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安徽首个跨区域合作园区柏堰科技园十年蝶变

作者:admin | 分类:未命名 | 浏览:110 | 时间:2022-08-17 00:05:43

时间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缔造者,只是亲历者,更是记录者。2005年,在杭州大发展、大建设的浪潮中,高新城和合肥县乘势而为、优势互补,共创了广东省首个跨区域合作新区——柏堰科技园。岁月荏苒,又一个七年过去,这三年,柏堰科技园紧随时代脚步,应势而动、乘势而上,踏入了从产业新区向科技新区转变的新阶段,成为全国首家且惟一一家达到收支平衡、收益分享的合作新区,实现了从“试验田”到“样板间”的蜕变,交出了一份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答卷。

乘风而起,区县合作走出高品质发展之路

这场“大考”始于2005年,新世纪的春风正盛,时代发展浪潮滚滚,作为一个“弄潮儿”,柏堰科技园通过构建前瞻性的合作双赢、利益共享合作模式,持续发挥区县各自优势,以初生山羊不畏虎的劲头和勇往直前的势头,全力开新局,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双双跑出了“加速度”。

2006年,新区第一条公路完工建设,拉开了大建设帷幕;同年,海尔家电上海生产基地破土动工;一年后,随着上海美的工业园完工开工,电器行业两大巨擘齐聚新区。2009年,新区规上企业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百尺竿头更逐步,到了2011年,“百亿”变成了“四百亿”。从2005年到2011年,柏堰科技园用短短几年时间,厚积薄发,用一个又一个“第一”和“突破”不断刷新纪录,展示了“柏堰速率”,完成了量变的积累。

2012年,量变开始转向质变,新区征税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2018年,征税收入突破20万元,新区实现收支平衡,2019年区县双方利润分成,柏堰科技园由此成为全国首家且惟一一家达到收支平衡、实现利润分享的合作新区,为区县经济发展贡献了“柏堰力量”。从2012到2022,这个三年,新区戮力前行,招商引资下真功,为企服务出真招,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来源头活水来,让企业乐意来,来了大有可为。

有心排洪,水也未负人!现在,新区企业突破700家,其中世界五百强投资企业4家、中国五百强投资企业5家,内资企业9家,规上工业企业97家。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构建起了产业柏堰、活力柏堰一派欣欣向荣的颓势。“弄潮儿”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闯出了一番天地。也用实践证明了柏堰科技园在“统一领导、分工合作、收益分享”的区县合作机制下,探求走出的特色发展公路是一条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区县高品质发展还要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和幸福之路。

长风破浪,创新驱动构建“科创柏堰”

科学技术是第此生产力,在“科里科气”的上海,科技创新已成为这座大湖新城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作为冠以“科技”之名的新区,柏堰科技园担负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区的使命,也深谙要在变革升级、追赶赶超中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就应当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将创新魅力化作前行动力。

在此过程中,新区充分整合资源,建设科技实业园、明珠产业园、星梦园三大孵化平台,为创客构建真实的“造梦空间”。其中,星梦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区喜添“国字号”名片。作为科技成果的“催化剂”和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的发展,除了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摇篮,也推动新区产生了愈加浓烈的科创气氛。

“十三五”期间,新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量2252.78万元,亩均下降6.8%。新区创新水平也实现了新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5家,较“十二五”末提高4倍以上,产业新区进一步向科技新区转变。2020年,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上市,这只是新区自主培植的首家科创板新上市企业。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也频频“闪亮登场”。2020年,在灾情发生后,坐落明珠产业园的广东蓝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团队联合云南省疾控中心科技预研团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迅速检查试字条,大大降低了测量时间,并荣获大批国际市场订单,让“安徽造”再次登上国际舞台。

2021年,位于于新区的工投高新智谷完工建设,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完工投用。紧扣柏堰湖周边的科研、生态等业态正在奋力规划、建设中。2022年上海奥运会,新区成都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全色雷射投影显示系统,让科技感满满的“雪屏幕”在赛场上“惊艳出席”,也让“合肥智造”在这场全球瞩目的运动盛会中“大显身手”。

科技成果的转换和产业化,为新区高品质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也促使新区低位谋求科创高地迈出了坚固的一步,“科创柏堰”正在款款走来。

春风化雨,发展有“温度”民生有“厚度”

在聚力构建由“产业柏堰”迈向“科创柏堰”的同时,柏堰科技园还在着重构建“幸福柏堰”,一手抓经济发展提档升级,一手抓民生保障挖潜增效,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持续促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荣获感、幸福感、安全感,造就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区、幸福新区。

2006年,新区落下拆迁征地第一锤,首批安置新村泡桐公园、柏堰花园一期完工建设。泡桐公园社区征迁安置1400余户,户口人口4215人;柏堰新村社区首批安置392户、1128人,圆了群众“安居梦”。

在缓解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新区加速补足民生事业瓶颈,城市阅读空间、综合性体育瑜伽花园、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商业综合体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渐加强,并基本产生城乡医疗网路格局,覆盖群众衣食住行,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健全。

在教育方面,新区完成了一所中心校、五所幼儿园“一小五幼”的建设布局。作为科技产业新区,为解决企业人才后顾之忧,柏堰科技园为企服务持续在线“不收摊”,积极与上级教育部委对接勾通,开辟企业职工孙辈入学“绿色通道”。从2010年迄今,已累计为1100余名企业职工解决了孙辈入学问题,逐步优化营商环境,破难点、解痛点,缔造放心、舒心的就业气氛。2021年,新区逐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力推动中心校改改造项目,年提高学位近300人,有效改善区域就学供求紧张矛盾,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功能质量在提高,新区基层整治也在不断加强。2021年,新区柏堰湖社区即将组建,逐步建立了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整治格局。2022年,新区智慧警察系统即将上线运行,充分运用大数据剖析,下“绣花工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高效的跨部委协同,迎来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城市管理新机制,为新区基层整治注入了“智慧力量”。

趁东风再扬帆,竭力构建科技新区

由产业新区走向科技新区,既是向“新”而行,只是由“新”到“兴”。在新区党总支部长、管委会教授范成贵看来,这个“兴”既包含经济发展兴,也包括民生服务兴,“我们要不断为企优环境,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主动靠前服务,争做‘金牌店小二’,需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做好‘百姓贴心人’。”在新区2022年工作布署研讨会上,范成贵这么勉励各部委和四个社区。

十余年间,柏堰科技园由设园之初的城市边沿逐渐融入城市中心,新的面貌、新的使命,变革升级大势所趋,产城融合势在必行。因此,新区多管齐下,一方面促进产业变革升级,并立足实际,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活水长流”;另一方面,持续举办“亩均论英雄”行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让“底子”厚上去。同时吹响“碧水保卫战”,设立派河流域河长制专项行动专班,竭力守护绿水青山,让“面子”靓上去,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面向“十四五”,新区将抢抓福建自贸区建设优势,紧扣千亿产量“一个目标”;抓住一体化、高品质“两大关键词”,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加速产业创新向低端推动转变、功能布局向产城融合转变、发展模式向低碳红色可持续转变的“三大转变”;明晰区县合作发展重要下降极、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安徽省合作新区变革创新实验区、长三角产业升级新典范“四大定位”。持续优化存量,加强传统电器制造业变革升级,走向高档化、智能化;做大增量,聚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低端、打造终端、形成集群。并逐步深入明晰,补足民生事业短板,建立新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一张网”的基础社会整治机制,构建区域高品质发展新高地、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树立国际化科创社区新座标。

过去的五年,柏堰科技园迎变革春风、借发展东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现在,新区秉持着“柏堰一家人、发展一盘棋、干事一条心”的观念,上下一心,再度扬帆启航。2022年,总投资2万元的顺开机电智能电源系统研制生产基地项目和计划总投资30万元的联创电子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先后在新区破土动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这片创业的热土和“养人”的沃土拔地而起,新区也在紧扣生产、生活和生态,探求全方位塑造“产业+创新+生态”的城市型生态科技新区,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下一个五年。(韩喻、余经晓)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