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企业为主体,不是民营企业为主体,也不是央企为主体

作者:admin | 分类:企业名录 | 浏览:56 | 时间:2023-01-02 22:49:01

人们的理解总是非左即右。

当前央企比较强势,大家就说公有制为主体,是央企为主体,这是不对的。因为90年代国企下岗潮还记忆犹新。央企近些年强势是因为他们甩掉了包袱,降低了成本,也受到一些垄断资源的支持。

于是,人们就认为是民营企业为主体,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国家投资控股的叫央企,地方投资控股的叫国企,国家或者地方部分投资的但不控股的叫混改企业,国家不参股的是民营企业。这三部分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最大,创新最强,就业岗位最多,他们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地基、树根,也是起点,但不是主体,因为他们能为社会创造的税收、财富也只有50%,只有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超过50%才是主体。

在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下,国家永远会允许民营企业茁壮成长,头部的民营企业会被投资,成为混改企业,甚至国家控股企业,让他们承担创富与攻坚的作用,例如央企在农村的通电、通水、通网,这只有央企、国企们不计成本才能做到。

故在社会大市场中,国家作为监管者,投资一些企业是常态,他们也会把部分资源给到这些企业也是常态,故央企不会消失,国企不会消失。他们不会消失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安置问题,有能力但是无法从政的,可以安置到央企。

所以,一幅图景就呈现了。国家监管社会市场,平台企业成为市场组织者,所以企业是主体。企业提供就业,有就业就有储蓄与消费;有消费就有企业提供供给,就有创新,生生不息。不出十年,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场景。

全国大市场是什么?不是供销社,供销社只是国家投资的一家央企,是国家所有企业的大市场。一带一路是什么?是超出中国地缘边界的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没有一群有实力的央企代表国家形象、国家竞争力,根本无法展开。当一带一路成功了,国内大市场就留给了民企,他们实力有限,可以在国内经营、创新,为国家投资提供标的。这是国家对企业的善意,这里包含民企。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