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贵阳南溪苑社区:阳台美化亮化安全防护工程,助力搬迁居民新生活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1 | 时间:2024-07-19 12:02:379月份的贵阳已是秋季,但阳光依然炙热。
走进南溪园社区,家家户户阳台上崭新的不锈钢护栏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这是我们送给全体搬迁居民两周年‘礼物’。”清溪街道工作人员宋长菊说。今年5月,南溪园社区整合资金8万元实施阳台美化亮化安全防护工程,为社区290户居民的阳台安装不锈钢护栏。
南溪园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9年6月,该区7个乡(镇)290户1060人入住,开启了新生活。回首两年,南溪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华强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为居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修建了‘新市民梦想桥’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有地方玩;二是修建了日托中心,让特困群众有地方吃饭;三是解决了就业问题,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溪园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居民生活焕然一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城市孩子那么多,城里孩子怎么跟上其他城市孩子?——“雏鹰计划”促进融合
如果有空间它就能生长。
虽然正值暑假,但南溪园“新市民梦想桥”服务中心内不时能传来阵阵音乐声。十几个孩子正在“活力班”学习舞蹈《闪亮红星》。这节课是南溪园社区“雏鹰计划”假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班主任是“益心社”志愿者陈萍。“益心社”是南溪园所在的清溪街道自主孵化的社工组织。从居民入住开始,陈萍就与志愿者同步进驻南溪园,帮助孩子们快速融入新生活。
南溪园社区共有未成年人242名,入住后,适龄儿童全部就读于华西区民族中学初、小学。农村孩子基础薄弱,无法适应新环境,一入学就被贴上“倒数第一”、“跟不上”的标签。“程书记,一定要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也要对其他学生负责,不能拖慢南溪园学生的教学进度。”民族中学校长的话,让程华强倍感压力。为了帮助孩子们跟上学习进度,社区专门组织学校老师召开多次座谈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陈萍和“一心社”成为主力军。
图为南溪园志愿者陈萍在“特殊班级”给社区小朋友讲解蜡染(周燕 摄)
“下课后,我们到陈老师那里,她和其他老师帮我们补课,周末、寒暑假我们也在那里。”这是12岁的陈英在南溪园度过的第二个暑假。她刚刚参加了在革命老区西柏坡举办的成长营,这些天她迫不及待地想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她的收获还不止这些。两年来,在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陈英学会了跳舞、登台演讲,不仅学习成绩跟上了同班同学的脚步,还在今年的搬迁儿童中获得了第一名。有了课后“特殊照顾”,南溪园的孩子们不仅学习成绩逐渐提高,还悄悄展现出了开朗自信的一面。
“‘雏鹰计划’不只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我们更注重他们的行为习惯矫正、兴趣培养、知识拓展等,融入城市社区,不只是学业上跟上,还有其他方面。”益心社志愿者陈平告诉记者。近两年,益心社推出了课后四点半班、小班应试教育陪伴、特色班、暑期关爱班等项目,受益儿童达7250人。用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华强的话来说,孩子们能顺利成长,南溪园才有未来。
贫困人口还很多,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自力更生?——多措并举促进就业
只要你有收入你就可以留下来。
距离南溪园社区不到2公里,有一家清溪街道引进的服装厂,李婷每天和社区其他工人一起上下班,朝九晚五的工作,李婷不仅能照顾好家人,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
“有收入才能住在这里”,程华强告诉记者。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南溪园的大问题。2019年他们刚搬进来的时候,南溪园有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当时南溪园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小区’,区里相关部门、街道想尽一切办法为居民寻找就业”贵阳市花溪区家政公司,清溪街道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社区将能就业的居民分为三类,对每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有一定技能的居民,社区鼓励其在原岗位就业;对无技能但身体健康的居民,街道、社区联合区劳动、青年、妇女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对老年残疾居民,社区充分利用扶贫易地搬迁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特色就业岗位。
图为南溪园社区妇女接受刺绣培训(周燕 摄)
“我教他们一门手艺,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和发扬光大。”近日,一场苗族刺绣技艺培训班在南溪苑举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溪苗绣”传承人,王其萍受花溪区妇联、清溪街道邀请,为这里的妇女们授课贵阳市花溪区家政公司,帮助她们掌握就业技能。近两年,花溪区为南溪苑易地搬迁群众举办刺绣、蜡染、家政、烹饪等创业就业培训班50余期。目前,已有50余人通过相关培训,在附近的餐馆从事餐饮业。像李婷这样的易地搬迁户,通过就业培训,进入了服装厂工作。
引进服装厂后,社区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又引进了藤编厂和家政服务公司,并与其签订了相关用工协议。家政公司负责岗前培训,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送往周边酒店、商业综合体。“目前,南溪园440余名有劳动能力人员基本实现全覆盖就业,现有劳动力家庭中已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对因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我们积极用政策帮扶,实现了政策保障、自力更生。”南溪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华强自豪地说。
极度贫困人口众多,如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免费午餐”促进安全
只要你有安全保障,你就可以留下来。
王耀梅今年86岁,身体很好,每天都按时到南溪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吃午饭。“吃饭免费,又能和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很热闹。”
王奶奶提到的“免费午餐”计划,是从2020年6月13日开始的。“很多年轻夫妻早出晚归,所以社区里有很多老人、残疾人、小孩中午吃午饭都有问题。”于是程华强通过街道申请民政经费,创办了日间照料中心。随后他又向周边爱心企业求助,筹得8万多元。南溪园的“免费午餐”计划就此启动。今年1月,经相关部门协调,贵阳市成山老年慈善服务中心正式接手南溪园日间照料中心,“免费午餐”计划有了更强的保障。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社区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志愿者送餐上门。中心运营以来,平均每天有70余位老人、残疾人、小孩来就餐。
特困人员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对子女不在身边、因身体或精神残疾而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社区党支部组织13名党员、15名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及时上门服务,帮他们清扫、心理疏导、爱心陪伴。为丰富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结合民族特色成立了舞蹈队、芦笛队,举办了庆祝搬迁周年、“我们的节日”等20余场文化活动。坚持每月为居民集中理发,实行文明家庭星级评定制度,评选出一至五星级文明家庭130个,通过互相学习、顶风作案,选出榜样,增强搬迁群众对南溪园的认同感。
“社区居民不再称自己为‘九安人’、‘高坡人’,都说自己是‘南溪苑人’,这是区、我们街道、社区三级努力的结果。”清溪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梅满意地告诉记者。
两年来,南溪园搬迁群众经历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已有290户搬迁户在家乡安居乐业。
胡晓静 许康 农民报 中国农业网记者 刘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