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巨头魏建军与王传福的沉浮史,你知道多少?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127 | 时间:2024-09-20 13:01:58在汽车行业的巅峰时期,有两家巨头始终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58岁的魏建军,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荣登河北首富的宝座,身家超千亿元。
涉足多个行业的王传福,今年6月,其集团市值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第六大富豪。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两大汽车巨头的跌宕起伏。
(左为魏建军,右为王传福)
成功人士总是喜欢找出自己的缺点。
历朝历代,河北保定人才辈出,每位人才都是数百年来的佼佼者。
昔有廉颇背荆棘求饶,后有赵匡胤披黄袍,可谓人杰地灵、风景秀丽。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保定,当地人民认为,新的人才上台的时机已经到来。
他们说的没错,不过跟前辈相比,这位才子的相貌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1984年,他驾驶一辆崭新的拉达汽车在保定机场周围飞驰,炫耀自己的驾驶技术。
魏建军因此战名声大噪,被人们称为“保定驾神”。
要知道在当时,一辆Lada车的价格大概要五位数,这并不便宜。
那时,魏建军高考落榜,为了让心爱的儿子幸福,他愿意花任何钱。
韦德义二话不说就给儿子买了一辆车。
不过,当时魏家确实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全额购买一辆新车。
魏德义退伍后回国,与弟魏德良一起创业。
魏德义创办了太行设备厂,生产汽车独立前桥;魏德良则出资80万元创办了长城工业公司。
然而,魏德良在这条创业路上只走了两步就倒在了长城脚下。
一次郊游中,魏德良不幸遭遇车祸,因失血过多当场死亡。
老板一走,公司就倒闭了,持续亏损,收入很少。
国家不能一日无君,于是,保定市南大院乡政府就接管了长城公司。
但即便他们竭尽全力,也无力扭转局面,1990年,长城工业公司负债200万元。
此时,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断臂自救。
南大源乡政府正在考虑将该公司承包出去,如果不行的话,就只能破产清算了。
魏建军不忍心看到叔叔的心血白费,就主动站出来承担起这个烂摊子的责任。
当时,长城工业公司没有肉吃,账目空空,被一堆债务拖累。
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魏建军却坚持要当替罪羊。
而且,魏建军在接手该公司之前,已经担任保定太行水泵厂厂长。
有了厂长这个头衔,虽然不能发大财,但至少可以吃饱喝足了。
但他却想放弃一切,趟进这趟浑水。
再说,他只开过车,想要重振一家汽车公司,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当时,公司的老员工们看着这位头发都还没长齐的新任总经理,冷笑不已。
我敢肯定,用不了几天,他就会吓得夹着尾巴逃走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们震惊不已。
魏建军干活儿,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呼吸。
他每天都呆在车间,与技师、工程师一起拆解各种汽车,研究其结构。
魏建军到处寻求合作,但由于他的公司不大,只能和一些小公司合作,赚点外快。
魏建军主要为地方制冷厂、石油公司生产冷藏车、运油车。
就这样,长城工业公司逐渐恢复了生机,开始自给自足。
我听说只有平庸的人才能永远过上好日子。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眼前的忧患,就一定会有长远的打算。
当我们长期处于舒适区时,我们的机能就会停滞、衰退。
一旦遇到真正的大危机,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难以应对。
聪明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制造麻烦,让自己时刻不舒服。
尝试多去挑战新的事物,主动承担一些压力,给自己施加压力。
作为一个在职的人,我建议大家应该多思考在自己的行业里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有了创造意识,我们就会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取得的每一个小成就,都相当于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区。
而每一次成功所带来的积极反馈,都会迫使我们投入下一次的探索努力。
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个循环,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携带重物突围比携带轻型装备要容易得多。
这是可能的,但尝试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不可能的,但尝试一下也无妨
1993年,魏建军不再满足于做保定的“车神”,他将目光转向汽车,决定做汽车制造。
此时,未来的各大汽车巨头还未登场,整个舞台几乎属于魏建军。
30岁那年,李书福怀揣着口袋里的几千万元人民币,去海南炒房地产。
最终他一无所获,海南的风让他感到很冷。
未来主宰汽车行业的王传福依然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坐在大电池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里,悠闲地喝着茶。
造车对于魏建军来说已经不再是梦想,但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遥不可及。
在他的带领下,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电池容量等技术瓶颈。
凭借两项研究成果,王传福成功登上了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
此时的王传福前途光明,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时,出国热盛行,有一点钱的都争相出国,给自己镀金,没钱的也希望通过公费出国。
尽管有这么好的机会,但王传福依然无动于衷,坚持留在国内。
他相信,即使没有那张外国文凭,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中国闯出一片天地。
确实没有必要出国留学。
“祖国养育了我,我就应该尽我所能报效祖国。
出国留学是好,但是有多少人完成学业后能回来呢?”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新的商机。
那时候,大家都为自己手里能有一台“大哥”而感到自豪,这台重如砖头的大哥果然名不虚传,一台要两三万。
当然,一部手机的外壳并不值多少钱,昂贵的却是里面的镍镉电池,每一块都要几千美元。
巧合的是,王传福从事电池行业。
此时,日本因环保问题宣布计划放弃镍镉电池产业。
日本的放弃,必然意味着放弃很大一块蛋糕,真是天助啊。
而且只要有电就有电池,镍镉电池不用担心短期内只赚快钱。
镍镉电池可反复充放电500次,内阻低,在负载下可提供大电流。
前景如此美好,现在不行动,更待何时?
但就在他向上级请求进入镍镉电池市场时,却遭到了泼冷水的打击:
“你虽然是总经理,但凡事都要听我们的,怎么可能是你提出要求,我们执行呢?”
王传福一听就明白了,意识到自己这个总经理的头衔毫无意义,毫无用处。
王传福想辞职自己创业,但辞职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王传福自幼父母双亡,大哥就像他的父亲,大嫂就像他的母亲。
他的哥哥和嫂子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供他上学,希望他能够早日出人头地,找到一份国家资助的工作。
如今,王传福有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他们的一个心愿。
再加上妻子即将临产,一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支撑,他若贸然辞职,恐怕一家人要饿死一段时间了。
但他却不甘心看着发财的机会悄然溜走。
无数个放弃的理由,终究敌不过坚持的执着。
于是,王传福递交辞呈,离开体制,南下创业。
我的表哥卢向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放弃好工作,去冒险创业。
如果你成功了,每个人都会很高兴,但是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失去一切。
但王传福却说:
“我是一名电池研究人员,有电池企业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你也知道我的能力。”
对于市场,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判断,但你应该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尝试可能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尝试不可能的事情却没有坏处。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前景理论。
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
A.你一定能赚3万元
B. 你有80%的机会赚到4万元,也有20%的机会一无所获。
您会选择哪一个?
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
在确定的利益与未知的风险之间,人们常常选择“一鸟在手,不如二鸟在林”;
在一定的损失和未知的风险之间,人们宁愿去虎山撞一撞,把自行车改装成摩托车。
但毫无疑问,王传福愿意选择后者。
在他眼里,只需要放弃3万元,就有机会获得4万元,为什么要为了20%的风险,放弃这个机会呢?
我们不怕人生失败,而是怕没有勇气去尝试,甘于平庸的一生。
做得越多,赚的钱就越多。
王传福凭借电池正式进入商界,而魏建军则已经在汽车行业安营扎寨,等待他的到来。
当初,考虑到门槛,魏建军选择做农用车。
但门槛低也意味着竞争激烈,扩张困难。
而且每辆车的利润也不过几百元。
魏建军觉得得不偿失,于是立即调转方向,进入轿车市场。
尽管魏建军不太擅长造车,但他组装汽车的技术很好。
他买了一个底盘,鼓捣了好久,组装了一辆汽车,售价10万元。
长城轿车一上市,就立刻引入东北市场,并引起了轰动。
短短半年时间,魏建军就赚了数百万元。
然而,还没等他享受到自己挣来的钱,他就失去了一切。
当时,汽车生产实行“目录制”管理,长城车不在目录内,又没有车牌,瞬间成了非法车辆。
魏建军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却又被现实踩死了,他已经没有眼泪了。
但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无奈地叫停轿车项目,退出轿车市场。
不能再生产汽车了,魏建军只能寻找新的摇钱树。
1995年游历美国、泰国,任督二脉瞬间被打通。
当时美国、泰国街头随处可见皮卡,而在中国,轿车仍是主流汽车。
魏建军意识到,也许这辆皮卡车就是他的“新财神”。
虽然皮卡在国内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是还是有厂家生产皮卡的。
但都是国有企业,体制陈旧,生产成本高,自然就卖高价。
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还拮据,哪有多余的钱去买一辆昂贵的皮卡?
如果竞争对手做得不好,那我们就只能更加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为此,魏建军购买了一辆日本丰田皮卡车,放置在车间中央,给自己加油打气。
他从天野汽车厂挖走了几名技术人员,购买了发动机和变速箱,开始生产皮卡车。
很快,经过一年的努力,期盼已久的首款长城皮卡迪尔上市了。
当时一辆皮卡车的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但迪尔只卖了6—7万元。
由于价格低廉,迪尔很快席卷了皮卡市场,魏建军也赚得盆满钵满。
仅1999年一年,长城皮卡销量就达到1.4万辆,将同行远远甩在身后。
魏建军趁热打铁,将公司更名为长城汽车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汽车行业。
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魏建军把皮卡卖得这么便宜,恐怕很难赚到钱,哪有那么容易赚钱?
其实,魏建军只不过是耍了个小花招。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公式:成本=(固定成本/销售规模)+变动成本。
换句话说,赚钱只有三种方式:
1.降低固定成本;
2.降低变动成本;
3.扩大销售规模
聪明的企业家会选择第三种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间接的实现第一种选择。
通过增加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会降低。
比如生产智能手环、设立产线的固定成本大约在1000万元,而芯片、电池等变动成本则为60元。
如果我们只生产1000万条,那么把固定成本分摊到这一000万条上,再加上变动成本,一条手环的成本就只有61元。
因此一款手环的价格只要在61元以上,商家就能盈利。
而如果只生产10万条的话,分摊固定成本后,一条手链的价格就是160元。
我们必须把价格定在161元才能盈利。
所以低价销售不是技巧,真正的技巧是低价销售,比别人赚更多的钱。
一旦形成规模经济,就能创造超额利润。
一个好的老板会让员工忘记金钱的存在。
当魏建军看着皮卡车车头上自家公司的牌子得意洋洋的时候,王传福还沉浸在茫茫电池海洋中不能自拔。
比亚迪在深圳布吉冶金大院成立。
几个人挤在一栋七层大楼的顶层,在黑暗中研制电池。
办公场地问题解决了,最棘手的还是钱的问题。
而当时王传福手里有300万,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但要建设一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资金。
他不得不把生产分成十几个环节,不到万不得已才使用手工劳动,关键时候才使用机器。
就这样,他仅花费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万事俱备,只欠努力。
王传福与员工们一起生产电池。
妻子生产的时候,王传福都没来得及回去陪伴,直到女儿出生没几天,他才赶紧回去看看。
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1997年,他一下子卖出了1.5亿只镍镉电池,成为当时中国最大、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企业。
2000年,王传福抓住机遇,步步高升,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摩托罗拉、诺基亚、TCL三者当时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无需赘述。
成为他们的供应商,自然就意味着获得手机市场的认可,有知名度,有实力,还担心不赚钱?
2002年,比亚迪借助资本优势,成功上市。
36岁的王传福财富迅速增至1.5亿美元,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怎么可能哥哥吃肉,弟弟只喝汤呢?
早在上市之前,王传福就口头承诺,将来会放弃自己所持有的部分股权,分给大家。
但即使你做出了口头承诺,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后悔。
但就在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王传福立刻兑现承诺,拿出22%的股份分给了34名高管。
在他的推动下,公司上市当天,一夜之间公司内部诞生了数位千万富翁。
老板很慷慨,员工工作积极性很高。
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王。
现在很多老板喜欢花一分钱,让员工做出十元的成果。
他们把大量的金钱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断驱使员工为他们努力工作。
但最终员工来了又走,根本留不住人。
作为老板,你需要留住员工,更重要的是留住他们的心。
给员工足够的钱,让他们不用担心生计。
减少他们的脑力带宽,这样他们就可以全心全意地为老板工作。
只有钱全部还清了,他们才会忘记钱的存在,愿意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
如果王传福只想自己享受生活,不愿意付出,他可能还需要奋斗几年才能成为世界电池大王。
不过,对于登上世界电池行业巅峰,王传福并没有特别高兴。
抄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
站在电池行业顶端自然是好事,但这也意味着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他将很难再有新的想法。
再说了,炮台池子也太小了,容不下他这么一条野心勃勃的龙。
经过深思熟虑,王传福把目光投向了汽车制造业。
那时的魏建军已经成为了汽车界的大明星,这让王传福羡慕不已。
长城汽车凭借皮卡和SUV车型,实现年销售额53亿元。
比亚迪上市后不久,长城汽车紧随其后,于2003年在香港上市,获得682倍的超额认购。
王传福明白,一旦公司上市,有了资本的支持,魏建军的腰包只会越来越鼓。
要想在汽车制造业分一杯羹,他就必须立即行动,否则,错过了最佳机会,就只能站在一旁为魏建军加油了。
然而股东们并不乐观,投资者反应激烈,对王传福做出严厉批评:
“你要是去造车,我就不跟你玩了,我要把你的股票全部卖光,直到你死,看谁能赢谁!”
没想到,这些话对王传福没有任何作用,王传福继续向前,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
这相当于比亚迪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市场。
投资者信守承诺,立即抛售股票,两天之内,比亚迪股价暴跌,市值蒸发27亿港元。
不过,股东和投资者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汽车不是说说就能造出来的白菜。
王传福在生产电池方面有经验,但说到造车,他完全是个门外汉。
他斥资2亿研发了一款代号为“316”的汽车模型。
电池大王来造车的时候,经销商蜂拥而至,但到了现场,却叹息摇头离去。
既然自己做不到,就只能“学习”别人了。
2005年,王传福在畅销车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新车F3。
说是新车,但是仔细看的话,这款新车有80%的像丰田卡罗拉。
不过王传福降低了生产成本,F3的售价仅为卡罗拉的一半。
虽然不是国际品牌,但是价格便宜。
大家都赶紧跑到车店去付款买了F3。
有些人甚至手动贴上了丰田的标志,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一辆丰田卡罗拉。
不到一年时间,F3销量突破10万辆,比亚迪从此多了一个标签:“国产品牌汽车产销第一”。
随后,王传福又效仿通用凯越推出了F3R,又模仿雅阁、凯美瑞推出了F6。
王传福在汽车行业做得很好,魏建军开始紧张起来。
对手已经上台向你发起挑战,你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魏建军曾经认为最好的汽车就是LADA,现在自己可以造车了,他要用自己的双手造一辆属于中国的LADA。
于是魏建军联合俄罗斯Sok集团,将其与LADA进行对比,学习其结构模型,生产出了哈弗SUV。
此后,魏建军把精力集中在SUV系列上,决心将长城品牌推向世界。
如今,长城汽车已驶往新西兰、沙特、伊朗,并取得了诸多成绩:
皮卡连续24年全国市场占有率、销量第一;
哈弗SUV全球累计销量突破700万辆;
哈弗H6已连续9年蝉联中国SUV销量冠军。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两家汽车合作伙伴同时选择了模仿别人。
我们常常对“模仿”嗤之以鼻,认为模仿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抄袭就可以了。
很少有人知道,模仿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模仿。
正如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所说:
“原创作家并不是不模仿别人的作家,而是无法被模仿的作家。”
要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首先要模仿别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善于模仿的人更能容纳新的想法,从而实现创新。
能够模仿别人,意味着我们能够理解他们背后的逻辑,准确地洞察他们深层的动机。
愿意模仿别人的人一定是心胸开阔的人。
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以不断更新自己的逻辑。
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模仿能力是一种更为稀缺的技能。
我们必须筛选沙子,反复分析,选出那些有用的,能够为我们所用。
在这里,魏建军、王传福无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朋友越多并不一定意味着道路越多。
敌人越多,路径越少。
2015年,魏建军与王传福巅峰相遇,共同向汽车富豪榜进发。
61岁的魏建军依然有着老大哥的风范,以470亿的身家位列榜单第一名。
王传福虽然财富不如韦哥,但还是比汽车行业大多数人都要好。
这位 59 岁的富豪以 250 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排名第四。
面对这样的结果,雄心勃勃的王传福自然感到不满。
2007年,他大胆承诺要把比亚迪打造成为“中国第一”。
但到了2015年,八年之后,王传福的豪言壮语却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笑话。
他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当时新能源汽车前景很好,很多车企都在进入这个领域。
王传福也获得了一些好处,仅2015年,比亚迪就销售了61722辆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
此后,比亚迪连续三年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抢手货。
直至2018年,特斯拉成功超越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新宠。
看到王传福吃饭时嘴里满是油,魏建军也跃跃欲试,于是也效仿起来,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品牌欧拉。
两大巨头狭路相逢,打不过对方,所以决定合作。
2018年3月21日中午,长城集团内部广播通知全体员工迎接重要嘉宾的到来。
没错,这位嘉宾就是王传福。
王传福从深圳坐了几个小时的飞机来到保定,就是为了见魏哥。
两人聊了很久,最后王传福还请他试驾了长城新能源汽车SUV。
两位大人物见面商讨了一些事情,但是官方却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消息。
但从两人的时机以及随后的表现来看,也不难猜测。
电池一直是比亚迪的主营产业,也是王传福引以为傲的摇钱树。
但在过去一年,一直落后的宁德时代却突然突围,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出货商。
它的实力势必会蚕食比亚迪的地盘,稀释比亚迪的电池市场份额。
如果放任 CATL 不管,等待其成功 IPO,那么比亚迪可能将不再在电池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王传福急需寻找一个资金赞助者来呵护他的电池生意,而魏建军或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当然,合作只有双方共赢才有可能,这次会晤绝对不是王传福个人的意愿。
当时,我国汽车行业拟实行“双积分”政策,即平均燃料消耗量负扣分、新能源汽车扣分。
4月份,首次实行平均油耗积分考核。
然而,2016年,长城汽车却上了积分债名单。
其平均负油耗积分已达23.45万分,但新能源积分却仅有几百分。
新能源积分考核也计划在2019年启动,长城汽车对此迫切需要。
但相比较而言,比亚迪就不用担心,因为比亚迪光是新能源汽车积分就有30万积分。
对于魏建军来说,比亚迪就是他此刻的救生圈,他必须紧紧抓住。
双方各得其所,合作自然而然地成功。
竞争的终点一定是合作,如果放弃合作,就可能无形中断掉自己的经济来源。
就拿魏建军和王传福来说吧,魏建军的背后或许站着无数的人才,王传福的背后也同样如此。
如果因为竞争而不愿意合作,各行其是,就等于把一整座鱼塘拱手让给了对方。
成功人士交朋友时,表面上好像是在认识对方,但实际上却是在接触对方背后的人脉。
正如雷军说得好:“我希望拥有尽可能多的朋友,尽可能少的敌人。”
朋友越多,不一定走的路就越多,但可能走的路就多几条;
敌人多了,你肯定会失去一条路,甚至失去几条赚钱的路。
多结交朋友,少结交敌人,这对于我们也同样适用。
最后的想法
在大佬的帮助下,魏建军甚至还厚颜无耻地说:
到2025年,长城汽车将实现年销量400万辆。
其中80%来自新的能源车辆,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
但是,即使有了魏·江的强烈支持,王楚富仍然无法呼吸。
Byd与大壁汽车不同。
盘子越大,风险就越大。
在电池行业中,前部有CATL,后部有宗,Catl远远领先于Byd。
更不用说新型能源车市场了,特斯拉正在咬大鱼并向前冲,而一大批新部队则落后于吃小鱼。
以前,王楚富(Wang )推出了Yun轨,并威胁要创建另一个Byd。
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可能很难意识到这一夸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Byd仍然是其他行业中的无形巨人,并且它过去建立的帝国很难动摇。
当2020年流行病爆发时,口罩变成了稀缺的商品,byd立即开始制作口罩。
由于意外过度劳累,他们只花了一个月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具制造商。
此外,BYD甚至独立设计了一台口罩生产机器,每天生产1000万面口罩,并以超低价格向市场提供。
当该国危机时,魏·江(Wei )表现出他的伟大举止。
首先,它捐赠了10辆皮卡车,以支持重庆的流行预防工作。
之后,他以供应,医疗设备等的形式向Hubei捐赠了500万元人民币。
建立了一个紧急支持舰队来与该流行病作斗争,每天24小时备用司机以提供运输服务保证。
仅基于这些行动,他们应该为生命而闻名。
去年10月,Wei 的财富猛增,他成功地成为了Hebei中最富有的人,净资产为10030亿元人民币。
但是在2020年底,魏江的净资产只有450亿。
换句话说,在短短的一年中长城赛影二手车,魏·江的财富被近600亿元人民币猛增。
Wang 的财富的增加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人们不禁惊呼。
上个月,BYD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Wang 的净资产达到1717亿元人民币长城赛影二手车,使他成为中国第六名。
如今,一旦吹口哨,汽车行业就变得越来越细分了,没有汽车公司有任何出路,只能向前付出。
现在就得出谁将成为这场激烈竞争的最终冠军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