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从沉寂小城到理想乡,7万一套房的传奇低房价引爆关注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75 | 时间:2024-11-30 22:04:23“北有鹤岗,南有九”。
沉寂多年的云南个旧小镇,因传说中的“七万一套房”低价一夜爆红。和鹤岗这座以房价低廉着称的东北城市一样,这里成为了无数渴望“躺下”的人的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工人的理想去处。
这可能不是你第一次听到“个旧”这个名字。
还记得中学地理课本吗?个旧——中国的“锡都”,世界探明储量最大的锡矿,各种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中心,云南现代工业的起点之一……这座小城拥有无数的锡矿资源。头上有各种头衔,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闪光。 20世纪80、90年代,当小镇的辉煌达到顶峰时,来过这里的昆明人忍不住说:“买买三,我们这里(那里)的百货商店没有你们这里(那里)那么高。” !”
△老阳山与老银山相望,中间的城区围绕金湖形成一个狭长的圈子,形成了个旧小镇。 (摄影/柯某)
然而,和每一个资源型城市一样,或者说,就像东北的鹤岗一样,这座靠锡而繁荣的小镇,也不可避免地因资源枯竭而陷入沉寂。一夜之间,个旧的时间流速突然仿佛变慢了,今天的小镇似乎还保留着三十年前的面貌。
很多人来到个旧,寻找童年,寻找回忆,寻找泛舟金湖的悠闲舒适,寻找轻松躺卧的理想生活。仔细看看个旧。这个小镇的传奇是攀登世界锡业之巅的骄傲。这是一种“寸轨”相连的家国情怀,而不仅仅是“七万套公寓”。
△个旧拥有山与海之间的极致放松。 (摄影/邓天翔)
最适合“平躺”的小镇,
三十年前他是世界锡业的骄傲
个旧是一座山城。如果你是第一次来,不妨花一块钱乘坐老阳山脚下的“地下缆车”。
缆车吱呀呀呀,上山又下山。你会突然产生一种奇怪的错觉,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午睡,过去二十、三十年的努力都变成了一场大梦。当你睁开眼睛时,你又变成了记忆中的那个孩子。书包里的成绩单我不敢拿出来,5毛钱的娃娃冰淇淋已经把我的手弄得粘糊糊的。听说香港回归后会有大型烟火表演……你又回到了活生生的1990年代。 。
△登上缆车感觉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 (摄影/郭毅)
映入你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苏式红砖建筑、密密麻麻的方方正正却又有上世纪独特装饰感的民居、水泥砂浆外墙、楼顶的“珍珠”雕塑。主干道和狭窄的老建筑。街上,拐个弯就能看到台球厅和棋牌室。这种个旧似乎是很多大城市的影子,比如昆明、重庆,或者上世纪末的北京。
时光倒流三十年,个旧确实有着不逊色于任何大城市的辉煌。当时的个旧是云南第二大工业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锡生产加工基地。锡产量占全国的45%、世界的1/4。无数的资金和人力涌入个旧,造就了一座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可以说是滇南独一无二的。
△这就是你印象中的90年代大城市的样子吗? (摄影/小朵)
这些辉煌的过去仍然交织在这个小镇的街道、小巷、一草一木中。就像中间的金色湖泊被城市精心包围着一样。
△从老银山俯瞰金湖,仿佛看到了老电影中的香港。 (摄影/邓天翔)
七十年前,这里没有湖泊,只有一系列锡矿冶炼加工厂和工人家庭的住宅区。如今的湖泊是“从天而降”——1954年8月的持续大雨摧毁了当时的湖泊。个旧被淹没在茫茫大海中。个旧多山,喀斯特地貌明显。它一直缺乏河流和湖泊。政府大胆决定,在湖边筑堤拦洪,成就了今天红嘴鸥飞翔的高原明珠。
被金湖淹没的老郧西冶炼厂后来迁至老阳山脚下,并修建了两个高达百米的烟囱。此后的七十年里,冶炼厂的大烟囱始终冒着滚滚白烟,成为旧天气的“风向标”,成为一代又一代老人最坚实的城市记忆。
△冶炼厂再次搬迁,冒着滚滚白烟的大烟囱又变得寂静无声。 (摄影/小朵)
个旧是一座因锡矿而形成的城市,个旧人的生活与云南锡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名云南锡业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个旧至少有70%的人都在从事云熙相关的岗位。郧西有自己的医院、澡堂、学校、食堂、俱乐部,只对郓西工人开放。当然,它也有自己的住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郧西被列为苏联156个重点援建项目。老阳山坡上数百栋苏式红砖建筑之一就这样诞生了。当工人们下班后去圆形舞厅跳舞时,苏联专家也参加了。
△老阳山上仍散落着许多红砖家庭建筑。 (摄影/小朵)
如果你想更接近个旧的旧时光,不妨去“老工厂镇”走走。这个老城区是历史最悠久、采矿规模最大的地方。到了这里,就已经进入矿区了。可以看到所有已经退役的矿井,自建的房屋,还有一排排“赫鲁晓夫”式的房屋。住宿楼。
老厂镇曾一度“遍地黄金”。其锡矿储量在个旧也是最丰富的。自从20世纪40年代和1950年代这里建成“老工厂”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矿工都带着家人来到这里;改革开放后,随后随着私营矿业的兴起,全国各地的“矿老板”纷纷过来。据说那个年代很多人月薪都能过万。除了采矿,他们还在老工厂落户。一时间聚集了一两百万人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呈现出“富贵之城”的模样。
△老厂镇见证了个旧的高光时刻。 (摄影/小朵)
可惜风总是被雨吹散。随着矿藏的枯竭,私人采矿也已停止。一排排房屋如今已一栋栋空了,只剩下曾经可容纳数千人的红旗剧院,成为这座小镇的亮点。 。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个旧市。 2008年,个旧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年轻人开始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他们身后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修建的员工宿舍,曾一度让周边城市羡慕不已。如今,它们已成为网上数万套的低价优质住房。
△个旧,依然有人来人往。 (摄影/郭毅)
“寸铁”和“大锡”,
你经历过失去少爷的酸甜苦辣吗?
在金湖西南部,靠近湖岸的地方,停着一列“蒸汽火车”。乍一看,它看起来很小,而且和模型一样。在这辆车的脚下,你可以看到一段几乎压入路面的火车轨道。与普通铁轨相比,它确实很窄,没有成年人的台阶那么宽。这就是“英寸轨道”。
这段“寸轨”沿着个旧的街道断断续续地延伸,时而淹没地下,时而浮出水面,在现已废弃的个旧旧车站大楼旁钻探,最后消失在菜市场的水泥地面之中。这条不起眼的老铁路,串联着个旧小镇历史上的荣辱兴衰。
△法式风格的个旧车站大楼已屹立一百年。 (摄影/小朵)
个旧制锡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不过,直到明清时期,它才逐渐引起朝廷的重视,逐渐民间商人也到个旧开采锡。光绪九年(1883年),云南省政府厅厂务招商局终于设官主管锡务,以官方资金直接投资工矿企业。然而-
太晚了!
在清廷关注这座西南小城之前,占领邻国越南的法国就注意到了这里蕴藏的宝藏。法国派出大批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到云南“探险”,并趁机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各种数据。当时,欧洲工业发展迅速。锡不仅是优良的工业原料,而且能够制造高精度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那时,素有“世界品味第一、储量第二”之称的“锡都”个旧进入了殖民者的视线。
1882年,法军攻占河内,不再隐瞒对中国云南的图谋。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虽然没有战败,但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越南条约》和《续签通商条约补充协议》,让法国获得了在华贸易和建筑的机会。滇越铁路随即开工建设。
铁路从中越边境河口延伸至境内,修至距个旧40公里已成为口岸的蒙自,然后一路通向昆明。作为云南第一条铁路,天然控制着西南地区的交通命脉。法国人大胆地想:“这条路建成后,云南将成为‘法国云南’。”而个旧大量的优质“大锡”,自然会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流入他们的口袋。
国家资源决不能被别有用心的外国人侵占。于是1912年,个旧乡绅李光汉、朱朝进等人三度联名上书云南巡抚蔡锷,请求民间集资修筑个旧至蒙自、建水的铁路。这条自建铁路没有采用通用的“米轨”,而是采用较窄的“寸轨”。法国机车将无法在这条支线上行驶,也无法巧妙地侵占锡矿石出口的管理权。正确的。
铁路终于修好了,一车车锡装上铁路,从个旧运到越南河内,再通过海运运往世界各地。一份资料显示,一百年前,个旧的锡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90%,个旧的“大锡”名扬天下。
△滇越铁路穿越高山深谷的人字桥。 (摄影/王璐)
各种新玩意也沿着铁路涌入:电灯、电报机、照相馆、理发店、越南咖啡馆。当时人们称个旧为“小香港”,因为“个旧有外面有的东西;外面没有的东西,个旧也有”。
个旧锡业是在侵略者和殖民者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国民政府急需抗日物资时,外交官以个旧的锡业为抵押向美国借钱。 2000万美元的“电田贷款”来了,打开了依靠国际金融支援抗战的渠道。为了阻止中国人用锡还债,日军对个旧、滇越铁路进行狂轰滥炸。然而,个旧锡业工人不顾枪林弹雨,日夜继续冶炼大量锡。据统计,仅抗战期间,个旧就运输了价值9万多两的锡黄金。
历史的浪潮总会退去。 20世纪80年代末,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的铁轨开始陆续被拆除。如今,只剩下临平铁路公司旧址和一座被称为“法国楼”的旧火车站车站。房子和水鹤也可以作为人们回忆这段历史的场所。
但老人永远不会忘记英寸轨道。它见证了一个小城市从默默无闻到伟大的崛起,它连接着一个大国从贫穷到强大的崛起。
老城里的烟花
采矿速度减慢,火车站被拆除。如今在个旧,没有理由再惊慌,可以静静地、慢慢地品味生活的滋味。
几乎在寸铁停止运营的第二年,小吃就开始聚集在老站房后面,形成了一条香喷喷的美食街。这里首先出现的美食就是“糖粉肉串”。
△火车站停运了,但它的活力并没有消失。 (摄影/小朵)
“小”肉串的尺寸较短,约为普通肉串的一半大小,但价格便宜。 1996年,一根串只要2分钱。如今,每串只要1元。年轻人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只需要二十、三十块钱。关键是小肉串真的很好吃。它们是用肥瘦猪肉或牛肉制成,用辣味腌制后烤至微油,沾上白糖制成的细粉——别以为甜辣味很深。一点甜味是提升新鲜度的秘诀。轻轻一舔,鲜美的味道就会让你想用舌头吞下去。
△小肉串一定要多加点糖粉! (摄影/柯某)
“奶吧”也是Gjiu街头的一道风景。到处都是小商店,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一杯香浓的鲜牛奶。这道美食还与“锡”有关——1953年,为了让郧西矿工喝上牛奶,乍甸建立了“工人奶牛场”,从大理徒步运来了26头黑白奶牛。奶牛。六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奶味的萌芽已结出硕果,成为大街小巷的奶吧、奶站。不到五七块钱,你不仅可以喝到鲜奶,还有各种酸奶、双皮奶、布丁等你品尝。最有趣的是奶酒,它是牛奶和发酵糯米酒的混合物。它有点酸,有点甜。淡淡的米香包裹在浓郁的奶香中。喝一大口,就会让人“醉了奶”。醉。
△当牛奶遇上甜米酒,大热天冰镇后味道最佳。 (摄影/上海哪里吃饭())
作为云南的一个小镇,米粉也是少不了的。个旧附近的山川溪流出产又大又肥的鳗鱼,鳗鱼米线已成为小镇的特色菜。在米粉店里,鳗鱼总是新鲜切成块,扔进油锅里,炒热气腾腾的火锅。有时还混入几条炸猪皮以增加风味。鳗鱼外皮光滑,肉质鲜嫩。皮与肉之间绝对没有腥味,但能捕捉到淡淡的油香。商店里经常有无限量的薄荷。清新的味道与汤的鲜美混合在一起,让你情不自禁地端起碗来喝几口热汤,喝几口米粉,忘却一切烦恼。
△除了薄荷,韭菜叶也是鳗鱼米粉解腻、提升鲜度的秘密武器。 (摄影/敢于随意)
吃饱喝足后,不妨像每个老人一样,沿着金湖散步。看看农民们把自家的特产带到城里去卖,尝几口带水滴的新鲜柑橘和番石榴,吃几口清爽的腌梨;看看那些在金湖边跳舞的阿姨们,她们愿意花两个小时和你这个陌生人聊天,玩完之后我愿意再请你吃饭;看看那些放学的孩子们神奇地占据了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看看那些随时为你跳起“烟盒舞”的彝族姑娘……不知不觉中,你忘记了小镇的历史,忘记了它的兴衰,只能佩服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这个小镇的普通烟花。
△个旧的水果丰富又便宜,个个都是脆嫩鲜美。 (摄影/邓天翔)
也许这就是渴望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来到这里的原因。
不是“躺”在廉价的房子里,也不是在极致的静谧中品味过去的辉煌与失落,而是在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一步步前行,寻找一片喧闹而温馨的氛围。永远不会死的东西。这东西的名字是——
生活。
△个旧总是充满活力和活力。 (摄影/小朵)
文字:猫骑士;图片编辑:王家乐;页眉摄影:小朵;封面摄影:郭毅
参考
杨阳。滇越铁路——高原与海洋之间[M]云南人民出版社
段熙.滇越铁路——跨越百年的小火车[M].云南美术出版社
蔡小艺,兰静.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与拯救|世界锡都个旧。红星新闻
徐元峰.个旧的“二次创业”。人民网
本文为【原汁原味风景】原创内容
阅读完毕后,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