解读为,央行的这三大举措旨在通过降低购房成本和准入门槛,刺激购房需求,预计未来的房地产交易量将显著提升,房价可能会有所上涨。

表面上看,央行的这些举措颇具力度,然而深入分析,其对市场的影响或许并未如想象中深远。

降低首付比例虽然降低了购房的准入门槛,使得更多人具备购房资格,但实际效果上,并未大幅减轻购房者的总体负担。

购房者普遍认为,尽管首付比例下降,但随之而来的月供压力反而可能加剧。因此,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还需时间检验。

尽管央行最近宣布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允许各家银行自主定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购房者可以期待大幅降价。银行首要目标仍是盈利,且当前房贷利率已相当低,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有限。

同时,公积金贷款利率的小幅下降0.25个百分点,对于购房者而言,其实际影响远小于他们对房价下降的期望。

我们认为,央行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对于提振楼市成交量和房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首先,当前房价过高,与大多数民众的购买力严重脱节。在二三线城市,房价与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20-25,一线城市甚至高达4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改善型购房者才会考虑出手。实际上,让房子回归基本的生活需求属性,才是最能激发购房意愿的关键因素。

其次,居民家庭的财务杠杆已经接近极限。根据数据,我国房产在居民总资产中占比高达77%,而金融资产仅占23%。

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资产已被房地产占据。经历了20多年的房地产繁荣期,居民的借贷空间已极其有限,很难再有大规模的加杠杆行为。

因此,尽管政策调整,但从长远看,市场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房价和成交量的复苏还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在经历了疫情后的经济调整期,许多家庭的财务状况遭受冲击,这使得原本就高企的房价显得更加难以承受。

地方试图通过央行的三项举措来提振房地产市场,其中包括放宽贷款条件以刺激购房需求,然而,这些措施并未直接触及房价的核心问题。

尽管如此,购房决策变得更加理性。人们开始审慎评估自身的经济能力,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来决定是否购房。实际上,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闲置房源高达1.2亿套,足以容纳数亿人口居住。

而且,大部分家庭已经拥有至少一套房产,其中41.5%的家庭甚至拥有两套以上。这样的市场现状意味着,央行的刺激政策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于解决根本性的供需失衡可能效果有限。

针对首套房购买者,央行的优惠措施无疑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然而,对于那些寻求改善居住条件或投机炒房者,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因为高房价、过度的供应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增加了投资风险。

因此,消费者在做出购房决策时,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以免成为市场波动的牺牲品。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