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保障房建设目标、国家城市发展等大背景下,深总院作为最早开展保障房设计与研究的单位之一,致力于深圳市公共住房的实践。近日,安居集团最高等级的人才住房——安居·博文苑正式交付,与之毗邻的安居·高新花园、安居·南馨苑也相继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同时深铁·懿府三期人才房进入精装阶段即将交付。
届时由深总院建筑创作院承接的一系列深圳市公共住房项目将累计提供高品质公共住房6024套,在2024年开年为深圳市实现公共住房建设目标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在这一系列公共住房项目实践中,团队以城市维度切入思考,以创建具有高品质且符合公共住房价值观的精品社区为目标,从本原设计理论“健康”“高效”“人文”三元素出发,梳理出公共住房设计实施的九大核心要素,再通过对公共住房的关注点进行拆解,得出与之紧密关联的九大需求要点,两者耦合互馈,形成团队设计的内在逻辑支撑。

▲设计逻辑
基于这套内在的设计逻辑,推导出公共住房设计的七大策略:
-复合的开发模式:存量精细更新,小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复合开发,解决公共住房的城市选址问题;
-便捷的城市运维:链接城市配套,融入城市生活,优化通勤矛盾,满足使用者的多样需求;
-开放的城市空间:梳理城市肌理,积极营造开放的城市界面与场所,激发社区活力;
-多维的绿化营造:打造多层地表,以立体绿化空间,弥补高密度开发中城市绿化的缺失;
-共享的公共区域:整合公共空间,植入共享功能,结合景观创造宜人的交往交流场所,体现人文关怀;
-均好的户型产品:标准化模块化,以实用性出发,减少特异性,利于建造实施与分配公平;
-高效的实施建造:集成新兴技术,以MSIC、智慧化等技术支撑空间正向设计,提高实施效率与建设品质。
团队成员根据不同的用地规模、建设需求、区域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落位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使公共住房的实践保持相对稳定的设计水准,形成具有内部潜在特质的系列作品。
项目位于南山区高新南十一道与高新南环路交汇处,用地面积9997㎡,容积率3.0,建筑高度99.7m,由两栋板式塔楼组成,总套数164套,包含149㎡/169㎡两种户型,是深圳市目前规格最高的人才住房,旨在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提供高品质人居环境,打造深圳公共高端人才住房标杆。根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提出“绿色健康雅居”的项目定位。塔楼布局最大化楼栋间距,开辟闹中取静的内部栖居花园,将有限的商业和社区配套沿用地东南侧延展,延续城市沿街界面。项目通过城市、融合、专属三重界面的打造,创造了从私密到公共的多重绿色人居空间。对标高端商品房细节品质,以入口节点、仪式感步道、景观软性隔断、廊下灰空间等一系列空间礼序,完成公共到私隐的空间感受转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公私有度的宜居环境。
项目位于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与白石路交汇处,用地面积约3.28万㎡,容积率达7.5,建筑高度188.98m,最高61层,由6栋超高层塔楼和1座集中商业所组成,总套数4004套。为缓解地块小、密度高、对视严重等问题,项目采用高效集约布局,提升塔楼建造高度,减少楼栋数,并通过合理的角度扭转,获得最佳景观视野。引入多层地表理念,通过层层退台结合立体绿化,有效整合集中商业屋顶花园、社区庭院、架空绿化等公共空间,形成约17000㎡的花园,弥补高密度开发带来的公共绿化缺失问题。作为全国最高的装配式政策性人才住房,项目应用了十余项装配式相关专利技术,以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建设品质。
方案设计:邢健、周谦、赵文玉、于永强、宋诗雨、杨迎、曾有成、张青深化设计:深总院二院综合三所(吴长华、赵百星、侯学凡、文荣、李扬、谢春红、孙杨、刘贺兵)EPC联合单位:华阳国际设计集团、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位于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区,高新南六道以南,高新南七道以北,用地面积:8058.91平方米,容积率7.0,建筑高度148.5m,由2栋板式塔楼和1座包含多种公共配套的综合性裙房组成,总套数768套。高密度开发条件下,针对周边公共空间相对缺乏的现状,项目将底层裙房向城市打开,形成开放的城市街角。项目团队积极整合街心公园,与规划绿地一体化设计思路,最大化释放地面有限空间,使景观与商业、公共配套互相渗透,为片区提供交往交流空间,形成区域公共中心,促进片区的活力。
方案设计:宋诗雨、林泽良、冯晶中、周力、刘鋆、范冉、许灿霖深化设计:深总院院士团队建筑创作院(薛熙、刘鋆、汪远明、唐蔓斯);深总院二院综合三所(吴长华、赵百星、侯学凡、刘洪波、李扬、谢春红、孙杨、刘贺兵)项目位于南山区安托山片区,深云路以东、广深高速以北,用地面积10万㎡,容积率3.8,建筑高度99m/148m,包含118㎡/148㎡/199㎡高规格人才住房共1088套。项目充分挖掘安托山片区自然人文资源潜力,从社区与城市的关系入手,以立体上盖生态漫行系统将近40万平方米的城市居住综合体整合,构建城市中心区的全时段理想生活圈。项目以岭南文脉为切入点,规划布局中强调了空间秩序与中央轴线,以安托山自然山体作为轴线的对景,通过空间的递进与界面营造,为居住者带来东方文化体验。住宅立面设计结合岭南元素,以现代建筑语汇演绎,形成新中式典雅独特的城市面貌。整体构建了生态、人文、舒适、友好的社区形态,打造公共环境和居住品质双赢的崭新样本。
计容建筑面积:38万㎡(其中人才房总面积:15万㎡)产品设计:宋诗雨、杨洁丰、刘鋆、冯晶中、范冉、齐岩深化设计:薛熙、张俊坚、史晨翔、吴欣倩、叶美帆、许灿霖、唐蔓斯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提升,通过对实施政策研究、产品迭代、技术研发、负面清单总结,结合实施后的反馈调校,形成良性的创研设计闭环,持续优化公共住房系统性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解决方案。团队期待与政策共同推动公共住房的发展与进化,力求为深圳带来更丰富的城市空间,为新市民和青年人提供更理想的居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