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斥昏庸下属,硬刚黑心开发商,“一人换一城”的中国市长耿彦波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0 | 时间:2023-11-19 21:14:35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娱乐最新消息


文|探所十三鹰

编辑|探所十三鹰

“耿市长,回来!大同人民需要你!”

“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

2013年,是耿彦波在大同的第5个年头,当大同百姓得知耿市长要调任,去往太原。

数万民众自发举办欢送仪式,饱含热泪,写下请愿书,甚至跪在大同市的街头,想要留下这位好市长。

大同人民哭了,耿彦波也哭了。

耿彦波这个名字,几乎响遍山西大同,他被称为“大同耿工”,被誉为现实版“达康书记”。

一心为民,执政期间待最多的地方不是办公室,而是大街小巷,只要群众有事,就去市场找他。

仅几年时间,走破6双鞋。

他受到山西百姓的爱戴,可在退休以后,备受争议,有不一样的声音传出,曾经人民的好市长深陷泥潭。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01

1958年的冬天,耿彦波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

家境贫寒,揭不开锅,但耿彦波不甘平庸,努力学习,想闯出一片天。

18岁时,他作为工农子弟,被推荐到县委工作,没有家庭背景却能踏足这个平台,足以见证他的优秀。

刚参加工作不久,很幸运,耿彦波迎来一个机会。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耿彦波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他一边看书,一边工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县委办公室的前辈们。

终于,考到了山西大学的专科录取线。

许有人认为成绩并不理想,才刚过专科线,但那个年代,大学名额很少,考上中专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尤其是耿彦波出身农村,没上过几天学,能考上专科很优秀了。

大学期间,耿彦波在中文系学习,积累知识,这为他以后的战略眼光打下基础。

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了地委办公室,平台更高,接触到的人物都是地委领导。

做事勤恳,为人正直的他进入领导的视线,仅29岁就成为副科级干部。

从此以后,耿彦波的人生如同开了挂,仕途生涯越走越好。

先后担任多个职位,直到当上市长,他所在的岗位都是核心重要岗,手握重权。

能力越高,责任越重,接下来给耿彦波带来的考验也更多了。

01

官员如同运动员,不仅需要爆发式的奔跑速度,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节奏,调整好呼吸与步伐。

因此,一个真正的好官员,既考验爆发力,又考验耐力。

那时的山西面临着一个难题。

北方城市建设落后,虽然当地有许多历史遗产,但大多已经衰败,破旧不堪如何与现代化建设接轨?

对这个难题,耿彦波有清晰的认识。

他先是在灵石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当时县里的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他拿出一半钱重修王家大院,边拆边建。

他被调到榆次时,同样做出这种选择。

打造榆次古城,拿出当地一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去修建一座快要倒塌的院子,这值得吗?

当时无人理解,耿彦波被万人唾骂,百姓甚至称他为“疯子”,就连领导干部也想不通。

可几年以后,灵石县单靠王家大院,仅靠门票,就获得了几千万的收入。

王家大院也成为天下第一院落,给当地带来的收入持续增长。

这时人们才理解耿彦波的良苦用心,原来耿彦波并不是盲目的搞建设。

他认真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找到突破口,进行现代化改造。

这样不仅城市的文化内涵得以延伸,也能带动旅游业,经济搞上去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他的这种思路,在大同体现的淋漓尽致。

短短5年的时间,他拯救了一座病入膏肓的煤炭城市。

01

提到大同,人们的心中总会想起“煤老板”。

虽然煤老板挣了不少钱,但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

随处可见的拉煤车,给环境带来恶劣的影响,大同也成为中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那时的大同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

“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

“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人们只知道大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却不知道它曾是千年古城,北魏首都。

因煤炭过度开采,文化古迹都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煤灰。

而煤炭也快枯竭,大同已经是一座千疮百孔的城市,百姓整日吸着煤灰,生活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耿彦波来了。

新市长的到来,成为大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耿彦波花了7天时间,走遍大同市。

他发现有些历史遗迹被闲置,而有些因免费开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发旅游资源,将大同从煤炭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

他借鉴梁思成当年“一轴双城”的思路,西边修建古城,东边建设御东新区。

计划一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城建风暴。

可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大刀阔斧,改造一座城市绝非易事,牵扯到太多。

01

耿彦波计划拆除老城区,将百姓们转移到御东新区,涉及住户将近百万万人,可从未出现“钉子户”。

耿彦波不找开发商,把相关事情交给手下人,自己也亲力亲为。

每天清晨天刚刚亮,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一边吃着热乎烧饼,一边仰头看着建设中的工程。

身上也灰扑扑的,若不是工作人员打招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包工头。

耿彦波与大多数领导不同,他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反而没有在大街小巷的时间多。

不少市民都能在大街上看到他,如果有问题,直接上街找他。

耿彦波心里也明白,若百姓直接找他,一定是走投无路了,他也倾听百姓的需求,尽力帮助。

因此根本不存在“钉子户”,合理需求都被耿彦波解决了。

他在百姓面前的形象,和面对手下人时,截然不同。

耿彦波时常在工地考察,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保持高度警惕,生怕领导提问,答不出口。

耿彦波会毫不留情的当众训斥,他的铁面无私是出了名的。

古建筑投入修复,随之带来了各种问题。

承包的开发商中饱私囊,质量有漏洞,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耿彦波开口大骂,不怕得罪其他领导。

在城建方面,最怕的就是有些干部使用肮脏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如果资金都进了个人口袋,谁来保证工程质量?最后损害的还不是群众的利益。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不仇官仇富,仇的是贪官污吏,是不义之财。

“大同需要的是干活的,不需要什么官!”

这句话是耿彦波本人说的,一句话足以见证他是什么样的人。

大同在这位领导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2013年,他被调任到太原。

群众得知这个消息后,自发赶来告别,看着热情的群众,耿彦波并未多说,满眼眷恋的看着这个拼搏5年的城市。

当关上车门的一瞬间,铁面无私的耿彦波落下了眼泪。

大同人民哭了,耿彦波也哭了。

在他心里,大同早已成为家一样的存在,他倾注了太多心血,大同人民,也是他的家人。

其实他完全可以做一个卖煤的太平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搞一些形象工程。

这样不仅麻烦少,不会遭到争议,说不定还能仕途高升,但共产党的情怀让他谨记于心。

当官的真正意义,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耿彦波退休以后,并没有直接在家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聪明才智。

他被山西省政府聘为参事,为政府工作提供建议,但这时,争议出现了。

有专家指出耿彦波“真拆假建”,过于“理想化”,为了修建古城欠下许多债,现在还没还完。

凡事总有利弊,很多地方都欠债搞建设,尤其是基建,本就费时费钱,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

百姓心里有杆秤,起码人民的日子好过了,不用活在灰尘中,住在棚房里,总比搞形象建设,烂尾好得多。

君子坦荡荡,小人多戚戚。耿彦波的一生可以说是光明磊落。

不贪污不腐败,为人民群众干实事,这样的官受百姓爱戴,就是好官。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地作证,青史留名。想必耿彦波这个名字会永远烙印在山西人民的心中。

大同百姓是这样评价耿彦波的:

“没有耿彦波就没有凤凰涅槃的大同古都。”

“大同幸有耿工来,千载古都再生辉。市井更重烟火气,贩夫走卒笑颜开。”

希望耿彦波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多一些这样的好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造福当地百姓,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