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店携手片仔癀杯金牌培训师评选活动再度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48 | 时间:2024-07-28 13:03:122016年,中国药房联合片仔癀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药房片仔癀杯金牌培训师评选赛”,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反响。2017年,第二届金牌培训师评选赛也将于4月17日举行。在新的比赛中商学院院长岗位职责,我们扩大了参赛范围,只要你对培训感兴趣,不管你是培训师、店长还是店员,都可以参加。接下来,中国药房小伟就来和大家分享首届“金牌”培训师的成功经验,看看他们的精彩表现吧!今天我们认识的是来自蜀榆平民大药房的刘香晨。
对于初次接受培训的药店新员工来说,学习的内容可能大相径庭,但感受却是相似的:激动、刺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渴望着新知识。类似的、淡淡的疲惫感似乎弥漫在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培训会议室里。这是现在药店员工接受培训时最大的感受:从刚开始的前所未有的热情,到逐渐被培训课程弄得麻木和疲惫。
乍一看,这似乎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反复呈现时,反应开始减弱,产生厌倦感。那么应该如何建立企业培训机制,多久更新一次培训内容,用什么新方法激发员工的求知欲望,成为各大连锁、企业培训师不断努力的问题。
“成人学习的特点不是我教你学,不是逼你学理论,而是我带着你学,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我只能把我过去的经验传授给你,却不能代替你骑自行车。”这是蜀榆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培训讲师刘祥臣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他看来,向员工传授培训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和“传递”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才能把知识更广泛地传播给别人,才能保证员工不会对越来越频繁的培训内容感到厌倦。
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特快列车,只有司炉工不断地加煤、加燃料,才能保证乘客最终能够安全抵达各自的目的地。
什么样的职业经历让刘向晨有如此深刻的领悟?抛弃惯性套路、固有从众思维,他能给员工带来怎样全新的培训体验?
“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医学院毕业后,刘向晨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加入济南蜀雨平民大药房,短短七个月时间,就做到了店长,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大的飞跃。后来,他从培训讲师到培训经理,再到现在的商学院院长,实现了职位的不断晋升。不过,对他来说,这些成果不过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事情,是由兴趣和性格决定的,绝非偶然。
“我的专业是药学,所以特别注重提升门店员工的专业知识。我也喜欢做培训,做门店经理的时候,就经常带着门店员工去做药学方面的培训,到公司去尝试继续教学。最后因为大家对我的高支持度认可,我就加入总部去做培训,然后就做了今天商学院的院长。”
谈及如此年轻就担任蜀榆平民药业商学院院长的经历,刘向晨说:“一开始压力非常大。提到院长,大家固有的印象应该是四五十岁,看上去就像一个十岁左右的老员工。看到我的时候,他就很奇怪,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怎么能教我们。”
那些不迎合你的声音和事物,或许会更多地激发你的理性和思考,更多的时候你可能需要问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言语去取胜。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不会跟你们解释我好不好,而是让你们通过参加我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判断去判断我好不好,判断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培训师,一个能担当起商学院重任的年轻院长。”尽管看上去仍像个“青涩少年”,但刘向晨已经获得了应有的信任与尊重。
“我有一桶水,才能给员工倒一杯水”
刘向晨说,最初他在自己的门店培训员工时,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后来随着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他开始对员工进行激励(主要针对心理调节,如何减压、如何沟通、如何用专业的心态思考问题等),管理也变得更有意思。
“我最大的优势是年轻带给我的激情和干劲,但还缺少经验和思考,所以要不断充实和挑战自己。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员工倒一杯水。”正是这种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渴求,让刘向晨不断学习、感悟、充实和提高自己,通过新知识的补充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除了通过自学一点一点积累知识,公司还派我去全国各地参加很多培训班和实地考察,无论是中国文化、企业文化、心态激励还是管理课程的内容,都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
尽管如此,刘祥晨从未放弃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医药专业知识和门店销售技巧。“离开门店的第二天,我就感觉自己落后于时代了。”刘祥晨的感受是直观而透彻的。
在一家公司,培训和门店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了水,就会渴死。“我曾经不止一次问过我以前的商学院院长,我的老领导:如果离开一线门店会怎么样?时间太长,时间长了会不会脱离实际,给员工提供的培训内容会不会越来越陈旧,跟不上新知识更新的速度?”
我得到的答案是:“不会,因为我近四年的门店经历将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有了这样的经验,虽然我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很多过去的事情,但我希望员工们要做的是,学会举一反三,把别人过去的经验运用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中去。”
最朴实无华的老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我最大的风格就是授课没有太多架子,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师。和学生交流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大家感觉到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把我知道的一切告诉他们。”——很多听过刘向晨课的员工都认同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讲课时,画面感、代入感很强,听课时会回到某个场景,学习效率很高。
此外,刘向晨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他的课上,从来不会要求学生为他鼓掌。他认为这样会影响大家的思维,而一个优秀的培训师,是不需要掌声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我不会用煽情、煽动的方式来调动人心,这对于实际的信息传播是没有用的。我希望让自己的感受在讲课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在我看来,责任和亲和力远比大力鼓动人们的热情更有意义。”
训练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厂商、培训机构、内部培训的课程越来越多,员工听得厌烦是必然的。在这里我只想问问培训师们:‘你们真的了解你的员工吗?培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销售而培训,还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刘向晨认为,如果下面的学员睡着了,无论你讲课时多么投入、多么自恋,这堂课对谁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培训是让大家跟着老师学习,最大的目的是让学员听懂老师讲的内容,然后相互配合推动课程的进度,不要把态度强加给员工。
刘向晨举了中国传统文化、学员规矩、企业文化的例子,如果只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培训,是不可能指望员工从心底去理解、去接受的,只有让员工主动去探索,自然而然地流泪,产生触动感和共鸣,才能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
“我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理论,通过经验传递给大家”——一堂有价值的培训课,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感,会被模仿、会被重复、会被讨论,一定会历久弥新。
“训练关乎成功,而非失败。”
“现在我们的培训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安排的。”对于当前药学行业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刘祥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一是按需求安排课程
比如,如果某人的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就把这群人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培训,课程结束后,每个员工再回到门店接受一段时间的导师跟踪考核;当下一个门店又出现其他问题时,再进行另一次培训,然后继续对下一个指标进行跟踪评估。这样的做法势必会让整个评估流程变得非常分散,缺乏连贯性;
第二种方式是进行班级集中培训
把在同一岗位工作或者同时进入药店的员工集中到一个整体,进行多次讲座和培训,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营销活动,这样的坏处就是没有因材施教,很多人的需求不一样,自己已经擅长的领域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宝贵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至于除了以上两种各有优缺点的培训方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适合的培训方式,刘向晨坦言自己还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比如他目前正在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建立一些岗位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一次培训都要用心去做商学院院长岗位职责,任何新方法都可能带来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培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活动如果失败了,最多也就是少送点礼物,多榨点货而已,但如果这次培训失败了,那么严重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尝试不过是实现潜在目标的最佳路径和载体,风险不可避免。
如果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