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斯塔奈江淮汽车项目:一带一路中哈产能合作的典范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58 | 时间:2024-12-25 13:03:41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库斯塔奈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然而,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这座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北部、人口超过20万的边境小城却引起了中哈两国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专程视察。中哈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期间,小镇也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重点话题。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哈产能和投资合作的早期收获项目之一——库斯塔奈江淮汽车项目来了。
科学布局,发挥“产能合作”优势
库斯塔奈虽然人口不多,但却是哈萨克斯坦名副其实的“汽车城”。这里生产的汽车占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汽车总量的一半。近日,记者来到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功勋基地阿鲁尔集团位于库斯塔奈的萨拉卡工厂。该工厂目前主要组装生产国外品牌汽车,江淮汽车也成为这个大家族的最新成员。厂区随处可见江淮汽车的宣传照。车间里一切井然有序,零部件和成品车摆放整齐,当地员工正在生产线上热情工作。
为响应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江淮汽车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加快走出去步伐。经过科学论证,哈萨克斯坦最终被定位为企业借“产能合作”东风开拓独联体市场的重点。
在谈及与合作伙伴、控股萨莱卡工厂的阿鲁尔集团的携手历程时,江淮汽车俄罗斯销售总监王穗华告诉本报记者,哈萨克斯坦的汽车保有量约为400万辆,而且每年的数量都在增加。新增新车和进口二手车35万辆。随着二手车进口限制逐步收紧,新车市场潜力巨大。此外,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还建立了关税同盟。根据协议,本地生产的汽车在满足一定要求后可以零关税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说,打开哈萨克斯坦市场就相当于打开了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市场。
“江淮汽车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江淮汽车二手车,果断与哈萨克斯坦当地汽车制造商建立了联系,并签署了产品组装和分销协议。”王穗华表示,2015年底,江淮汽车首批产品在哈萨克斯坦装配厂顺利组装。该产品已下线,并在哈萨克斯坦各大城市同步上市。当年成功进入品牌销量排行榜前15名。 2016年江淮汽车二手车,江淮S3车型荣获哈萨克斯坦“人民品牌”称号,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汽车品牌。
备受关注进入产业振兴名单
自2015年3月江淮集团与阿鲁尔集团签署汽车产品总成许可协议那一刻起,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能合作项目就引起了两国领导人的关注。
阿鲁尔集团营销公关部负责人吴云帆告诉记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于2016年9月到工厂试驾了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首款纯电动汽车江淮IEV6S。他对汽车的性能给予了极大的赞誉,并希望公司能够以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为契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也曾于2016年参观过该工厂并试驾了这款车。
2016年11月,中哈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库斯塔奈市江淮汽车工厂揭牌仪式,并与工厂员工视频连线,见证中哈又一重大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开花” 。
在双方领导人的关怀下,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的合作项目成为哈萨克斯坦32个产业振兴项目中唯一的汽车产业项目。王穗华表示,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免税、政府采购、租赁贷款、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他相信,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该项目必将成为中哈产能合作项目的典范。
发展迅速,可靠产品赢得青睐
产品的外观取决于市场。阿鲁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崔奥表示,2016年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本土生产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0%,这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汽车品牌来说是罕见的。市场一年。他信心十足地说:“2017年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的销量翻一番是没有问题的。”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习惯购买二手车的消费群体,江淮汽车如何在短时间内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阿拉木图江淮汽车专卖店,记者见到了几位顾客。 2015年购买了江淮S3汽车的尤丽安娜认为,安全、舒适、配置先进是她选择这款车的原因。同样选择S3这款车的Altur表示,该车内部空间很大,适合他一家人高大的身材。 2016年成为江淮汽车车主的马基亚尔告诉记者,S3无论在城市还是在野外的出色表现都深深吸引了他。
良好的用车体验离不开产品品质。江淮汽车国际客户服务部欧亚区经理任启杰告诉记者,S3和S5都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口碑也很好。 “公司投放了质量最可靠的产品。此外,在选择投放这两款车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哈萨克斯坦寒冷高温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人体格高大的实际情况。”
“未来,我们还将推出盒子底部的顶级产品。”江淮汽车国际业务负责人于洋告诉记者。江淮IEV6S车型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第六代电动汽车技术。第七代技术正在研发中。待技术成熟后,将尽快引入哈萨克斯坦,确保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质的产品带到哈萨克斯坦市场。
萨莱卡工厂办公楼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的标语,昭示着公司的使命:成为现代化汽车及农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中心;成为符合哈萨克斯坦和独联体国家要求的公司。具有核心技术优势、满足全国市场需求的企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优质产能的输入,企业最终会将墙上的口号变成现实,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