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与专业素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33 | 时间:2025-01-20 21:08:42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任务和职业素养
来源:语文教师杂志 2020.1.16
作者:莫景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副主任)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时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在文件中对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简称《教学科研工作意见》),这是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30年来首次就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工作下发的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新时代教学科研的高度重视,对于新时代教学科研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使教学科研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并存,也挑战着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 、任务和专业精神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是明确的。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是适应基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贡献。提供专业支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
一、要继承我国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
我国的教学科研体系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形成的,已经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教学科研工作70年来风风雨雨,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关于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质量和工作重点的理解、表述和术语有所变化,但本质上不变的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全面提升提供专业保障,其使命是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如果背离了上述使命和任务,就会忘记初心,失去教研人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教学科研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思考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提供了历史借鉴。
2.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央关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和规范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规范发展的意见》完善义务教育”。 《关于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三个文件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它们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他们也为我们思考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任务提出了时代要求。根据《教研工作意见》精神,当前教学科研人员要加强对综合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创新教研工作方法。
三、必须面对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教育现代化(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迈入教育现代化行列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普及优质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战略任务之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本任务,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协作和协同推进。区域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些目标和要求与教研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必须为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要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发挥独特作用。教研人员必须成为协作的推动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为思考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未来方向。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看,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的使命是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专业保障;新时代教学研究者的关键任务是把立德树人根本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为任务提供专业支持。具体来说,其主要任务是:一是突出育人研究和指导。聚焦课程教学领域,加强对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立德树人实施机制的研究和指导。二是加强课程教学重点环节的研究和指导。要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核心能力、核心理念和方法,加强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加强教学设计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要加强对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的研究和指导。三是加强教育方式改革研究指导。教育方法的改革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还要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指导。我们要充分重视技术的作用,根据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选择和应用技术,实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变革的积极作用。提高教研人员业务素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教研人员必须整体提高业务素质。
教研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提高教研人员专业水平的难得机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理事会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教学科研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教学科研工作意见》对教学科研人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标准,为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了基本依据。 《教学科研工作意见》提出了教学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学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好等五个条件。伦理。三是《教学科研工作意见》提出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为教学科研人员保持高水平专业化提供了保障。 《教学科研工作意见》要求各地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选拔配置条件完善教学研究人员选拔配置办法,建立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队伍,按照课程计划要求配备各学科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优化教学科研人员年龄结构等,对于不履行教学科研职责、违反教学科研职责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科研队伍。四是《教学科研工作意见》要求促进教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为不断提高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 《教学科研工作意见》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聘任、工资、表彰奖励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于教研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方法,为教研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提供动力。 《教研工作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创新教研方法。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课堂,加强对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指导。这不仅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教研员岗位职责,也是对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要求。
2、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也面临巨大挑战。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提升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对教学科研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二是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短板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转型和发展,我国形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我国拥有近10万人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科研人员主要配置在单一学段、单一学科,实现全学段、全学科的覆盖。但当前教研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仍受到教研团队建设短板的制约和影响。 (1)缺乏准备制度。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2016年调查估算,目前我国教学科研机构人员9.79万人,实际教学科研机构数量8.26万人,其中30100名人员(占用人员)未直接使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有人员缺失或补不上、人员占用、教研人员在岗不上岗等问题成为教研人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教研人员借调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越深入基层,这个问题就越突出。 (二)教学科研团队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的数量普遍不足以满足教育教学指导的需要。根据2016年问卷分析,音乐(66.67%)、体育与健康(62.73%)、美术(62.53%)、美术(62.16%)等领域教研人员跨不同学术阶段的现象比较、劳动技术(61.82%)等学科。普遍的。
小学阶段教研人员跨学科的情况最为严重,达到24.78%,初中阶段为19.36%,高中阶段为17.25%。调查发现,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新课改后出现的新学科往往由其他学科的教研人员兼任。从教研人员的专业结构来看,音乐、体育、美学学科的教研人员短缺。 (3)缺乏规范的教学科研人员培训体系。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学习和进修的安排比较随意。教学研究人员几乎没有专门的培训,但列入了教师培训项目。整体状况各自为政,制约了教学科研人员素质的提高。 。问卷调查显示,31.63%的教研人员近一年未接受过专项培训,77.79%的教研人员近一年接受过两次及以下专项培训。同时,一些专业拓展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当、实用性不强,也影响了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科研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缺乏准入标准,准入要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些地方领导甚至将教学科研机构视为“后花园”、“疗养院”。二是教学科研机构吸引力不够。教研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低于当地教师的整体水平。职称评价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与教研团队整体较高专业水平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导致优秀教师不愿投身教学科研团队。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级职称比例不能满足教学科研人员参加职称评审的需要。
三是缺乏专门针对教学科研人员的荣誉评价体系,或者评价指标纳入教师系列但向教师倾斜,或者干脆忽视教学科研人员,导致教学科研人员难以成为“教师的老师” ,获得各级各类荣誉。以上四个问题的存在从不同方面影响了教研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学科研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学科研人员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保证区域教育整体质量的专业群体。他们需要适合其基本任务的专业素质。
一、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发展应坚持的理念。研究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从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定位和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出发教研员岗位职责,明确教学科研人员的基本概念。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建设要坚持。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和提炼教研人员职业素质发展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研究教研人员业务素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德为先。要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这是教学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2)以教师为本。教学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其直接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者专业素质研究应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能力最重要。教学科研工作要求教学科研人员具备政策理解、研究指导、组织管理等能力。研究型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应对其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提出要求。 (四)专业为本。教学科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学科研人员具备教育理论、学科、学科教学、教师教育、学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对教学研究人员专业素质的研究,还应对教学研究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 (5)服务是最重要的。教学研究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校。他们是让教师和学校取得成功的人,需要有服务精神。研究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应对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精神提出要求。 (6)终身学习。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展,教研人员的工作重点和教研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教研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教研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对教研人员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出要求。
2、教学科研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学科研工作意见》提出了教学科研人员应普遍具备的基本条件,为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提炼提供了基本原则。以此为指导,教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见图1)。图1 教研人员专业素质框架 (一)政治立场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理解和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特别是课程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坚持德、智、体、艺、劳全面培养,积极践行发展素养教育。 (二)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工作负责;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愿意成为别人的梯子,愿意做出贡献。 (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科、学科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有了解;具有教师教育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佳成果的教育实践经验。 (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包括政策理解、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政策理解能力主要包括:以推动课程政策实施为重要职责;学习并透彻理解国家课程政策;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执行国家课程政策。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能够设计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组织和管理教学和研究活动;善于发现、总结、推广教学实践经验;善于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解决;能够整合专业资源,识别、加工,有选择地交付给教师。教学指导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够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指导学校和教师的考试评价;能够指导教师作业设计。 (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研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做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技巧;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提高教研人员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各地提高教研人员专业素质的经验表明,除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解决制约教研人员专业素质提高的外部问题外,提高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而科研人员也主要通过“教研中学教研”来实现。
1、提高文化认同,需要引导广大教研人员不断提高对教研人员价值的认识,认识到教研人员工作对于提高一个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不可替代性,认识到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公平非常重要。重视素质教育,使广大教研人员热爱教学科研,把理想融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中,从而赋予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各级教研部门立足工作实际,营造积极健康的教研文化,引导广大教研人员形成教研工作共同的价值追求。
2.教学科研转型的改进在基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教学科研工作的转型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教研转型过程中,各级教研部门要引导教研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聚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工作方法。 ,并通过积极投资教学和研究转化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3、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教研部门开创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例如,基于项目(课题)的教学研究、网上教研、合作教研、联合教研等。组织教研活动对教研人员能力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每一次高水平教研活动都是对教研人员专业素质的考量,都是教研实践中提升的机会。各级教研部门要不断规范教研活动设计,提高教研活动设计的专业化水平,让广大教研人员不断提高高水平的能力和素质。教学和研究活动。
4、搞好项目(课题)研究 项目(课题)研究是解决课程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科研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抓手。广大教学研究者应选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课程,并在培训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在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提高专业素质。 5、在同行协作中改进同行协作。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同伴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学研究人员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差异是教学和研究人员同伴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在各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学研究人员可以与同行、教师汇聚、分享智慧,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