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心规划土地资源,打造宜居城市典范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51 | 时间:2024-10-09 09:04:45图为新加坡街景。经济日报记者 蔡本田 摄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主要航运通道。是城邦的典型代表,总面积约7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800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自然条件和宜居环境,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和主要的航运和航空交通枢纽,并以其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和有序的治理而闻名。
新加坡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但居住人口却不断增加。如何精心规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美丽整洁、秩序井然、居住便捷、运行高效”的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的长远目标。治理。这一重大问题也是政府思考如何克服“大城市病”的重点。立足实际,长远规划、高标准追求、建设均衡发展、管理精益求精,是新加坡改善和克服“大城市病”的主要方法。
新加坡立足客观实际,运用先进理念规划城市布局。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基本没有大城市常见的人口、建筑、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和做法。新加坡提出了“环城与新城建设”并重的城市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例如,在南海岸中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西部布局重化工业,东部建设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设施,建设住宅和住宅区。快速交通走廊沿线的轻工业功能。新城镇以及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立,既实现了区域功能划分,又实现了适度的综合开发,避免了区域间对交通、住房等资源的过度需求。
新加坡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各地区同步均衡发展。新加坡政府以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为基础新加坡土地政策,高度重视新区居住、医疗、教育、商业、餐饮、娱乐、交通等领域的资源均衡配置,协调私人住宅和政府的发展。住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住房需求。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点,重点形成“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新城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新市镇还按规模设立“城镇中心-社区中心-邻里中心”。各级中心根据人口规模和布局配置相应等级、规模和功能的基础设施。民生问题基本可以就地就近解决,从而尽可能减少人们的交通,有效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新加坡政府打造现代化交通,建设便捷高效的路网系统。新加坡拥有约90万辆汽车,土地面积约为上海的十分之一。城市交通的有序有序,主要得益于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现代交通方式的协调推进。新加坡的道路规划结合了放射状和网格路网的优点。路网骨架呈蜂窝状(圆放射状)结构。路网密度和便利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新加坡道路由“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城市快速路、市政道路”四级路网体系组成,实现以地铁为主体、其他模式为补充的协调发展。地铁系统几乎覆盖了城市所有主要区域,作为主要的交通动脉,保证了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整体稳定性。同时,围绕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建设高密度“住商结合”社区,交通站点一般设置在各级中心区域和行人密度较高的区域。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聚集和出行,也减少了城市整体交通状况。压力。
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创建宜居繁荣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政府特别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新加坡土地政策,确保保留大量原有绿地和生态发展空间,努力减少和避免建筑增加带来的拥挤感和压抑感。群体以及各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污染和破坏。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项目开发建设的合理布局,努力打造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项目。还着力推进城市立体多维绿化,积极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源和噪音,营造绿色宜居、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新加坡面积超过20公顷的公园有40多个,面积0.2公顷的街边公园有240多个。有建筑物的地方,不远处一定有公园和供居民使用的空间。这是政府的长期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注重生态系统保护的具体成效。
在新加坡,健康生活、绿色出行、建设美丽清洁有序宜居新加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也积极配合政府推出的各项防治城市病措施的落实,共同将新加坡打造成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国家。 (经济日报驻新加坡记者 蔡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