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发深思,家政服务行业如何杜绝致命漏洞?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49 | 时间:2024-08-18 13:09:37如今,家政服务员越来越多地成为很多城市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或许正因为如此,前不久杭州一桩“保姆纵火案”被披露后,举世震惊。
一场罪恶的大火,不仅残忍地夺走了一位母亲和她两个孩子的生命,也让更多的家庭开始思考: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杭州做的比较好的家政公司,才不至于……至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
仅凭一次偶然的极端事件就去怀疑一个群体的善良,显然是不可取的。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对于家政这样一个深入千家万户的特殊行业,我们该如何监管,才能不出现致命的漏洞?
带着这些问题,《解放星期一》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雄。
家政服务业必须重生
解放星期一:您是社会学家。当您听说这件事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杨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新闻时代”,一条新闻一出来,往往会立刻被新的细节推翻,不断改变发酵,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是一切讨论的前提。所以,我看到这件事情之后,第一时间的基本判断只有两个,第一,这是一起恶性、极端的事件。第二,在事件没有彻底调查清楚之前,任何仓促的观点和价值判断都是有风险的。从目前已经确认的事实来看,很显然,家政公司并没有对家政工进行彻底的背景调查。
杭州保姆纵火案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管理粗放、缺乏规范、入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规范教育培训等问题确实是家政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相比于人性恶的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些问题更值得探讨。
意识到有太多问题需要规范和改进,上海从去年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杭州做的比较好的家政公司,由上海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质量协会牵头,编制了上海市家政服务业第一部地方标准,并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此前,业内人士关注的都是这部地方标准。但其实这部地方标准本身指向的东西,就和千家万户的安全幸福息息相关。如果这个极端案例,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凝聚共识,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解放星期一》:在谈到家政服务业时,您用了“重生”这个词。
杨雄:过去,人们提到家政服务,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兼职人员、清洁工、“阿姨”、“保姆”,旧称是“佣人”。很多家政服务公司本质上还是“保姆”,介绍机构可以顺利“安排”一个“阿姨”,然后坐等收钱就行了。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对家政服务行业的需求和要求早已超越了这一点,“家政服务”的内涵和品质要求正在不断拓展。
如今,很多普通百姓都认可并雇佣家居整理师、收纳师,这些都属于“现代家政服务”。未来,还会有更多像国外常见的“管家”和“高级育儿师”等服务。这些以前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高端服务类型,正在走进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去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说,过去有保姆,政府也办养老院,但没有成为商业模式,现在有标准化服务,结合“互联网+”,成为一种新型服务业。这是一个大产业,是经济的新动力。“不要小看家政服务、社会养老,这些都是朝阳产业!”只有我们对这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有新的认识,只有满足新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它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不定义“边界”就很难标准化
《解放星期一》:家政服务业如何“现代化”?有什么具体的“把戏”吗?
杨雄:从根本上讲,家政服务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法制化”。
1993年,我到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住在一位教授朋友家里,他雇了一位菲佣,聊天时,他经常讲他和菲佣的故事。
原因在于菲佣的专业素养极高,把教授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她对雇主也有不少“要求”,比如每周必须休息一天,春节回家探亲,报销往返机票,亲戚来探亲允许她请假等等,这些都要写进合同里,当然教授家人对她的要求也会在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
这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法规,就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法制化”的方式,来界定雇主和家政工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法律来认定。这样,雇主和家政工之间的“边界”就划定清楚了。
解放星期一:在“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人们对雇主与保姆之间的“界限”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人们所说的“界限”更多是指伦理意义上的“界限意识”,强调现代人不能单靠个人的善意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杨雄:坦白讲,二十多年前听到那位教授和菲佣之间的故事时,我非常吃惊。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内地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能够理解,如果“边界”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去巩固,没有法律去规范和确认家政服务机构、雇主、家政工人三方的权利和责任,我们内地的家政服务市场很难走向规范化,家政工人的专业能力、专业培训、职业道德的提升就无从谈起。这次上海出台了第一部家政服务行业的地方标准,我也参与了讨论和起草。它的核心要义,就是在行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家政工人的追溯体系,规范家政服务机构、客户、家政工人三方的责任和权利。
如果说有什么切入点,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这项地方标准中,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家政服务信息要可追溯,认证后的上门卡将作为建立家政服务信息可追溯体系的载体。这项系统的建设预计在2017年10月底基本完成,届时,家政服务员的基本信息、服务质量、用户评价等数据都将录入系统,系统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评价标准,对家政服务员进行星级评定。根据星级评定,家政服务员可以要求与其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薪酬、福利、以及继续教育机会等。
当然,这个制度的落地需要时间,地方标准出台之初,还是要靠行业自律,随着立法的推进,配套的信息系统设施的完善,我们参与起草讨论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都觉得,经过3-5年的建设,上海家政服务业有望实现全行业持证上门服务,从而从源头上解决消费者寻找诚信、安全的家政服务人员的难题。
据我所知,上海还有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不与家政工签订合同,不管由此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我个人认为雇主与家政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有契约,有界限,只有通过“合同”相互约定,双方的权益才能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法治社会,不再是传统的伦理社会,如果只是在心理上设立“界限”,那还只是传统伦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就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
无法想象回到熟人社会
《解放星期一》:说到传统的伦理思维方式,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对?几年前有一部香港电影《桃姐》,讲的是一对真挚的主仆,其中对爱情的刻画感动了不少观众。在旧式的大家庭里,有“奶妈”的说法,很多保姆把雇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是母子关系。为什么以前可以靠情感把雇主和保姆联系起来?现在不行了?
杨雄:以前为什么可以靠情感把老板和保姆联系起来呢?因为那时候大家还是熟人社会。
那时的“奶妈”并非通过中介机构介绍,而是通过熟人筛选,只有亲近的亲戚、伯父伯母等德高望重的人以自己的名声背书,才敢把保姆请到家里。由于熟人社会的紧密关系网络,阿姨们本身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性,一旦遇到问题,也会通过熟人社会的手段来解决。
如今,这种方式在农村或许还能行得通,但在大城市里,熟人的联系已经越来越薄弱,这种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因为世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桃姐”。
“解放星期一”:这一页已经慢慢被翻开了。
杨雄:对。那我们为什么要推动整个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法制化呢?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规范、没有规章,很多问题就很难解决。
比如,我们在起草上海版家政服务地方标准时,收到的投诉最多,有两个方面。一是家政服务行业乱象丛生,挖角事件层出不穷,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会持续下去,而且非常严重。一些公司花了大价钱培养金牌阿姨,却不断被其他公司以各种方式“挖角”。另一个问题是,如今的社会生活状况比过去复杂得多,很多法律纠纷的事实认定十分困难。
之前有位家政服务员去某户人家做保洁,结果把一个古董花瓶打碎了,雇主说这个花瓶价值五十万,让阿姨赔偿。这里的问题不是她能不能赔得起,而是这件事情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又该如何认定?是家政服务机构的责任吗?要知道,人与服务的关系比较软,吵架或者不开心,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那么,是阿姨的疏忽,还是雇主把它放在了危险的位置?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问题的识别、处理和预防,还是有赖于制度建设,有赖于家政服务行业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包括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训等。通过构建这些内容,可以避免各类纠纷,确保相关方的权利和尊严不受损害。这里的相关方包括雇主,当然也包括家政工人。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熟人社会的伦理和人情关系显然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家政服务业还不成熟,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市场、这个行业不成熟就幻想回到熟人社会。
家政服务人员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人员,从长远看,这个行业发展好,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安心享受到它所提供的各种现代化的优质服务,从中获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转型,是整个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