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开设多行业培训班,助力学员就业与养老护理员标准更新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28 | 时间:2024-12-06 22:04:41近日,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开设保姆、护理、电商等行业培训课程,吸引80余名学生报名。考试合格后,学生将被派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城市就业。
9月11日,学员在老年护理员培训班学习实用护理知识。王彪 摄(人民图片社)
图为上海闵行区新虹街道的“记忆之家”。护理人员为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认知训练。新华社记者 黄安琪 摄
将员工学历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将五级/初级工申请条件由“在本职业连续实习2年以上”调整为“在本职业或相关职业累计就业1年(含)及以上”等。近日,“ 《国家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颁布实施,其中放宽老年护理人员准入条件引发社会热议。
放宽准入条件是否意味着老年护理人员的要求降低了?此次调整背后的现实需求是什么?未来养老工作将如何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疗养院、疗养院、护理专业教育培训学校。
标准
新标准对在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25岁的艾金是一名老年护理员。从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双井共和园工作。算上一年的实习,他入行已经四年多了。虽然他出身“技术”专业,但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护理工作让他切身体会到了这份工作对专业精神日益强烈的呼唤。
“这种感觉太明显了,现在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老年人及其家人对护理的要求更高、更专业。”艾金举了一些有康复需求的残疾老人的例子。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协助身体恢复,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保持心情愉快;一些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也需要特殊照顾;如何与家人沟通也至关重要……
随着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情况越来越多,艾金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北京双井家政公司,他也感觉原来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涵盖不够。
近日,《国家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不少养老从业人员首先关心的是,《标准》提高了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例如,为了满足家庭和社区护理的需要,各职业级别对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中的老年护理人员增加了新的技能要求;强化消防知识在养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痴呆老人的护理需求得到关注。 ;新增“能力评估”、“质量管理”等两项专业技能。
“新标准对在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北京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石晶说。该学校自2001年成立以来,提供护理培训已有18年历史。 “早年的培训是让护理人员上岗,后来逐渐发展到涵盖心理知识、增强自我防护等。现在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养老护理人员所需的基本技能也在不断升级”。石晶解释道。
技能技能要求“上升”,入行学历门槛“降低”。这是《标准》调整的两个重点。
由于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新标准不再要求学历。这一改变也获得了实践的“掌声”。记者从多家机构反馈了解到,目前养老人员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学历普遍较低。事实证明,初中学历的门槛并不利于更多人进入养老行业。放宽教育要求是适应实际特点的。
据乐成养老首席运营官王菲介绍,今年《标准》的突出意义是“扩”: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二是降低养老服务人员选拔标准,激励更多人加入养老服务护理人才队伍。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同志也介绍,本次修订《标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扩大老年护理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扩大养老服务人员的规模。另一方面,提高养老人员素质。
现实
养老需要专业技能
这样的调整背后,养老行业面临着怎样的现实?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2.49亿老年人和4000万残疾、半残疾老年人及其家庭护理需求日益巨大,但现有养老从业人员只有30万,远远不够。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从北京相关部门披露的数据来看,北京养老机构床位已增至12.6万张,而老年护理人员仅7000余人。
在运营中,养老机构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压力。王菲介绍,以成功养老机构为例,入住的老人绝大多数是残疾、半残疾和痴呆老人,其中80%以上年龄在70岁以上。在这里,平均一名老人护理员要照顾三到四名老人,而且还要轮流上夜班,工作量很大。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他们能否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对于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护理人员来说,成绩突出的往往转行行政管理、文职工作,长期稳定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相对较少。
“护理人员短缺是养老院面临的普遍问题。”王菲表示,“大多数养老院都面临着‘熟练工荒’,招工难、留工难,招进来的人大多不符合标准,人才短缺是行业的共识。”
不仅数量上的短缺,能力上的短板近年来也凸显出来。
乐成养老在十多年的运营中发现北京双井家政公司,护理人员面对的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四高”趋势:学历更高、精神心理护理需求更高、对老年人自身及其家人的护理质量要求更高。儿童、老年痴呆症的要求更高。残疾等慢性疾病使生活护理和康复护理变得更加困难。
但护理人员却呈现出“四低”现象: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工资福利较低、社会评价较低。
这“四高”和“四低”齐头并进,使得养老护理员市场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也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提升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许多方面都感受到了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不工作你不知道,进来之后才知道你需要好好学习。”石晶说,很多参加培训的在职学员都这么说。更多相关从业者和家属开始明白,养老需要专业技能,绝非想象中的服务老人那么简单。
前景
细节、态度、保证缺一不可
那么,新标准颁布后,未来将如何发展?
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确保到2022年底,培训培训1万名敬老院院长、200万名敬老院护理人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工,切实提升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部门提出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实践中,养老职业培训也在升温。石晶介绍,2018年,北京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9000余人次,其中家庭护理人员6000余人;养老机构在职员工2000余人;有些人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是零经验的。他们学习基础知识;还有一些“70后”、“80后”,学历高、事业稳定,读书纯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照顾父母。他们很高兴今年第一次发现这种现象。
2017年,学校仅培训了1008人。 “老年护理专业培训开始受到关注和欢迎。”石晶表示,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毫无疑问,老年护理人员的市场需求存在缺口。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开始主动为父母和家人了解和学习养老知识和技能。 “我们这一代的中青年正在以更加科学的视角认识老龄化,更加理性地认识养老需求,推动社会认知水平一点一滴向前推进。”
鼓励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护理等养老相关专业,培养更多养老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人才培养也在进行中。
2015年,北京劲松职业高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已连续5年招生。 “社会和市场都对我们培养专业人才抱有很大期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很好,每次校园招聘会,学生基本都被抢购一空。”北京劲松职业高中副校长、双龙校区主任张晶晶说。但如何进一步扩大生源仍是学校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标准》中的诸多措施也是为了增强老年护理人员的职业吸引力。这包括拓宽老年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如开辟职业晋升通道、增设“一级/高级技师”级别;缩短专业技能等级提升时间、降低从业年限要求等。
在艾金看来,养老行业能否留住人,取决于其发展前景,能否不断学习新事物。 《标准》旨在促进产业发展,释放出许多积极信号。
“细节、态度、保障缺一不可。只有大力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声誉,增强社会对行业从业者的认可度,才能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王菲表示,未来肯定会有很多交叉领域的人才进入养老行业,比如医院、公益组织、养老防护用品公司的中高端管理人才,甚至资本公司。随着产业做大,优秀的专业人才将不断涌现。
本报记者 李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1月13日第11页)
(原标题:无学历要求,基层工人工作时间缩短——养老护理员新标准释放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