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家政公司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 15 分钟生活圈,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2 | 时间:2024-09-15 09:03:15您希望在家门口 15 分钟内享受到哪些设施?
教育、医疗、车站、超市、菜市场、公园广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愿望清单。
但在北京的郊区中心,这些“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水城融合、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城市副中心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城区15分钟生活圈,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享受品质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脚本
——共建共享,打造民生“幸福圈”
通州区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总体定位,以服务民生、便利生活为核心,全面提升生活品质服务业,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通州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社区区域优势,打造民生服务圈,“圈”住居民幸福半径,为居民营造宜居、宜学、宜游的幸福家园。同时,结合建设需要,区里派出各镇街道落实生活服务业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做好生活必需品保障、疫情防控、生活服务业网点建设等工作。
市级网点建设——2020年,通州区承担了120个市级网点建设任务,目前已建成147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网点涵盖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家政、洗衣、美容美发、终端配送、便民维修等八大类。其中,新建网点141个,标准化网点6个。
网点功能覆盖——2020年,通州区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网点功能覆盖率由2018年末的69.2%提升至100%,全市排名由第14位上升至与东城区、西城区并列第一。“十三五”期间,北京共建成“15分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覆盖城市社区98%以上,城市副中心实现全覆盖。
网点服务功能——已新建升级改造的120个网点,包括蔬菜零售点32个、便利店33个、早餐店22个、家政店3个、洗衣店4个、美容美发店10个、终端配送点14个、便民维修点2个。
支持企业发展——去年3月,通州区商务局下发了关于申报2020年度通州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首批7个项目已初审通过,其中5个项目已受理,已拨付项目资金212.39万元,目前,第二批项目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日趋规模化后,通州区商务局将结合商业网点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网点缺口,根据居民需求精准补齐,对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查找、弥补。
亲密的
——生活配套齐全
打造多元化“服务圈”
“前几年周边配套设施还比较不完善,现在上班、送孩子上学、逛街、健身、游泳、吃当地美食,基本上都在15分钟之内。”在梨园地铁站附近上班的郭文谈起城市便捷生活圈给她生活带来的变化,开心地表达着。
梨园片区是通州区发展夜经济的示范点,八通线梨园地铁站也是五环外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去年这里打造了“舍帮帮”便民商圈,将原本分散在各个街区的社区服务商铺集中整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家政、理发、修鞋、配钥匙、按摩、仓储、洗车、验光、配镜、老年餐桌等20多个服务业态一应俱全,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在这里解决,价格也比外面便宜很多。“我和妈妈都习惯在这里理发、烫发,比周边的发廊便宜多了。”住在附近的刘静对这里印象很好。
午后的阳光洒在咖啡色的沙发上,在万达写字楼上班的赵悦,近日发现了一个好去处——A栋31层的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看书,眺望大运河商务区,视野开阔通州家政公司,能缓解压力。这是通州区首家设立在商务楼内的党群服务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集形象展示、教育培训、党群活动、非公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清新雅致的休闲场所,大大便利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
两站之隔的帅府社区,高杨和姐妹们正在北苑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免费排练厅里为即将举行的合唱活动做准备。这座2018年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装修风格时尚清新,集舞蹈室、培训馆、图书室等多个功能空间于一体,全部免费向居民开放。
如今,该区已建成70余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主要分布在城区,圈内汇聚了果蔬店、快递网点、医疗中心、银行、早餐店等众多业态,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随着居民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圈近两年还引入了养老服务站、老年餐桌等,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开业以来,玉带路社区的尹桂芳和丈夫就把这里当成了小卖部。“价格实惠,卫生,味道也好,荤素搭配,很适合老人吃。”让尹桂芳吃惊的是,疫情期间,服务站没有“停业”,而是允许老人订餐外带。
除了餐饮,护理站的医疗服务也帮了大忙。前段时间,尹桂芳患上了腰椎老毛病,卧床一个月,听说护理站有康复理疗服务后,每天在家人的陪伴下过来按摩,如今行动又自如了。“护理站真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另一个家,有时护理站的工作人员还会陪我们聊天解闷,很暖心。”
舒服的
——空置空间再利用
华丽转型进军“娱乐圈”
“纾困整改促提升”专项行动也为便民服务网点调整布局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力量。
去年,“金宫1961”裁缝店在通州开了两家社区店。北苑店临街,紧邻大型超市。店前人来人往,不少老邻居路过,也进来看看情况。周边社区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老人多,改建需求多,老字号裁缝店满足了这里的需求。
朗庆园又开出一家裁缝店,这也是规模最大的社区“裁缝店”通州家政公司,不仅服务周边四个社区数十栋居民楼群众,还设有“北京市工会暖心站”,配备自助针线盒、体温计、小药箱等便民物品。
“疏整促”专项行动,也让很多原本脏乱、人流拥挤的空间得到重新利用。
北园街道一处地下室原为不燃仓库,空置多年,社区牵头对周边居民进行入户民意调查,根据居民反馈,结合普通地下室实际情况,将地下室改造为居民健身、社区活动场所,将地下空间改造成健身中心,填补了社区民生空白。
再过几个月,太湖镇天土文化生活广场地下4700平方米的仓库,也将改造成大型连锁超市,服务周边十多万居民。
天图文化生活广场于2013年建成,目前地上部分有酒店、餐厅、洗车店等业态,地下空间却一直闲置。“原本计划是作为仓库使用,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租户,说明我们需要转变经营思路。”相关负责人曹光旭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周边已建成不少社区,居民超过10万。市场调研显示,大家普遍反映生活配套不足,特别渴望大型连锁超市入驻。“地下室有4700平米,前期手续全部办完,也和永辉超市谈妥了合作,室内设计正在进行中,最早今年夏天就会开业。”曹光旭说。
放心
——零距离服务
打造便捷“医护圈”
在推进北京郊区中心便捷服务圈建设过程中,通州区医疗卫生服务也面临新的挑战。
“阿姨血糖控制得不错,叔叔血压正常,不用担心。”一大早,西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森和护士温俊南就如约上门看望合同当事人张连顺夫妇,并进行常规检查。“如果我头疼、发烧,可以打电话问医生,他还定期来我们家检查身体,很方便。”老两口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以前小病小痛,他们都会拖到实在忍受不了才去医院,现在有了“家庭医生”,小病小痛都能及时治疗。
西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你在自家客厅就能接受治疗。
家庭医生主要由社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队开展,居民只需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由选择服务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签订合同后即可享受免费的健康“点对点”服务。
近年来,北京家庭医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把健康知识和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带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其中,慢病患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服务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受益最多。
目前,通州区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站已推广使用微信、手机客户端服务信息系统,居民可通过微信关注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你身边的医生”公众号,选择自己满意的医生进行签约。
通州区还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健康档案信息向居民开放,让居民主动参与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管理,改变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暖心
——多方参与
共建共享“温暖圈”
“社区是我家,社区建设靠大家”,这句话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这个“大家”究竟指谁呢?
随着社区治理新格局的构建,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越来越丰富的答案——这个“大家”不仅包括每一个生活在社区的小家庭,还包括物业公司、街道办、周边资源共享单位、参与老旧小区更新的设计师、街道长、巷道管理者、社区服务提供者等等,名单还在不断增加。而且,参与社区建设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首都基层治理中逐步深入,“共建靠大家”“大家互帮互助”成为破解社区治理瓶颈、提升社区治理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它犹如一曲悠扬的协奏曲,社区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尽所能,在和谐融合中,共同奏响美好家园的生动乐章。
近日,通州区玉桥北里社区公共空间提升项目实施方案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项目预计今年3月开工,届时将对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风貌进行整治,打造集生态建设、休闲运动、艺术体验、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
玉桥北里社区建设已20余年,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住宅楼52栋,住户2200余户。目前,部分公共设施老化,不少健身器材斑驳生锈,社区公园花架、道路破旧不堪,植被贫瘠,无法满足居民日常休闲生活需求。
玉桥街道办事处城管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改造与大家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前,街道和项目组会先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这样改造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基于此,改造确定了“满足居民需求、增强艺术表达、呈现生态示范”的设计原则,明确了三处改造重点。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新增座椅、垃圾箱、标识标牌、景观灯、草坪灯等,完善照明系统;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设置儿童游乐区,在原有广场基础上搭建舞台,增设LED显示屏;在营造艺术科技体验方面,重塑展厅形态,使其兼具休息功能和丰富的艺术体验;此外,将利用图片、二维码、VR等方式展示园内植物、昆虫等信息,使场馆兼具休闲娱乐和科普功能。
未来将针对社区入口道路、社区公园、老年服务站活动场地三个地块进行不同重点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