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产业融通激活经济强引擎,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45 | 时间:2024-06-29 22:03:31新华社南京1月12日电题:强劲经济引擎、暖心共享服务——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洞察
新华社记者 沈如发
产业创新融合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捷共享……两年来,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稳步快速。
加强协同,走融合之路,增加共赢成果。2022年前三季度,南京都市圈10个区域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占全国的4.1%。
产业融合激活经济强劲引擎
冬日的寒意还未散去,在苏皖交界的一江之隔,南京海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和安徽元嘉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
一家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丁山街道,另一家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岔河镇,两家企业不仅有上下游产业链协作,而且属于同一投资主体,丁山有中车浦镇公司的供应链优势,岔河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两家企业发展都很好。
这是南京都市圈跨省区产业融合的一个缩影,依托“丁山—岔河”跨境融合发展机遇,南京与滁州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浦口—南桥”、“江宁—博望”等两省相邻地区也由“近邻”变为“近邻”。
南京都市圈芜湖、马鞍山、滁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合计首次突破1万亿元。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达义武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省际合作,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构建高水平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跨省融合、跨市融合。新年伊始江宁家政公司,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正荣忙碌在一线。“近日,一家机器人企业火速落户淮安,从首次考察到签约,只用了三个工作日,这让大家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张正荣说。
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吴霞介绍,南京一批优质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已落户都市圈友好城市,初步形成了“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产业格局。
2022年6月,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与友好城市一道,提升南京都市圈在区域和全球体系中的地位,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轴和跨省合作新典范。
交通互联互通助力区域一体化
8日,来自镇江句容市的陈阿姨乘坐宁句城际线到南京,全程仅需40分钟。“我在南京做保洁工作,以前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陈阿姨说。
不少市民搭乘宁句城际线往返于南京与镇江句容市之间。新华社记者 沈如发 摄
点连成线、线连成网、网连成环,“轨道南京都市圈”建设提速。4日,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全线贯通后,南京至淮安仅需1小时车程。
随着交通互联互通,更大的“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正在加速变成现实,南京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句容的特色小镇如今已成为南京市民周末休闲、体验田园生活的好去处,南京至安徽宣城等高速公路的开通,让苏皖两地合作更加紧密,产业转移、旅游发展不断结出硕果。
放眼长远,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将统筹建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内(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互联互通、通勤便捷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由长三角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联通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
共建共享 打造民生“幸福圈”
“现在看病方便了,用南京医保卡就可以,账单还能自动结算。”从安徽来南京鼓楼医院看病的群众感叹。2021年11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县分院正式开业,让安徽和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南京优质医疗资源。
户籍在安徽的翁先生通过跨省系统在南京市六合区办理了残疾人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立医疗集团、医联体、专科联盟……南京城市圈内各城市医院间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学术交流,目前南京城市圈预约挂号平台已接入8个城市89家医院。
携手共建宜居宜业幸福都会区。家住南京六合区、户籍安徽的雷先生,通过六合区市民中心“跨省服务”窗口,成功办理了南京首张外省新生婴儿社保卡。目前,公安、人社、医保等多个领域的服务项目,均纳入“跨省服务”和“南京都会区服务”范围。
生态好是人民福祉。南京市区各城市联手保护长江,联合立法保护长江江豚,推行河湖联治,由“分段治理”、“分头治理”向“全域治理”、“联治”转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江生态明显好转,长江江豚数量越来越多。
承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联动东部和中部两大区域的南京都市圈正加速融合发展。都市圈成员已拓展到33个市区、11个县级市、16个县,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镇化推进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岳涛表示江宁家政公司,南京都市圈要探索更好发挥南京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示范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