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临朐县洼子社区:红色热土与发展热潮的交织
作者:admin | 分类:装修建材 | 浏览:96 | 时间:2024-09-04 22:01:40摄影:冯恩科
城南十五里,地势起伏,汊水、浒河在此交汇,人称三岔口。两千年前的两河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广宁城的繁华达到顶峰。纵向上,这里是南北通衢,横向上,三面环山的地形平原东西延伸,连接着八个广饶、七个李召。从古至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优越。更美的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3月22日上午,临朐县故里民间文化研究会叶源分会、叶泉诗社组织骨干人员来到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热土——洼子社区进行民歌采风。
一是洼子村党委多措并举,工业园区借势发展。
春寒料峭,阻挡不住发展热潮,干部群众团结奋进,谱写奋斗新篇章。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洼子社区洼子村。洼子村目前辖4个自然村,总人口3860余人。我们在社区二楼会议室见到了洼子社区主任张良、洼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德。简单寒暄后,我们进入正题。
红色故事激励后人。1947年,解放军华东方面军发动临朐战役,营指导员迟浩田在战斗中受伤,是洼子村的沂蒙红姐妹不顾自身安危将其救出,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沂蒙红姐妹》之歌。2018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为71年前疗养的洼子村题词“喜闻临朐彻底脱贫,喜见洼子红旗飘扬”,让“愿亲人早日康复”的故事更加暖心。
解放后,洼子村历届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老书记张继生带领村民走立足集体工业发展的道路,带头搞村办工业生产。先后兴建了胶木厂、饮料厂、水泥配件厂、村级影剧院等村办企业,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村办企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重要力量。洼子村成为我省首批产值过亿元的村。 1994年,洼子村先后被临朐县人民政府授予“亿元第一村”荣誉称号,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发展先进村”称号,洼子村党委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进入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村委会发扬务实作风,不急功近利,不张扬浮夸,提出了“工业振兴村”的战略方针,在洼子打造村级工业园区。
2017年,洼子村党委书记董玉德上任后,谋划谋划,制定了洼子村做强企业、招商引资的发展路线。洼子村很快成为“工业村”的生力军。村委会确立了“外力优化结构、内力强化挖掘潜力,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的乡村振兴蓝图,梳理出“一手抓资源型企业扩张,一手抓招商引资”的具体策略。沿弥河西岸往北5公里,在魏九公路两侧,建成了第一个高标准的村级工业园区——洼子工业园。园区已入驻椅业、食品加工、汽车配件、机械加工、园林工程、印刷、商业开发等120余家中小企业(其中外来企业90余家)。 2019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洼子村积极实施“杠杆工程”,搭建公司化管理的投资合伙项目孵化平台,形成了“政府扶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乡村振兴合作机制。目前,洼子村的产业无论是村办集体企业还是投资主导的合作企业,其工业产品无论是制造、加工、建材、印刷、机械、化工、商场,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链格局,基本实现了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现在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型向产品加工和高科技新型优质生产力、高附加值型转变。产业链的发展辐射带动了社区周边乡镇、街道、村庄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近5000个就业岗位,使美丽乡村变成了绿水青山环绕的绿色村庄。
“村里的发展成果,要让广大村民受益。”社区张主任说,近年来,洼子村在发展工业支柱产业的同时,还扩大了大棚樱桃、西瓜、有机蔬菜等种植。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文化事业也纷纷投入运营。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洼子村两委组织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农村小产权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新局面,构建了幸福家园社区。工业园区为企业提供水电配套维修等各项服务,对村内主要街巷进行硬化,将村西一亩多废弃的水沟改造成记录乡愁的文化活动时代广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瓦子村民间传统文化——麒麟跑,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去年有幸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二、抓好大棚果蔬生产,顺应美丽富饶的广耀
根据社区实地考察路线,下一站是“八广饶”中的孟家光耀、刘家光耀、光耀店子、大光耀、东竹洋村、西竹洋村。
向西行驶,车窗外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广袤的田野中,大棚里一排排青翠的果蔬,犹如一幅美丽的诗情画意画卷。孟家广饶村对东西向四条街道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安装了护栏。村西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村刘书记说,去年该村利用物联网技术种植了大棚樱桃20亩、2K小西瓜大棚10亩、阳光玫瑰葡萄14亩、维多利亚葡萄40亩、西红柿等蔬菜10亩。通过网络直播,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的模式,每亩产品收入3万多元,同时带动300多户居民改用自来水。
走进刘家光耀大棚农场临朐装修建材网,仿佛置身于热带丛林。几位正在间苗一百多亩大棚樱桃的果农说,我们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幸福指数也提高了。村西头一个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在建设中。光耀店子村和大光耀村位于石河北岸,人多地少,河滩多,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如今,两个村借乡村振兴之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振兴路:广饶店子村刘书记带头做室内外装饰技术,2016年回乡创业,以农村住房改造和城乡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为重点,从事装饰事业,带领村民团结协作,以合作的理念发展。全村100多户人家靠装饰技术收入,每户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民因此受益,村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装饰村。
大广饶村多措并举,利用南河滩地开展畜禽养殖、种植项目,全村养猪、养鸭、养鸡户70余户,种植蔬菜60余亩,发展西瓜、樱桃大棚30余亩,受益匪浅。东竹洋村、西竹洋村在示范区走在前列,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阶梯式安排,东竹洋村用三年时间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绿植文体公园、引水蓄水池、有机采摘园20余亩。
西竹杨村已建成西瓜大棚200余亩,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建设文化广场。近年来,两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临朐装修建材网,拓宽增收渠道,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三是传承红色传统,打造富民品牌。
实地考察最终来到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孙家小翠、大辛庄红土地和民风淳朴的严家楼、孟家庄等村落。
孙家小翠村是我县最早建立的基层党组织之一,其红色故事深深激励着后人。近年来,村委会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硬化处理,发展樱桃400余亩,其中樱桃大棚50亩,西瓜大棚10亩。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严家楼虽然是一个120户、400多人的小村,但整齐的街巷、房屋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500多年的文物古树、古槐树,体现出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自然美。今年,80亩大棚樱桃搭上了上网快车。村里风清气正,村委会账目清楚,公开透明。村集体土地流转承包费9万元每年足额缴纳,壮大了集体经济,新建成的村委会办公室简洁大方。
大辛庄村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1947年临朐战役,陈毅元帅指挥所就设在大布山脚下的大辛庄村,陈毅打谷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下来。红色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文化财富。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大辛庄村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村两委党员干部带头整治村庄、清理“三堆”,村庄迅速发生了变化。在凝聚民心的同时,发展产业、富村的步伐也在向前迈进。村集体投入移民项目资金360万元,修建新生产道路4500米,修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更换南市河机井11眼。潍坊邮电学院第一书记,负责村里100万元项目,其中14万元用于修建整修墓地,60万元用于填埋3处臭水沟,新建文化广场。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樱桃种植,规模化种植大棚樱桃80亩,培育樱桃苗300亩。“现在村里变了,离开村里进城打工的村民也回村发展了。下一步,我们会给自己定小目标,探索红色文化广场建设,为美丽乡村做好规划,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业余运动、亲子活动等了解党史、感受红色文化。”说起村里未来的发展,夏书记信心满满。
近年来,孟家庄村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等问题,立足实际,坚持摸索摸索,集资上项目,集聚产业,走出了一条覆盖面广、号召力强的共同致富之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产业项目,实现“村企共建”。2022年与上海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丹参种植加工技术,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目前,坡岭荒地综合开发,村集体流转土地种植丹参50亩,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丹参种植已发展到吴泾、青州等地。在打造农业新品牌的同时,继续发展当地支柱产业50亩大棚樱桃,争取移民资金硬化两条街道。党员干部带头,凝聚人心整治村庄,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实地考察结束时,瓦子社区张主任感慨地说,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大家的共同期盼,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风景,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产品,也就是说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魅力,可以说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品牌,每一处都是一幅画,让人民在美丽乡村里安居乐业。
瓦子社区各村华丽变身,让社区各村绚丽多彩。大家深刻体会到,农村农业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离不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大力支持。春暖花开,正是奋斗的正当时。相信瓦子社区再一次提振信心,把握大势,科学施策,一定能把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做大做强。
2024 年 4 月 1 日
关于作者
陈洪东,中共党员,临朐县叶源街道退休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诗词学会理事、临朐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叶泉诗词学会会长。兼任临朐叶源分会秘书长、县书画研究会叶源分会党支部书记、县书法协会叶源分会副主席、潍坊市书法协会会员。其诗词曾获2021年潍坊市风筝会对联大赛优秀奖、2022年山东省诗歌大赛二等奖、2023年山东省“和合之气源脉咏素”对联大赛三等奖,2023年律诗《雪竹赋》发表在《中华辞赋》杂志上。
关于作者
冯恩科,临朐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山东省齐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画研究院会员、临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临朐书画研究会会员,爱好诗歌、散文、书画,作品发表于《青年思想家》、《风筝之都》、《山东工人日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