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人:用科技打造教练第三只眼,助力冬奥会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48 | 时间:2024-10-17 13:03:45新华社上海3月19日电:从“黑科技”到有舵雪橇队队长,冬奥内外的上海雪人
新华社记者 徐东源 朱红
随着冰雪运动“向南、向西、向东拓展”,上海这个南方大都市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冰雪运动带来的激情。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这样一群上海体育人也活跃在北京冬奥会场馆内外。
(字幕)“黑科技”打造教练的“第三只眼”
推力距离、重心速度、躯干角度、产生升力的迎角……通过多个高速摄像头和自主研发的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软件分析车队队长的岗位职责,得到了一组跳台滑雪运动员的三维动作捕捉参数。释放。数据背后,是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他带领七人团队用科技成为河北张家口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教练员的“第三只眼”。
“以前,我们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将图像数字化,而现在,运动员的动作数据只需3到5分钟即可获得。教练可以在现场获取数据,并对运动员的身体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刘宇介绍,为了满足跳台滑雪技术分析的要求,整个系统集成了数字视频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基于UWB的精准定位技术和加速度传感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手段,开发了一套一套跳台滑雪无线技术。干涉运动技术分析与反馈生物力学系统,实现整个跳台滑雪过程中重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快速反馈。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日子里,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刘宇的团队每天都在户外工作。在户外收集数据后,研究人员利用运动员休息的时间进入附近的一间简易小屋取暖。
现代体育运动离不开科技的帮助。 “教练就像医生,以前主要靠经验训练,现在我们提供更多的科技手段,给教练多一双慧眼。”刘宇表示,“利用科技产业的优势,上海也可以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
(字幕)雪车队加速驶出中国
有舵雪橇被称为冰上的“F1”。中国有舵雪橇队是在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后成立的。2017年,中国有舵雪橇队获得了世锦赛的参赛资格; 2018年,中国有舵雪橇运动员首次亮相冬奥会; 2019年世锦赛男子四轮摩托车比赛中国队历史排名第14位……
作为参加上海冬奥会的第一人,中国雪车国家队队长邵一军表示:“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都实现了。虽然有舵雪橇项目起步较晚,但我们会用努力和汗水去追逐我们的梦想。 ”
(字幕)南方城市,两名冬奥裁判走出去
2020年6月,世界冰壶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际技术官员名单。选出了四名来自中国的裁判。其中,来自上海的王珏和李灵舒将分别担任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的裁判和副计时员。
李灵舒从2011年开始涉足冰壶运动,当时松江大学城的上海大学体育中心刚刚竣工。 “学校打算开设冰壶班,所以我就成为了一名冰壶班主任和大学冰壶队的教练。”李灵枢说道。担任大学冰壶队教练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冰壶规则。 2014年,她参加冰壶裁判考试,取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她后来成为冰壶世界锦标赛、亚太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副主席。计时员和裁判员。
2013年,王珏开始接触冰壶运动。 2014年,上海市体育局组织冰壶裁判员考核,李灵淑顺利通过,并于6月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次年,上海承办了全国冰壶联赛分站比赛。王珏受邀参加并担任裁判。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裁判的存在感很低。他只需要举起记分板或测量距离。 “事实上,裁判不仅在比赛中发挥作用,裁判有时就像一座沟通的桥梁。”王珏表示车队队长的岗位职责,裁判员的主要职责是在赛场上进行裁判和测量,并与运动队、主裁判、计时员密切配合。 、统计、制冰团队、媒体沟通配合,把握比赛节奏,确保比赛公平有序。
2010年至2019年,上海连续举办短道速滑9届世界杯、1届世锦赛,花样滑冰3届中国杯、1届世锦赛。上海超级杯是国际滑联首个以城市命名的赛事,也是首个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队列滑冰同时举行的大奖赛。国际赛事精彩纷呈,有力推动群众冰雪运动发展。 2018年,全国大规模冰雪季启动仪式首次跨越长江,在上海举行; 2020年,上海市民参加各类冰雪活动(训练)160万人次。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