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家居建材行业价格套路,教你如何灵活应对
作者:admin | 分类:装修建材 | 浏览:87 | 时间:2024-08-13 13:02:47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建材商家大多以规模取胜,由于房屋、装修需求量大,只要经销商敢于开店、多招人,就能抢占先机。
正是这种“重规模、轻服务”的发展模式,导致家居建材运营商催生出一系列既定、习惯的“定价套路”装修建材价格表,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以便大家灵活应对。
▼
欢迎来到装饰情报局
• • • •
▼
1. 虚高价格和讨价还价
主要表现就是店内陈列的产品全部保持同一高价位,不设置梯度。然后其中一款产品明明跟其他的一样,价格却大幅降低。当你想买其他款的时候,还可以砍价。
这种家居建材的定价方式明显是“自己定价”,没有对整体市场和用户消费偏好进行调研,没有对哪些产品是销量大的,哪些是主力销售,哪些是形象导向进行分类。
识别价格虚高的最佳方法是查看官方网站或比较同一行业的类似产品。
2. 错过价格,之后再添加更多内容
这种手段也被电视台曝光过,家居建材销售人员在算材料数量的时候,少算或者漏算材料数量,让整体成本降低,到后来发现材料不够,又要多付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建材不足是正常现象,但准确计算一般不会超过10%,家居建材从业者使用这种伎俩,可能是用户的个别行为。
需要了解一些计算知识装修建材价格表,下单时要仔细核对,当然也不排除工作中真的有计算错误,只是事后很难澄清。
3.低价诱惑,折扣服务
家装是服务行业,很多材料的加工、配送、安装等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很多材料的价格本身就包含各种服务费,有些用户会想尽一切办法拿到没有服务的材料。
早些年网络还不发达,广东沿海地区的人装修要买材料都要到省城去,于是一些商家就利用了这种心理,把材料定得很低,却不提供服务,这样用户就得自己动手,找人其实也便宜不了多少,还很累。
4. 集体讨价还价,一起表演
早期商家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原来在街边超市门口电视购物、自我推销、购买药材、杂货、木雕、玩具、珠宝等的“说客”摇身一变,变成了“砍价师”,建材团购、砍价突然盛行起来。这是一种因市场火爆而诞生的表演形式。
其实底价是多少大家都知道,当然现在楼市降温,房子已经不允许炒了,这样的场景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
5.先涨后跌,买入后立即下跌
先涨后跌的形式线上线下都存在,目前线上尤为常见。因为如果价格先涨后跌,线下或者购买后立即下跌,会引起轩然大波,最近的房地产打砸抢事件,就说明普通百姓对这些价格伎俩是多么的痛恨。
线下,部分商家会采取保价、补差价等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线上,由于信息被电商平台掌控,平台甚至会利用“大数据杀熟”等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如果你想买东西,就不要一直找,甚至少用手机。
6.低价无货,打着售假幌子卖假货
商家用低价吸引眼球,饥饿营销早已不再罕见,消费者不可能总是买到超低价商品,大家都知道便宜没好货,诚信商家应该提供线下“定金预订”或者线上“全款预订”等服务。
要想少花钱,就得花更多的时间等待,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消费逻辑”。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些早早排队却迟迟没有货、线上秒售的营销现象,都是一个很大的坑。然后等货卖完了再去推广其他高价商品,这明显就是打着卖羊肉的幌子卖狗肉。
7. 差异化定价,没有体系
有些商家经营多个品牌,在考虑制定自己的多品牌价格体系时,特意将某些品牌的所有产品定得高价,而将其他不知名品牌的商品全部定得低价。
随着各大品牌的市场策略转变,价格开始下降,但由于当地经销商拥有独家代理权,消费者无法在当地购买到打折商品。
中国消费者有向熟人寻求折扣的习惯,这导致品牌定价体系的缺失,久而久之产品定价就变得混乱。
总之,家装建材行业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价格不透明是主要因素,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价格透明、口碑和服务好、价格实惠的品牌。
家居建材是价值不菲的耐用品,购买前一定要做好三件事,避免价格陷阱:去官网问客服、去实体店看产品和价格、问问用过的朋友说说使用感受。
• • • •
推荐阅读
点击爱心表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