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诚信缺失,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解决?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59 | 时间:2024-09-21 09:02:37说到二手车,我们总会想到被誉为资本主义天堂的美国,其二手车交易市场的繁荣和诚信让我们羡慕不已。
反观国内的二手车市场,二手车交易中层出不穷的纠纷,让人对这个市场感到恐惧。
比如,哪怕是刚买半年的近新车,准备转卖,买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没有问题,车子卖出去干嘛?卖家要是作弊了怎么办?该如何处罚?买家对中介也是不信任的,它到底能赚多少利润?卖之前会加价多少?卖家的报价合理吗?会不会被骗?最后,买家只能认为二手车市场很复杂,最好不要去碰,最好还是买新车,毕竟买新车被4S店骗的概率更低,事后维权也更容易。
国内二手车交易诚信缺失
据媒体报道,杭州的梁先生在汽车交易平台“单格车”上花费27.77万元购买了一辆2012款奥迪A6舒适型,并支付了3.45万元首付,但平台并未开具发票。
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里程与约定不符。合同中约定的里程为4万公里,但收车时里程表显示为48726公里。后来在维修过程中发现车型与合同不符,合同中约定的是舒适型,结果商家送来的却是标准型。需要注意的是,两款车型的价格相差约4万元。此外,卖家隐瞒车辆曾发生过交通事故的事实,涉嫌诈骗。
事发后,“单个车”平台称此事是买卖双方协商解决,与平台无关,完全推卸责任。在工商、消协等部门介入后,目前双方正在采取法律手段解决此事。
无独有偶,今年1月,杨女士在成都市双流区鸿蒙二手车市场以18.6万元的价格从名为“万里通车行”的商家手中购买了一辆二手奥迪A4L,后经查实,该车不仅涉嫌篡改里程数,车辆识别码与登记不符买二手车怎么样,还曾隐瞒事故发生情况。
在随后与商家的交涉中,二手车商竟然辩解道:“我买的时候你又没问这些问题,你不问我们干嘛要告诉你?”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诚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对违反诚信的处罚不够严厉,也就是商家利润高,风险小,对于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太高,即便在专业的卖车平台、二手车交易市场,也经常会买到以次充好的事故车,无法成功维权,可想而知,私营二手车商的诚信是多么不可信。
相比之下,在美国的二手车市场,每辆车从制造到销毁都有相对详细的记录,重大事故一般也需要公布,以确保消费者知情。这可不是宏盟二手车市场卖家的论调:“你不问,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外对于背信弃义的处罚相当严厉,如果有人因为欺骗被投诉甚至被告上法庭,那么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就完蛋了,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甚至可能无法恢复正常生活。
为什么不建议购买二手车
作为汽车行业的人,我们对任何车都没有偏见,希望每辆车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的二手车市场太复杂,陷阱太多。
缺乏诚信,车况不透明。调里程是家常便饭,这个办法谁都能糊弄过去。另外,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共享来追踪汽车的事故和维修历史,全凭卖家一言堂。虽然通过保险公司和4S店查到维修记录比较容易,但有些独立或个体维修店并不在这个网络中。在美国买二手车怎么样,所有二手车都可以通过车辆唯一的VIN码查询到前任车主是否发生过车祸/事故、维修和保养记录。国内的车商甚至敢在出售前涂抹和修改VIN码,这完全是疯了。
价格过高。二手车买家大多是普通消费者,无法对车况、价格做出正确评估。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商家的不信任,导致二手车交易中陷阱处处。二手车卖家也是抱着贪多嚼不烂的心态做生意。俗话说,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就没人敢买二手车了。
违法处罚太弱。虽然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于二手车商来说,违法或者失信的成本实在太小。即便很多二手车商因骗车被屡屡投诉,也不影响他们继续作恶。不像在国外,一次失信,以后的生活处处受制约。普通消费者对购买二手车望而却步,因为维权成本太高。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作怪。汽车是除了房子之外,一个家庭的一大消费支出,承载着一家人的出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汽车是面子、地位的象征,买二手车很容易被看作是没有经济实力买新车的表现。因此,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念也阻碍了二手车交易的繁荣。
至于政策层面对二手车的进出、登记等限制,还不足以成为主要因素,国家也在逐步放宽对二手车的限制。
最后的想法
当然,我们并不是谴责所有的二手车交易,购买二手车时请牢记以下几点:检查车辆生产日期是否一致;里程、代码是否被更改过;检查整车铰链、连接螺丝是否被拆卸过,以推断是否出过事故、修理过。对于车龄不是太长的车,可以查看保险公司、4S店的保养、事故修理记录等作为证据。
请记住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最好身边有懂车的朋友帮你看看,这样更安心;第二,尽量在正规的二手车平台(有虚假问题退款承诺的平台)或者熟悉的朋友那里购买,这样出现问题也有渠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