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性质(五)

作者:admin | 分类:企业名录 | 浏览:55 | 时间:2023-01-07 20:25:29

今天谈一谈劳资矛盾的问题。工业化之初,人们选择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理论,作为社会性制度安排的依据。劳动者变成了劳动力,变成了生产要素,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而工厂主以及后来的企业当局就成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人,企业成为了配置资源要素的场所。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设备的发明,以及规模经济效应,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

《国富论》提出了土地、资本和劳动三要素

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当局及背后的资本所有者,主导了资源配置及权力,包括分工和分利的权力,从而彻底否定了劳动者个性的存在,否定了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以及企业共同体的存在。劳动力的工资成为了企业的成本,而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本的利益,压榨和盘剥劳工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日益加剧。

19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当时的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

19世纪的劳工

有压迫就有反抗,劳工们开始罢工,向政府提出要求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就是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各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8小时工作制。后来在1889年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被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1886年5月1日美国大罢工

美国人很聪明,不希望由于劳资矛盾引发社会的革命,于是在1935年颁布了《劳工法》,允许工人成立工会,组织罢工,并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这样美国就培育出了一种抗衡资方的劳方力量,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在美国原本弱势的劳方,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势的群体。之前有一个讲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纪录片,其中就有一个片段:曹德旺说福耀玻璃的美国工厂不允许有工会,有工会就不可能有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建立工会,我就关闭工厂。我们也看到很多欧美社会经常发生的机场、交通罢工、以及工会拖死企业的新闻。

曹德旺反对美国的工会

不管是原来的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还是曹德旺抵制美国工会,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如果企业和员工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不能将员工与企业结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是以相互对立的方式存在,后续的任何努力,包括管理学的发展,包括各种的谈判和协商制度,都只是制度性的修补,永远无法在企业层面形成统一的力量,无法让企业走向共和,走向可持续的发展。

总结一下: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构建一个共同体,给员工以归属、身份与地位,不能把员工当作是资源要素,劳动力,打工仔。说白了就是要从理念的转变开始,从对企业的性质认知的转变开始,在制度层面平衡好企业中各种利益关系。

今日对话

你们企业是否有劳资矛盾?

你们的企业如何缓解和处理劳资矛盾的?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