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牛头镇村扶贫缝纫车间助力家庭脱贫,人均月收入达2500元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9 | 时间:2024-12-15 09:04:56□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王婷婷
4月5日,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村妇联主席朱萍刚走进牛头镇扶贫缝制车间大门,车间主任常丙荣走过来说你好。 “如果没有朱主任的帮助,我家还是那么贫困,没有生活工资。现在,我家已经脱贫了,生活越来越好。”常丙荣说。
这个扶贫缝制车间实行计件工资。每件衣服的加工费约为3.5元,每人每天可加工30件左右。加工医用盐袋的成本约为1.8元/个,每人每天可加工50至80个。一个月后,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
常秉荣是牛头镇五分村人。他家里有五口人。岳父今年87岁,靠低保生活。丈夫因身体不好,常年只能打零工。他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 “以前我在家开裁缝店,年收入只有4000元,生活很拮据。”常秉荣说。
2018年6月,在朱平的带领下,牛头镇村与寿光千荣家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加工点,吸纳村里妇女就业。常秉荣因懂缝纫技术,被聘为车间主任,月薪2500元。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寿光家政公司,常秉荣就向牛头镇村提出取消岳父的低保。 “有了稳定的收入,我想摘掉家里低保户的帽子。”常秉荣说道。
在牛头镇及周边村庄,像常秉荣这样的1000多人在朱平的帮助下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9年,朱平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牛头镇村位于寿光市西北部,人口8000余人。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牛头镇起义发生地。村里老、弱、病、残、妇女等失业人员较多。为提高牛头镇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帮助他们致富,牛头镇村妇联主席朱平会同村委会,从弱势群体需求出发,全力提供服务在村庄里。了解困难家庭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陆续推出了一些适合贫困户条件和需求的扶贫就业项目,建立了潍坊市首个“扶贫工场”,为贫困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村里的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让贫困户实现在家就业。
“扶贫工作必须有情感、有责任。”朱平说。 2017年8月,朱平联系寿光清雅草编,让周边贫困户参与草编工作。草编不仅增加了村里贫困户的个人收入,还带动了古城、台头、田柳、道田、化龙、英利等6个镇(街道)的千余名村民和部分企业职工加入草编行列。 。团队。
在此期间,朱平不断想办法、想项目,与千荣家纺合作建立加工点并生产经营,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她还与寿光华宇拖鞋加工厂、新概念家政学校对接,开设拖鞋加工车间,提高贫困群众创业能力。
扶贫重点在于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而这也正是“扶贫工坊”为贫困户打造的。 72岁的王盘云在家忙着编织海螺,每个海螺收入17元。她学会了草编手艺。 2019年寿光家政公司,她和丈夫王继新在家做草编,收入一万多元。
除了填满贫困户的腰包,朱平还成立了红柳志愿服务队,与村里的贫困儿童、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积极吸纳社会公益力量,融入红色文化牛头镇村。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朱平带领红柳志愿服务队为贫困老人免费理发、提供贴心代购服务,并积极加入村口执勤队伍,成为一朵铿锵玫瑰傲然挺立在村口。风和雪。 。
思想变了,世界变宽了。未来,朱平还将与牛头镇村委会合作,建设新的“扶贫车间”,将草编、拖鞋加工、服装加工三个车间全面整合,并持续推出花式糕点等家政服务。 、金牌月子保姆、小儿按摩。培训服务,探索电商模式,将牛头“扶贫工坊”打造成全市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基地和致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