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这些房企断崖式掉队,发生了什么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6 | 时间:2024-02-26 19:35:34
随着2023年的房企销售排行榜的出炉,虽然各个榜单销售额数据有所差异,但是也盖不住某些房企断崖式不断往下掉队的事实。
看了几个房企的销售业绩,再翻看曾经的排行榜对比,确实是今非昔比。

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的房企销售业绩大幅度下降,某些房企基本上已经不在排行榜中显示了。
从数据来看,碧桂园、融创、恒大这类TOP前列的房企,销售金额下降幅度最大,碧桂园从7000亿降为2000亿,恒大地产从6000亿将为600亿,融创中国从5000亿将为800亿。
3年时间,让房企的排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让房企重新洗牌。
尤其恒大地产,曾经谈笑风生、各地的座上宾,如今的恒大地产已经非常狼狈:公司负债万亿,销售额不断下降,被各大供应商追债等。
究其原因,还是扩张太猛了。
碧桂园的“高周转”、融创中国的“买买买”、恒大地产的“多元化”,都如今天的境况埋下了祸根。
此外,后起之秀金科地产、中南置地、中梁控股、世茂地产等,也是在追求高周转的时候,迷失了自我,一味的追求规模。
就如当初中梁地产喊出的口号“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俨然把地产搞成了快消品,以走量为主,获取短期效益。
某评论员曾说:中国房地产的进程本来可以延续到20年以后,但是被很多房企活脱脱的提前了。
当初ZF为了管控房地产的规模化、激进化,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但是依然挡不住房企的进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ZF如果管控,房企都有“锦囊妙招”,有自己的智囊团,规避政策的影响。
而这其中还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1、房企招聘了大量的高智力人才;
2、房企引入了大量的政府类高管。
碧桂园的博士生叫“未来领袖”,当时碧桂园号称引入了上千人博士毕业生,这些博士生来自于清华、北大、剑桥、牛津等著名院校。
单纯的从智力方面来论,这些博士生可以甩很多人几条街,因此,有些人在碧桂园混得风生水起,有些跳槽到中梁地产,成为老板的智囊团,也是风光无限。
万达集团的王健林曾经说过:亲政府、远政治。
有些公司听懂了前半句,比如华夏幸福基业,大肆的从政府及事业单位挖猎人才,小到科员,大到县长市长,都是其挖猎的对象。
他需要借助他们的人脉、资源及能量场,在全国跑马圈地,打造一座座产业园。
碧桂园用“人性”笼络了一批高学历者,华夏幸福用“高薪”吸引了一波ZF人才。
目的就一个:用好他们,扩大规模,追求极致。
因此,在这波发展过程中,向碧桂园、恒大、融创等公司学习的房企开始涌现出来。
中梁地产被行业称为“小碧桂园”,也是学习和复制碧桂园最“成功”的房企,公司内部也挖去了众多碧桂园背景的人才。
金科地产也是碧桂园模式的追随者,不仅集团高管去碧桂园总部参观学习过,还专门挖猎过碧桂园的人才。试图成为下一个碧桂园。
东原地产被业内称为“小龙湖”,以为东原会成为一个小而美的房企,但是最后东原还是走着走着就走上了高周转的路线。
中南置地亦是如此,中高层干部全部配置龙湖地产、万科地产这样的品质房企公司人才。但是,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成为“高周转”房企的一员。
或许,在规模化的影响下,在“千亿俱乐部”门票的影响下,众多房企都不甘成为小弟角色,都在铆足了劲冲击千亿、几千亿规模。
看看暴雷房企阳光城、旭辉地产、融信地产、正荣地产、雅居乐地产、奥园地产、祥生地产、蓝光地产、合景泰富、泰禾集团、宝龙地产等等,这些企业哪个不是在追求规模的时候倒下的。
还有些房企虽然还坚持不暴雷,但是日子却过得相当的苦闷。比如金辉地产、中骏地产、海伦堡、融侨地产等等。
究其原因,也是债务问题与销售去化问题。
某专家说: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并没有让很多房企吸取教训,反而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市场一直存在着一个声音:预售模式什么时候变为现房现卖模式?
当然,两者各有利弊。
老百姓希望的是现房现卖政策,因为可以像逛超市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屋,不会有如今的房屋质量、朝向、设计等问题,减少了后期的维权路劲。
但作为开发商来说,现房会严重拖累开发商的资金,不利于企业的现金流支出,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中国的楼市是“买一块地、卖一处楼”的现象。或许地块不会抢得那么疯狂、扩张不会那么激进、楼市将会更加的平稳。

关注我们,猎寻真相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