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楼市调整至今,这3类房子“最难转手”,原因很是简单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19 | 时间:2024-04-13 02:36:32

现在的楼市,坏消息每天都在变多:

第一,六大行公布2023的房贷数据,规模缩水6000亿;

第二,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新房销售在清明节期间表现平平,重点20城的销售面积与2022年相比,下降3成。

第三,58同城、安居客发布《3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3月份,二手房挂牌量环比上涨35.6%。

第四,30多个城市开展以旧换新来释放改善需求,整体效果差强人意。

房贷规模大缩水,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市场下行压力大,房价一而再再而三往下跌,老百姓收入预期也没上去,甭管是自住还是有投资的想法,都不太敢掏空钱包入场。

第二点之所以把今年的清明与2022年的清明进行对比,是因为2023年清明节假期只有一天,可是,2022年也不是好年景,很多城市仍处于严格管控阶段,可即便如此,今年还是比2022低3成,可见新房的处境艰难到何种地步。

所以说在现阶段,老百姓买不买房已经不单单是房地产政策来决定的,或者换个说法,想让楼市企稳回暖不仅要靠房地产政策,还要想办法把老百姓的收入拉上来。

二手房方面,挂牌量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失望大于希望,不敢再继续等下去,想赶紧趁着“金三银四”把房子卖掉,早卖早止损。

而多市推出的“以旧换新”,肯定有些效果,但无法改变楼市交易困境,更何况“以旧换新”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这里来细说一下目前几种“以旧换新”模式。

第一种模式,业主与中介、开发商进行合作:

签署合同后,业主支付一笔费用“锁死”房源,中介帮业主卖房,卖掉后业主支付房款买新房,约定时间内没卖掉,解除合同并退还业主费用。

很显然,这种方式与普通交易没啥区别,中介也就是向潜在客户多多推荐业主的房子,如果不让价,最后怕是很难成交,毕竟二手房市场目前的格局就是这样。

第二种模式,国资或开发商直接收购二手房:

这种模式省掉了寻找买方的流程,整个交易过程更痛快,看起来非常合适,可其中却存在不少限制,比如只有几百个名额、旧房只收购指定区域的,新房只能购买指定的几个商品房项目、旧房价格不能高于新房价格的60%等等。

此外从地方的实际收购价来看,基本上都是请多家评估公司参考小区以往的成交价进行评估,最后取个中间值。按照近段时间的成交价来计算的话,业主很难拿到心仪的价格。

总而言之,现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房产,谁能降得多,谁就能尽早卖掉,以价换量的趋势很难改变,在这种趋势下,有3种房子是“最难转手”的。

第一种房子,规划新区里的房子。

不少城市规划出高新区、开发区,这些新区主打一个“画大饼”模式,宣传未来会有多么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就业环境等等。这些未来的积极因素,导致新区房价相当高,可积极因素真能如期实现吗?

目前经济发展压力很大,各地财政又很紧张,财政部还要求过紧日子,这种情况下,新区开发还能大开大合吗?我认为够呛,如此一来,积极因素能否按期落地成了未知数,而且一旦无法落地,不仅房价撑不住,还不会有人接盘。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很多新区虽然叫“新区”,但已经有了小10年甚至更久的建设发展,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交易起来还相对靠谱些。

第二种房子,都市圈的房子。

这类房子算是本轮调整中价格跌得最惨的城市,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环京,一个是临深。过去在北京和深圳买房困难的,都跑到周边城市买房,无非通勤时间长些。

可环京城市不是北京,临深城市也不是深圳,北京和深圳不会把核心资源放在周边城市里,就算是想放,对方都可能没有接住核心资源的资格。就拿深圳来说,想把14号地铁延长至惠州,打造一小时通勤网,结果惠州不符合建设条件,这一规划未通过审核。

这么说吧,过去房地产疯狂扩张,热得发烫,购房者脑子也跟着热,所以乌泱泱的跑到这些地方买房,有人为自住,有人为投资,可随着市场下行,大家的脑子也清醒过来,没多少外地人愿意来这里买房自住投资。

第三种房子,年限较长的高层。

高层有哪些弊端?安全、出行、公摊,这三点已经说烂了,可说实话,目前市面的高层还是比较新的,没到敲响警钟的地步,就比如电梯,大家都知道后期维修更换贵,可到目前为止,网上几乎没有相关信息,导致高层居民对此没多大感觉。

但如果要说一个特别在乎的,那肯定是安全,近两年的安全事故足以说明高层在逃生时难度很大,这一原因让不少家庭对高层“犯怵”。

与此同时,国家要建设居住起来更舒服的好房子,好房子的标准有很多,比如面积大、户型好、物业服务高质量等等,其中也包括低密和低楼层。

所以说,面对这些考量,高楼层的优势在减弱,而那些最早一批建设,年限较长的高层,优势会变得更小,变得更加难以出手。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