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年入国军,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389 | 时间:2024-10-09 14:04:24“你1949年就加入了中国军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XX年你加入了中国军队”这句话已经像一句古老的谚语一样存在了。比如2019年,可以用“1949年入伍”这句话来形容这个人的“认清形势”,感叹他后来的悲惨命运。
但很多时候,这个“1949年入国军”只是指向1949年国民党的彻底失败,而不是“入国军”后的悲惨生活。
正因为如此,网络平台上又多了一套《1949年入伍》模板——1949年入伍,助你走上人生巅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于1949年加入国民军是“多么好的”选择的故事。
那么,加入中国军队这49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好吧,真的吗?
说下去之前,我们先来说说“1949年参军是好事”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很简单。它将国民党军队撤出台湾期间蒋政府向士兵支付的高额工资与随后台湾的经济繁荣结合起来。它混合了一个关于服兵役期间存钱,退休后用这些钱投资台湾蓬勃发展的工业,并在 90 年代赚大钱的剧本。
国民党军队里有这个剧本吗?事实上,它确实存在。当时国军的工资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与当时的台湾社会相比,也算是高薪阶层了。退休后,如果你能赶上十大工期,用这笔钱承包一些工程,别说投资了,光靠这些产业就能赚一笔不小的财富,然后就可以趁上涨的机会了。经济。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
除了努力工作,克制欲望,不乱花钱,为生意存钱。为了让国民党军队在台湾安心,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除了洗脑之外,确实花了一些钱帮助一些士兵就业。这些士兵在当时也获得了相当好的发展机会。
所以,这个“1949年加入国军”的正面案例,其实就是国民党军队的现实。然而,就像有些人能考上清华北大,但大多数人考不上一样。能克制欲望、吃苦、努力的人有几个?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克制十年的欲望,在赚钱的时候依然用精力去承包工程、努力工作,哪里能不发财呢?
国民党退守台湾时,约有60万国民党军及其家属。这些人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够享受到这项福利和政策。所以,这个正面剧本基本上是出乎了当时普通国民党军人的预料的。我们能够讲述并且需要讲述的是当时普通士兵是如何被对待的。
而说到这里,国民党当时的怪异操作就相当尴尬了……
抑制欲望 抑制欲望
细心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频繁提到“克制欲望”这个词。这些军人需要抑制消费欲望吗?当然不是。
当时,这些国民党军人尤其是新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性释放问题。为了防止这些国民党军人的钱流入市场,蒋介石政府专门禁止三十六岁以下的军人结婚。没有结婚的军人,需要驻扎看守,还有训练任务,自然没有地方花钱。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国民党为什么要通过禁婚来阻止这笔钱的外流呢?让士兵花钱来促进经济增长不是更好吗?
允许花钱是好还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状况。如果是正常的市场,那么钱就可以正常花,这自然是好事。但当时国民党政府创造的市场绝对不是一个好市场。
原因是国民党使用了在台湾的惯用伎俩——印钞票。正如重庆政府时期疯狂印钞以支付军费等开支一样,台湾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解决巨额的军费等建设支出问题,仍然采取印钞策略。
大量印钞必然导致经济通货膨胀。为了避免经济再次崩溃,国民党政府想出了一个非常天才的方法——限制消费。
这种限制消费的大头是在台湾社会中占很大比例、工资也比较高的军人。不让他们结婚,最大程度地把财富锁在了这些军人手中,也大大延缓了台湾建设初期的通货膨胀问题。
蒋介石最聪明的事情不只是想出了这样一个限制消费的策略。为了把士兵们的钱还回到自己手里,他特地在军中开设了“官妓院”,耗资巨大,价格昂贵。
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限制国民党军人结婚,不允许他们在市场上花钱,所以去这些“官办妓院”就成了这些军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当时的国军将士中,没有嫖过嫖宿的几乎十分之二。
长期的卖淫生活,让大部分国民党军人不仅没有钱,而且感染性病的风险很高。最终,当他1962年退休时,他将成为一个患有各种疾病的“穷人”。
在政策上国民党土地政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蒋介石给予这些部队“光荣平民”的称号。但实际用处不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个“头衔”。
可以说,如果当时你加入了国军,退守台湾,等待你的就是被国民党“反攻大陆”洗脑的艰苦的军旅生涯。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思考一下。退休后怎么办?台湾现在是东亚经济发达地区,当年退伍军人的待遇一定很好吧?
退伍后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军人退役后的再就业都是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台湾,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当时,蒋介石派往台湾的军队总数约为10万。将这些人投入市场经济,对于蒋氏王朝来说是一个彻底的问题。
一方面,当时台湾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来容纳这10万闲置人口。反观这些年纪轻轻参军、服役多年的退役军人,几乎没有什么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我们现代社会的思维,给这些士兵开训练班,传授技能。或者被分配到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基层岗位继续工作。
但对于当时尚未起飞的台湾来说,这两点的落实都缺乏现实基础。蒋介石派来负责退伍军人事务的蒋经国当时还身兼其他重要职务,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解决这些相对“次要”的就业问题上。
面对这数万失业人员,小蒋实施的政策相对简单粗暴。他把有一定技能的士兵安排到相应的位置。比如说,如果有人在军队里当军医,他就会让这些军医继续当医生。职位不够怎么办?蒋经国修建了一座新医院,为这些人提供工作和接受治疗的场所。原本负责后勤和维护的人也被分配到相应的岗位。
那么如果我们真的除了一个大头兵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对于这些没有特殊技能的士兵,国民党的政策简单粗暴,就是全部下放去种田。
早在蒋政府到达台湾之前,它就向其士兵承诺,追随者将获得土地并成为“地主”。只是这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蒋介石从来没有执行过他所承诺的分地政策。
直到这些退伍军人遇到生存问题,蒋经国才将此事再次拿出来,并声称将把田地分配给这些不熟练的退伍军人种植。这句话问题不大。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分到土地已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了。不过,这件事有一个问题,土地从哪里来?
早在国民党进入台湾之前,这里的土地开发水平就比较完善。适合种植的田地大部分都是业主所有,不能让蒋经国乱动。
因此,蒋经国实行分田政策时,分配给退役军人的田地早年都是无人要的荒地。这些国军战士不仅在服役期间吃尽苦头,退役后还要去外地开荒,继续为江家打工。
而由于文化差异以及身为移民,这些国军退役军人无法融入当地生活。蒋介石给予他们的“荣誉公民”称号国民党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地民众“孤立”这些人的工具。无法融入当地生活,结婚生子自然无从谈起。可以说,相当一部分退役军人是在贫困的单身生活中度过了后半生。
比如,加入国军正面例子中的投资公司,只是想着站在聚光灯下致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也可以在中国讲一个90年代抢风头致富的好故事。但这现实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现实。
结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整篇文章都在讲加入国军的苦难。但实际比较起来,除非你离家很远,否则其实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相比于我们现在使用这句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