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家政行业变化大:80%人员回家过年,保洁订单下降 20%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45 | 时间:2024-05-29 09:07:32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吴俊文记者邓万里摄
在大家的印象里,每年当其他行业都在忙着购置年货、准备过年的时候,家政行业却是最忙碌的。
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同,一是与往年相比,80%的家政工要求回老家过年,创历史新高;二是保洁员订单量大幅下降,降幅在20%左右。
为何往年家政人员趁春节拿双薪,今年却不接单了?
变更1:
八成家政人员春节回家,不再接单
“本会所急需一名月嫂,一天180到200元,有空位请联系我们”、“郑州招住家保姆,家庭四口之家,大孩子6岁,小孩子1岁,做饭做家务,帮妈妈带小孩,40岁以下,干净整洁,月薪5000元起”、“郑州招住家女护工照顾老太太,半自理,月薪3600元”……
2019年1月25日,这是郑州某家政群里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
每年春节前,家政服务业都会出现“用工荒”。郑州市家政服务业协会会长王宇表示,这已经成为了常态。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往年都是订单爆满,各大家政服务公司急于招临时工却招不上。但今年,“用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八成家政服务人员要提前回老家过春节。
“以前有,但只是一小部分,今年就太多了。”王宇说,郑州家政服务业很多家政工都是外地打工者,回家过年可以理解郑州月嫂家政公司,但在郑州,春节也是清洁工、护工、育婴员等打工的高峰期,80%的家政工回家过年,创历史新高。
为了留住家政工,王宇说,家政公司的培训老师提出春节期间工资翻倍,再加上其他福利待遇,但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六的订单依然没人接。
“经过多方劝说,我们刚培训的40多名保姆,只有三五个留下来了。”谈及春节期间的就业,郑州贝贝乐家庭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丽惋惜地说道。
变化2:
错峰消费受青睐,保洁订单量下降20%
腊月二十四,打扫房间。
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习俗,也是人们避邪避灾、迎祥纳福的一种方式。因此,每年春节前,做清洁的保洁员是最受欢迎的。
但今年,这种情况也有所改变。“订单下降了20%左右。”王宇说,与平常相比,量是有所增加的,但与往年春节前的保洁订单相比,下滑更为明显。
清洁工订单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河南大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忠表示,主要原因是错峰消费发挥了作用。
“2015年以前,腊月期间保洁员的订单非常火爆,我们接不完。”王德忠说,但从2018年年底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原本集中在腊月的订单被分流到2018年11月底、12月,部分订单则被推迟到2019年春节后。
王德忠认为,错峰消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缓解了“用工荒”;二是家政服务质量有保障,性价比更高。
随着订单减少,家政公司也纷纷调整用工。以大禹家政为例,去年为缓解“用工荒”,专门从市场上招聘学生工和临时工,今年考虑到服务质量和订单情况,只招聘了一些应急临时工。
订单的减少,也迫使家政工人不得不提前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至腊月十七、十八回家过年。
原因:
家政工为何放弃双高薪回乡?“我们不缺钱!”
“用工荒”依然存在,价格有变化吗?
郑州阳光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表示,涨价是合理的。比如小时工的价格平时是30到40元每小时,但进入腊月后,每小时涨了10元。普通保姆的价格平时是3000到4000元每月,但现在有的雇主开价2000元10天。但即使涨价,招人依然很困难。
孟小丽说,在所有家政服务人员中,月嫂的工资是最高的,但春节期间,工资在8000元至10000元的月嫂最抢手,工资在6000元左右的月嫂几乎没人接单。
在大家的印象里,以往家政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大多依靠城市需求,在节假日“收割”高薪。为何今年却不同?
“我们不缺钱!”王宇和孟小丽一致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消费者对家政服务行业的认可,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像月嫂、育婴师这样的人,在郑州亲手买了几套房子的人也不少,收入高了,节假日里,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对亲情、团聚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他们平时工资已经很高了,春节期间多加一两千元工资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了。”孟晓丽说。
故事:
18年前,她一个月挣300块钱,现在做月嫂,一个月挣3万块钱
家政工人的工资是多少?
河南爱子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琴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一窥端倪。
18年前,张桂琴刚从确山来到郑州一所幼儿园当老师,那时她的每月收入只有300多元。
后来,在报纸上看到家政行业收入很高的报道,她果断转行郑州月嫂家政公司,做了一名月嫂。
十八年来,她凭着自己的耐心、细心和奉献,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也赢得了业界的认可。
在积累了月嫂经验,意识到行业存在的不足后,她不仅一步步培训月嫂,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成《母婴护理实用技巧》《产后护理要点》传授给大家。
张桂琴曾粗略算过,从2006年至今,她每年为郑州家政服务业培训的月嫂大概在1000名左右,13年来,她培训的月嫂至少有上万名。
于是,曾经被孩子们称作“张老师”“张阿姨”的张桂琴,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母婴专家”“张教授”。
她的收入也由刚创业时的1000多元增加到3万多元。
昔日的“村姑”如今在郑州开了公司,买了房、买了车。(实习编辑熊子文、主编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