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部分中介机构编造政策诱导借贷者逃废债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59 | 时间:2024-11-18 14:02:57“国家推出国债清偿计划”、“房贷可免息延期2年”、“新规后信用修复”……近日,记者注意到,社交平台上,一些中介机构正在编造、传播“政策利好”。以此作为营销噱头,诱导借款人“逃避违约债务”,并借机赚取高额手续费。
记者与多家中介机构沟通后发现,他们所声称或引用的政策文件大多不存在或故意歪曲其含义。不存在所谓的官方债务清算渠道。在幕后,现实是“反收藏”机构正在新瓶装旧酒卷土重来。 。
与以往的反催收工作不同,一些机构近期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从网贷、信用卡等领域延伸至房贷等更有价值的领域。此外,一些中介积极引导客户去外地参加线下付费培训,诱导客户投入更多成本。
针对上述现象,监管也在加强风险提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近日发布提醒称,近期,不法中介出于营销目的,散布所谓“2024年信用修复新规定”的虚假言论,诱导公众。目前尚未发布新的法规。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或言论,请广大公众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住房贷款被包装为“清偿债务”和“信用修复”
“房贷逾期、网贷逾期的人太多,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国家出台了针对性政策。”当记者以按揭贷款免息延期为名进行咨询时,一位自称“零月付魔术师”的经纪人态度坚定。
他一边在线沟通,一边密集向记者发送了房贷压力缓解方案、公司情况、政策介绍等多份文件。他在介绍中主要引用了两份“政策文件”。一个是《全国债务清偿清查工作会议精神和未来五年规划》的文件,另一个是《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上述文件和中介描述的逻辑经不起推敲。第一份文件称,2024年9月11日至9月13日,财政部经济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国债清偿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启动五年清债计划,全国清债规模预计50万亿元。但“财政部经济管理局”根本不存在,这个政策文件和相关会议也不存在。
第二个文件是《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记者查询发现,这份政策文件确实存在。它是由原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的,将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不过,该文件本身与债务减免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将风险分类对象从贷款扩大到所有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强调以债务人履行义务能力为中心的分类理念。
在介绍过程中,中介人故意标注了“评估债务人履约能力”的字样,并将其解读为国家将清理债务,让债务人受益。 “国家有这个计划,但文件中不能提及。”该中间人表示。
与上述中介机构主打“房贷债务减免”不同,中介大亮(化名)主打“信用修复”。 10月中旬,他在抖音账号上发布了对“征信新规”的多种解读,称目前不需要再等五年来修复征信。您可以到官方渠道“修复”您的信用报告。手术时间约为2至3天。
他向记者发来了一份《征信新规》文件的“解读”,其中提到,目前信用报告中的不良记录不再保留5年,还可以进一步缩短,旨在给消费者更多的机会。重建信用。
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应当保留不良个人信息5年。如果超过5年,就应该删除。也就是说,如果不良记录超过5年,这些记录将自动从征信系统中删除,从而恢复征信。没有建议会缩短不良信用记录的保留时间。
央行征信中心10月29日发布声明称,发现不法中介机构出于营销目的散布所谓“2024年信用信息修复新规定”的不实言论,诱导公众。
技术升级
与以往相比,这类“清债”机构不仅以政策文件作为营销噱头,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也有所升级。
一方面,其业务范围从信用卡、网贷等小额信贷领域拓展到住房贷款领域。
在广东工作的李明(化名)近一个月来,与多家房贷债务减免机构进行了密集接触。他在2021年的高点买了房,却在短短两年内遭受了房价下跌和收入下降的双重打击。每月一万多元的房贷已经成为他的沉重负担,断供的压力与日俱增。
据李明介绍,这些机构大多声称可以帮助客户实现按揭贷款免息延期5至8年。与以往信用卡、网贷“还债”收费标准通常在千元以内不同,房贷免息展期收费更高,从500元到上万元不等。
李明分享了其中一位中介提供的两种方案。一是去外地参加线下课程培训,学习免息延期策略,费用550元;另一个是定制指导。在与银行沟通过程中,会有专人实时跟进,并提供专属定制解决方案提供帮助。要实现免息延期,费用在1万多元。
被批准为“作训服”,但实际的“新瓶”仍然是“老酒”。李明告诉记者,中介实际讲授的课程基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银行的标准沟通技巧,另一部分是涉及一些信息包装,比如伪造残疾证明、疾病证明等。
另一方面,一些中介机构会引导人们进行线下“洗脑”,以清债、减债为名收取高额中介费。参加秦皇岛一家“清债”机构线下培训的人员家属吴兵(化名)介绍,培训时,讲师表示,目前有优惠“清债”的政策价格,参与者只需支付实际债务2~50%的折扣费用,即可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债务。同时,还有复杂的机制引导债务人向“线下”发展,吸引更多人加入。
这类中介机构还可能“拆东墙修西墙”,制造“债务清偿”成功、“树立榜样”的假象。李旭反诈骗防范小组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在近期发生的秦皇岛债务清偿案中,部分自称清偿成功的债务人实际上是传销组织,他们招募新人来使用部分所付款项偿还推荐人的债务。
为何屡禁不止?
为什么这些灰色房产中介又卷土重来?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把加快拓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作为战略方向,以弥补住房贷款增长乏力造成的信贷缺口。”冠条咨询创始人周益勤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第三方金融服务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既有合法合规从事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机构,也有一些违法违规的“野鸡机构”。他们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教唆消费者发起虚假投诉等非法手段达到“逃债”的目的。
近年来贷款不良率也有所上升,面临债务压力的群体可能会逐渐扩大。据记者统计,共有12家银行公布了2023年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数据,不良贷款余额总额为1079.42亿元,较2021年增加146亿元,同比增加146亿元。连续三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也在上升。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中有21家披露了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其中19家较年初有所上升。
除了市场因素外,灰色产品屡禁不止还与参与机构规模小、数量多、查禁难度大等因素有关。
记者注意到,上述“清债”机构的经营主体多为小型咨询公司,而非正规律师事务所。例如,上述主要推广房贷免息延期业务的中介机构,其经营主体为“X财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述主要推广信用修复的中介机构,其经营主体为“天津市诚融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这些咨询公司往往成立时间较短,注册资本较低。 “X财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宣传海报中称,其成立于2018年,经过6年的发展,旗下拥有多家公司。但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于2024年1月,注册资本100万元;天津西荣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4月,注册资本仅100万元,公司控股的沧州西宽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今年5月刚刚成立。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成立时间较短的咨询公司基本都是“空壳”,注册成本并不高。如果发生风险事件,他们可以迅速退出并“重新开始”,这也给监管调查带来了困难。
有风险
事实上,此前各地监管机构已不断提示相关风险。
2023年4月,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提醒,未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从事所谓“债务服务”、“债务化解”、“债务化解信息”等业务,以对“客户”的债权债务提供抵销、托管、整合、处置、实物交换等服务的名义,承诺将“客户”手中的债权债务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定期返还收入,诱导“客户”缴纳咨询费、保证金,甚至“投资股票”,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非法集资风险较大。今年4月,深圳市龙华区发改局发布《关于谨防“债务和解”套路的风险提示》,提醒警惕“债务和解”风险,远离各类非法“债务清偿” ”、“债务清偿”和“债务和解”例行公事。
9月10日,宁夏警方宣布破获一起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警方调查后发现,宁夏凤鸣公司、光路深圳公司以“清债”为幌子,对每笔订单收取“清债”总额25%的服务费,并向债务人承诺解决债务。 6 至 18 个月内。
“此类反催收中介行为严重违反多项民事法律法规,不仅损害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金融秩序。”北京悦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启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不法分子编造一些噱头,谎称能够帮助债务人减免债务,但实际上却试图骗取对方财产,这可能构成诈骗罪,应当根据数额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反催收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误导性承诺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其服务,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反催收机构的行为还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合法催收机构的利益。
面对非法反催收和“债务清偿”新方式,监管该何去何从,个人又该如何规避风险?
周益勤告诉记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代理投诉”、“反催收”等恶意逃债、逃债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违法成本;切实增进金融监管部门与公检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合力打击“反收藏”行业;继续普及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反催收危害的法律宣传,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
岳其山表示,正式的债务减免方式,如诉讼追收、资产重组、债转股、多元化出售、资产置换、租赁、破产清算等,都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旨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债务人解决债务。问题,同时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区分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公司资质:正规律师事务所应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执业许可证,并在业务范围内从事业务;
(2)了解服务内容:正规律师事务所会明确告知您服务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而不是仅仅提供含糊的承诺;
(3)注重收费透明:正规律师事务所会明确告知您收费标准,而不是收取高额费用;
(4)查看信誉和评价:您可以通过网络、好友等多种渠道了解公司的信誉和服务质量;
(5)谨防过度承诺:正规律师事务所不会承诺无法实现的结果,例如“100%成功偿还债务”等。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