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对话赵燕菁:中国房地产需要两条腿走路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8 | 时间:2024-02-25 21:29:48

点“蓝字”关注

不久前,“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访谈节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地方债、乡村振兴、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4年中国经济。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在专访时表示,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模式,实行保障房和商品房并举的策略,既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又能确保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功能,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

01

让投资性房地产有流动性

也要让“居者有其屋”

问题: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推出各种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平稳发展。您觉得这些政策的效用如何?房地产市场恢复到哪种程度算是比较健康平稳,有什么具体的参考指标或信号吗?

赵燕菁:我国此前政策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房地产当作一个产业。

2023年中央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决定,表明我们对房地产的认识有了根本性改变,即房子实际上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家在市场上交易的投资型商品,另一类是保障性的住房。

将房子分为两类,就有两类衡量房地产是否恢复的不同指标;不能用这个指标衡量说房地产恢复了,用那个指标衡量就说房地产下滑了。如果只用其中一个指标衡量,总有一个满足不了,要不就是房地产下滑崩盘,要不就是房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住不起。

从两种房子类型来看,作为投资型的房地产,那就要放开,必须有流动性,不能限制它的交易;如果限制交易,就会失去流动性,那它还是商品吗?如果没有流动性,就不能用来做抵押,因为银行拿到以后脱不了手,也就没有资本价值。

中国经济的底层,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房地产相关的。个人、家庭贷款基本都靠房子作抵押,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也是用不动产做抵押,企业能拿到很多贷款就是因为它的土地值钱,而不是因为它的利润有多高。

所以,必须让投资型房地产有流动性,价格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买、有人卖。

房地产市场是否恢复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商品房市场一定要恢复交易,不能是大家都在抛。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越是大家一起抛,就越贬值,反过来又促使一起抛。这就是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区别,资本市场是买涨不买跌,商品市场则是便宜打折,肯定抢手。

但是我们也不能用管理资本市场的方法去管理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还有另一个属性。它和股票不同,人要住在房子里,如果股票一直上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如果房价一直上涨,居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真正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两个属性分开。

就意味着,衡量房地产是否恢复的另一个指标,就是能否实现居者有其屋。你进入一个城市,理论上就应该能买到或者租到房子,能在这个城市住下来。

02

保障房的作用:

把一次性的卖地变成持续性的税收

问题:现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具体的难题,比如建多少,怎么建,资金从哪里来,怎么定价,怎么配售,怎么管理?……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赵燕菁:既然大家都觉得建保障房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以前不建?说穿了,还是因为没钱。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全是保障房,为什么要建商品房?因为保障不了,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靠政府给大家提供福利住宅。

我们以前的房地产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为什么发展至今,所有的住房、高楼大厦都是靠房地产解决的?因为房地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能把政府基础设施的未来收益贴现过来,所以我们才有钱。

政府在城市里修建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管线、学校、医院、机场、火车站等等。像道路这类设施,我们都是免费使用的。那么,钱都跑哪儿去了?实际上全跑到住房里去了。

地铁一修、学校一建,房价就会上升,如果旁边还有公园,房子就更升值,这就是公共产品的溢价。公共产品没法售卖,就通过房子给它贴现过来,人们买房子就是买了这些水电、地铁的基础设施,所以房子有很高的流动性,大家都愿意接受,这是融资的来源。

但是如果保障房也这么贴现,那还是保障房吗?保障房就一定要便宜,不能比现在市场上的房子更贵。那么,保障房的收益怎么来?不解决收益问题,就没有一个政府愿意建保障房,因为都是贴钱的。所以,保障房的供给,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止后,地方政府不缺钱修路、修桥、修机场,而是缺钱来维护这些机场、学校,给公务员、环卫工人等发工资,这笔钱必须从税收里来,必须要有现金流覆盖,而不能用一次性卖地的钱给大家发工资,因为这是两类不同的钱。

在财政中,卖地的钱都进入土地基金,而不是财政预算。进入财政预算,就可以用来发工资,进入土地基金,必须用于资本性建设。而在路桥等建设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房子的目标也就变了,要以获取租金、现金流为主。

图自观察者网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税收不是从个人来的,个人所得税即直接税的占比很小;我们国家最大的税收,例如增值税等等都是机构缴纳。你在我的城市里面就业,虽然你个人交的税没多少,但你就职的企业交得多,也就是企业替你交了。

所以,政府要给老百姓或城市居民提供廉价住房一定要有条件,不能是福利发放,政府也发不了。那么,政府的钱从哪儿收回来?就要和产业挂钩。

政府提供廉价住房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企业过来交税。越能把房价压下来的城市,企业越愿意去。

因为城市房价太高,企业招工就很贵,就活不下去。劳动力最大支出项就是住房,只要把房价压下去,所有劳动力都会变得便宜,但他们的净收入比例并没有降低,只是因为支出减少了。

基于保障房想要达到的上述目的,提供保障房的条件变成了不是在一个城市有户口,而是必须有就业。你只要在我的城市就业,交五险一金,我就认为你在交税,就可以满足一定的申请保障房的条件。

虽然保障房价格可能低于市场价格,可能政府没赚到钱,甚至贴钱提供保障,但你所在企业交的税足够覆盖你的支出。这样一来,政府就从卖地的一次性资本性收入,变成经常性税收,城市也就完成转型了。

在未来10年、甚至从现在已经开始,政府缺的不是资本而是税收,缺的是一般性收入,并且这个缺口会非常大。

现在我们的社保、医保全都要从一般性支出里出,没有税收是根本扛不住的,所以应该把政府收入从一次性的卖地变成持续性的税收。而途径就是从保障房里收,因为保障房才能保证你的城市能够有企业活下来,在这里交税。

03

城中村是天然的保障房

千万不能乱改

提问: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到了“三大工程”,其中除了刚刚聊到的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现在仍有很多城市的城中村看上去又乱又差,在这两大工程尤其是城中村改造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赵燕菁:城中村改造也是最近的一个热点,因为上一次“棚改”拉动房地产,大家觉得有的人大赚特赚,所以很多人以为这次城中村改造是不是新一次“棚改”。但这个想法是误解。

城中村改造最关键的是方法,一定要选正确的方法。以前的方法是把城中村改成商品房,因为只有商品房才能覆盖成本。但如果这次还延续这种改法,会非常危险。

第一,现在征地得按市场价赔偿拆迁房,不能按农村的地价赔,否则拆迁户拿着赔偿款也买不到商品房,所以征地成本非常高。第二,城中村里违章建筑占百分之七八十,如果只赔合法的,人家不干,所以违章房也必须赔,成本就更高了。

怎么回收这笔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商品房,卖的商品房面积不可能和赔的面积一样,否则拆迁款、建房子的钱谁出?一定要增容。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上商品房本来就过剩,为了收回拆迁成本又推出一大堆商品房。如果房价上升,问题不大;如果房价下降,拆完以后,房子卖不出去,全砸在手上,非常危险。

房地产市场最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政府拆迁以后平衡不了账目,拆迁赔偿完了,等到卖地建房的时候卖不出去,但钱已经赔出去了,所以全砸在政府手里,很多城市在拆迁上面甚至压了上千亿。

与此同时,老房子拆了,新房要好几年以后才能建成,这时候城中村的居民怎么办?政府还得给钱让人周转、租房,而这笔周转费用就要好几百亿。一个城市的税收一年才多少?

所以城中村千万不能瞎改,否则一旦掉进财务陷阱,就很难出来了,很多城市就是陷在其中难以自拔。

但我的意思不是说不改,而是要怎么改?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城中村有没有用,它只是又脏又乱、藏污纳垢的负面形象吗?其实不是。

城中村就像一个调节器,城市没有的功能全在里面,缺仓库它就是仓库,缺办公室它就是办公室,缺住宅它就是住宅,缺什么它就是什么,所以到城中村里面看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其次,看城市人口的分布。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城中村又破又乱,其实一个城市很大一部分外来人口都住在里面,有时候看城市晚上的热力图,其它地方都黑了,城中村还是最亮的,灯火通明,人口密度非常高,一个村里面可能就有几十万人。实际上,它就是解决了保障房的问题,保障房租赁的这一部分就在城中村里,而且低于市场价。

把城中村拆完改成商品房,看上去是好看了,但原来住的那些人上哪去?城中村拆到一定程度以后,租金一下就上去了。

此外,为什么城中村一定是天生的保障房?因为城中村天生不能入市。

城中村的房子是集体所有制,没有房本,只能出租。大家一起出租的话,租金能上得去吗?只要邻居不涨价,你也不敢涨价。所以它能够维持保障房的功能,如果把它改了,变成商品房,那还怎么便宜出租?所以越改,穷人越没地方住。

我们国家的城中村为什么特别便宜?除了破、旧、成本低,关键是量大,所以才能保证这么多人在城市的居住。

把它拆了以后,所有人都涌到剩余的几个城中村里,房租马上上涨。有时候征地拆迁完,发现租金上去了,适得其反。本来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结果反而让老百姓没地住。所以一定要理解城中村的功能。

04

兼容高新科技与强大制造业

深圳是如何做到的?

赵燕菁:全国城中村聚集的城市,民营经济都比较发达,包括外资也愿意去这些城市。反之,城中村特少、特干净的城市,都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像北方的一些城市,很少见到大量的城中村。

我以前问过一个老板在这里投资的原因,他说,像他们这类投资每年根据不同的订单,工人的需求量变化非常大,比如今年有个订单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人,明年订单没了,这些工人都散了,怎么给他们提供住房?哪个企业能提供的了?

而城中村有大量住房,像东莞的城中村里面近1/3的房子是空的。企业到这里落地,不用自己建房子,工人马上就能找到地方住进去,没有订单也可以搬走;对企业来说,可以轻资产运营。城中村解决了住房问题,工人的成本就很低,哪怕工资很低,也能活下去。

全世界凡是房价高的城市,企业都难以生存,但房价低的城市,创新创业都不行,因为缺少资本。

硅谷和东莞不能兼容,硅谷的房价这么高,绝对不会有生产,但是有创造、创新;东莞的房价很低,但一定没人搞创新,因为资本很贵。

怎么才能兼容?全世界真正能够实现兼容——既有高科技,又有强大制造业的——就两个城市,一个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制造业非常发达,占整个GDP的20%,但同时地价、房价很高,金融也很发达。

另一个就是深圳。为什么深圳房价这么高,还能有制造业?因为深圳超过70%的常住人口都住在城中村,这些人的流动性很强。有统计数据显示,城中村占深圳总住房供给的60%左右。深圳真正的高房价占百分之二三十,就是商品房。

中国城市要有两种并举的住宅供给,才能同时保住制造业的创新创业环节和生产制造环节。城中村还是有用处的,不要轻易铲除,但也不是让它永远像现在这样,可以让它自主更新、自主改造。

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你想提高租金,就可以自己装修改造,今天装个热水器,明天安个空调,改善工人住宿条件,当然政府可以给一些补贴,比如你解决了多少工人就业,我给你多少补贴。

政府应该让老百姓自主,而不是全部由自己来征地拆迁;不能将城中村消灭掉,只要量一降下来,结构就变了,制造业就完蛋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我们面对比今天严厉得多的美国制裁和封锁,中国经济跌倒了谷底,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远比今天更悲观。
但是1990年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政策的推出,使得中国经济在1991年实现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V型反弹,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则进一步巩固了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整个社会信心为之一振。
今天,中国房地产向双轨制的转型也具有类似的政策效果。有理由相信,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将会像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那样,帮助中国经济突破封锁,再次起飞!

往期推荐

深圳就业人口已达1255.9万,还有300场招聘会来袭!

福州4.5折,东莞5折,深圳配售型保障房打几折?

中指研究院: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预计将带动10万亿元投资!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