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报社十六年工作点滴:宋广平的职业生涯与个人感悟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75 | 时间:2024-12-15 13:07:32——我在报社工作十六年的经历
宋广平
前几天,总经理丁兆祯打电话给我,让我写一篇回忆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我会考虑一下。我已经快到了忘词忘语的年纪,也已经很久没有拿起笔了。更重要的是,各位领导和同事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表现得很好。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够,又羞于表现自己的笨拙。朱军写出了报社的雄心壮志和伟大事业的辉煌发展历程,可谓伟大而激动人心。我就从篮子里拿起针线,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1994年秋冬之交,我在市工委工作,在陈疃挂职时,突然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让我立即回国工作。谈话。到了部长办公室,看到张振业部长、李彦良副部长和干部科科长已经等在这里了。张部长所说的大意是,市委决定派你到报社任党委副书记。据了解,您是部队一名团干部。你们在市政机构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你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工作经验丰富。到报社去,当好助手,做好报社的各项工作。李彦良副部长简要介绍了报社班子成员情况,并作出有意义的指示,表示到报社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的工作,熟悉他们的性格和情况。尽快磨合团队成员的气质,并起到互补和协调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改变报社形象,团队团结绝不出问题。到任后,分管党务、政务、群众组织和印刷厂工作。希望你们拿出成绩,不辜负市委对你们的信任。到报社后,又增加了协助“一把手”做人力资源、财务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原来分工的同志忙于编辑工作)并且无法照顾它)。一年后,又增加了负责广告运营的任务。在市委领导的信任和嘱托下,我在报社工作了16年,历经了三个领导班子。我始终坚持视社会为家,热爱社会为家。我的决心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建立规章制度,强队伍、带队伍
在我上任之前,报社已经制定了十几条规章制度。框架是好的,基础是好的,但还不够完整和健全。报社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的优秀人才和选拔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它们质量很高。但也存在凭热情工作、靠自觉约束行为的现象。遵守规则、严格要求的观念不强。建立规章制度,严格社会治理,规范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本人主持起草、修改、起草了50余项党务、政务、编辑事务、财务、广告业务、印刷生产业务等制度规定和各部门(厂)职责。经党委研究决定,印成册。人人有份,用纪律、制度、责任来规范每个人的言行,约束不良行为,使报社各项工作初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时任办公室主任的石杰、财务处处长周家进等同志,在各项规章制度的起草和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94年底,我们开始准备将报纸改造成大报。目前有30余人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党委安排我立即对各单位推荐的十多名同志进行内外部考察。我和徐勇同志马不停蹄地奔赴城内外单位。我们按照查卷、召开座谈会、面试、考核等程序,细致严格,向党委提出选拔调任建议。党委决定转移后,我们补充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实力。增强了办报力量,为大报转型提供了保障。在以后几年的人员选拔、招聘、考核的具体操作中,我始终坚持不收纸条、不听问候、不徇私舞弊,严格按程序、遵守标准、优中选优,确保人才的进入,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干部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报社东迁前,领导班子由五人组成,后来为四人。除我外,都是思想强、业务能力强、工作标准高的同志。俗话说,马有不同的槽,虎有不同的山。如何让各有优势、特长的个体协同工作,主要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非常关键。副手发挥配角作用,全力支持、配合、协调,也很重要。来到报社不久,报社主要领导就约我私下谈一谈。大概的意思是,当你来到报社时,市委领导说他不认识你,但他看过你写的一份材料。文笔很好,观点新颖正确,逻辑性强。 ,可以在报社发挥作用。我观察了这段时间,发现你做编辑工作没有问题。你可以去北京参加主编培训班,回来帮助我做编辑工作,减轻我的负担。我当即拒绝并说明理由。现在值班的两位主编水平很高,工作也很好。他们与我同龄、同辈。我已经是班子的副书记了。如果我再插手编辑事务,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团队团结。也许我想太多了,但我必须考虑一下。我还提出以后不再参加市委主管部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每次例会结束后,我都会向值班主编通报会议情况,部署宣传工作要点。我总觉得不合适,应该派值班主编去参加。见我态度坚决,他也就不再坚持了。说实话,编辑工作确实不容易,但我也不怕干。我长期在军队机关从事文学工作。主持编写了一系列历史资料,编编了教育影片,举办了个人培训摄影展。这与组织报告有些粘性。为了避免误解,我从未提及这些经历。为了保持团队的团结,我愿意这样做。
在党委建设方面,协助主要领导认真落实党委工作制度和廉政制度,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遇到重大事件,首先会见书记,形成共识,提出建议。提出提案,然后征求意见并反复审议,与党委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决议,共同努力落实。与全体党委委员一起带头参加各项政治教育活动,带头写读书笔记,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写稿件,带头上党课,带头业务辅导,带头廉洁勤政,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律、自警、自励,把政治、思想、权力、金钱、人力和生命都充满挑战。东迁前,领导班子成员没有公车、手机、通勤费,这在当时同级党政和群众单位中是很少见的。团队成员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观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遇到分歧时,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力争不争吵,不因分歧而疑虑。即使受到了委屈,仍能维护主要领导的权威,照顾班子成员的思想情感,保持团结,稳定大局,使党委有战斗力。实效性、凝聚力、号召力,为党员干部队伍树立了榜样。
刚到报社时,党员人数较少,有的部门、办事处只有一名党员财务开票员岗位职责,这与党报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一是新入职人员多,二是主管部门下达的党员发展目标少(每年2-3人)。据当时的人说,十几年之内都不会完全发展起来。我多次到主管部门说明情况,我的增加发展指标的申请得到批准。每年可批量培养新党员10名左右。从培训、发展、晋升到面试、考察,一切都是我亲力亲为。几年之内,党员数量从占总人数的不足三分之一增加到80%以上,党支部由1个增加到5个,增强了党员队伍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员素质。组织。在此基础上,坚持“三会一课”,坚持每周半天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使政治家办事原则落到实处。报纸已实施。
看到党委取得了进步,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工作取得了成绩,我真切地感受到工作是美好的、工作是快乐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触:一药可以方成良方,半滴元素可以酿成美酒,玉石可以精雕细琢,君子之交可以长久。很长一段时间。
开展综合改革促进报业持续发展
实行专业技术职称竞争聘任,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随着人员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符合职称晋升资格的人员越来越多。报社自筹资金之前,主管部门对考核和招聘指标控制非常严格,不能满足办报的需要。我多次到主管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将竞聘名额比例放宽到上限。当我还不能满足招聘的所有要求时,我就到主管部门去争取额外的名额,以满足晋升条件。要尽可能多地考核和聘用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已达到一定数量。为解决工作做好与否的问题,我们及时实行竞争上岗。通过考核、答辩、民主评议,有的予以续任,有的予以撤职。这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危机感。写好稿子、创精品、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工作热情高涨,为进一步提高报纸报道质量提供了保障。
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中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随着报社的发展,部门和中层干部不断增加。一些中层干部满足于一般性工作,缺乏开拓精神;不足的。为此,党委决定将中层干部聘任制改为竞争性聘任制。通过自我报名、资格审查、笔试、演讲、答辩、民主评议等方式,有的保留原职级,有的晋升,有的解聘。其中,新晋升人员数量是原职级留用人员的三倍多。通过竞争性招聘,干部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竞争压力,认清自己的不足,有动力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取得成绩。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高的年轻人走上中层干部岗位,给报社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理念。他们学习、办实事、担责任的事业心、责任感更加强烈,报纸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广告业务体制改革,确保报业收入持续增长。报纸广告是报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报纸各项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刚接手的时候,每年的广告收入在80万元以上,在当时已经不错了,但潜力还是很大的。我建议党委把广告部从聘任制改为竞争聘任制、合同制,开展岗位竞争招聘在报纸上还是第一次。通过竞聘和签约,当年广告收入翻了一番,达到160万元以上。后来我看到有的业务部门压力不大,我就提出建议,经党委批准,我把部门拆分,分成单独的业务。广告部分为一部、二部、三部,甚至多个部。他们争夺职位,分配任务,把蛋糕做大。 ,广告收入连年翻倍。到2003年底,净广告收入已达680万元以上(毛收入900万元以上,图书收入1200万元以上,版面收入更多)。全省各城市报纸刊登或报道的广告收入数字均为毛收入或图书收入。我坚持不试图让自己出名。 2001年至2003年,它们是按净收入的80%左右,即400万元和420万元计算的。元、500万元,上报市有关部门和省报协。按照其他报纸的统计标准,得增长2倍以上。当时报社的主要领导都同意并支持我的做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报纸每版只有四版。市委要求,每年广告版面平均每天不得超过1页,有重大活动时,每天不得超过1.5页。我和广告人员精心策划,充分利用了眉、底、缝、贴花,利用一切机会,将版面开发利用得淋漓尽致。布局如此紧凑,各广告部门争夺空间和时间在所难免,很难用法规来限制。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布局,解决纠纷,努力保持各部门和客户的利益平衡。当时从事广告业务的只有9人(其中司机1人)。徐勇、金立泉、彭波、南方、张守田、戴方礼等同志先后担任各部门主任。他们踏遍千山万水拜访客户,千方百计承包广告业务,加班加点策划版面并及时在报纸上刊登,使广告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当时,全省报业创造了三个最好:按年度计算,人均广告收入最高、平均单版收入最高、报纸广告收入占全市年度经济总量的比例是最高的。从来没有人能与之匹敌。它是广告人呕心沥血、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为这个特别有战斗力的广告团队感到骄傲。当时该机构的主要领导看到广告业务发展得很好,就找我商量成立一家广告公司的事宜,并提出让我兼任总经理。我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但我认为管理和经营必须分开。在我任职期间,始终坚持行政管理严格、业务宏观指导、审查严控,积极履行好各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三方利益关系,及时协调广告部门与编辑、行政、财务、监察等部门的关系。他们从不参与具体行动。他们多次邀请我,没有参与接待广告客户。送餐食和请柬,派亲朋好友到俱乐部张贴广告。严格按照规定缴纳费用,不做特殊安排。如果我兼任总经理,既管理又经营,可能在个人经济利益和使用公车方面对我来说比较方便,但管理、监督、协调的职能必然会被削弱。非广告人员会认为我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能处理三方的利益。这方面很难抽离,在我负责的时候也不合适。社会主要领导都尊重我的意见。有人说我傻,我却一笑置之,因为我崇尚的是堂堂正正,默默奉献而不出名,把自己的钱财财物都当作身外之物,堂堂正正,一身正气。 ,并且直立。
与时俱进,专注印刷服务,两厂两体系促发展
位于日照路120号的报纸印刷厂原是市属集体工厂财务开票员岗位职责,面临亏损、破产。报社先将其承包,后转让给下属公司。该报党委委员兼任厂长。凭借良好的管理和平稳的过渡,该公司很快扭亏为盈。为了利润。印刷厂正规化后,党委成员不再担任厂长。新厂长工作一段时间后,反思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公司与工厂之间货物、发票往来,独立核算困难;公司介入员工调配,难以独立管理等。我认为这是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太适合印刷厂的实际情况。我建议党委终止这些做法,让印刷厂真正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对报社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理顺公司与工厂的关系,调动起印刷厂的积极性。工厂生产经营热情高涨,连年保持盈利稳定增长的势头。报社决定东迁后,印刷厂员工对他们能随迁的期望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激光照排、报纸印刷车间只有少数员工可以随行。我完全同意社会主要领导提出的老工厂改造脱钩、确保东迁顺利推进的意见。老厂改制为股份制印刷公司,行政上由报社管理。无法东迁的员工多次上访,要求调往新工厂。作为负责人,一批又一批的上访员工来到我的办公室甚至我家。他们吵闹、哭泣、闹事。我很有耐心,很有耐心。鹤峰小宇说明了情况,并极力劝说。最终,上访风波逐渐平息,报社得以顺利东迁。在理顺关系、报纸东迁的过程中,印刷厂厂长马德源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稳定人心,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帮助报纸顺利东迁。 。
报社东迁,新建印刷厂,我也担任筹备组组长。那时,没有人员,没有设备,一切从头开始。我向党委建议任命魏光同志为厂长兼筹备组副组长,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东迁先遣队。他们首先会列一份设备采购清单,然后出去考察设备的性能和实际运行情况。我和魏光同志先后到《北京人民印刷设备制造厂》、《海军报》、《廊坊日报》、《济南工人报》以及省内莱芜、泰安、潍坊等地报纸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和魏光同志一致认为,通用设备以国产为主,主要设备回转机应从进口设备采购。选定的模式,符合原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印刷厂原厂长辛本初同志的指示。党委推荐的意见完全一致。我和魏光同志与卖家经过反复艰苦的谈判,将价格降到了全国同型号最低价。同时,我也拒绝了卖家和其他报纸惯常的购买前出国考察、购买后三人出国培训的邀请。 ,为报纸节省了很多钱。设备到达后,魏光主任和安装人员奋力拼搏,夜以继日地精心安装。首次试运行、试印成功,成为全省报业印刷装机的奇迹,为报纸顺利东移、按时出好彩报纸奠定了基础。根据。
印刷中心配备齐全的设备和人员后,我和伟光着手建设整个部门,设立独立的车间,制定规章制度,保证新工厂的有序发展。经过我的建议和党委的决定,印刷中心定位为报社直属中层单位,财务直接管理,独立运作,单独核算。印刷中心只有出纳员和簿记员,出纳员和会计隶属于报社财务部。建立独立账户,独立核算,保证资金统一管理和正常流动,防止渗漏。印刷中心主任(厂长)魏光同志勤奋敬业,专业技术精湛,善于管理调度,以身作则。他常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印刷质量不断提高,利润逐年增加。由于配置了全新的报纸出版配套设备,所有新设备都是完全根据当时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配置的。各种设备独特性能配置合理,优势凸显。报纸由黑白改为彩色,印刷能力由12000张/小时提高。印刷能力提高到3万张/小时,报纸印刷质量每年都被省报协评为优秀奖。排名始终位居全省前六名,为多次争创全省报纸优秀提供了保障。我和厂长魏光合作多年,观点一致,合作愉快。我们鼓励的是低调、诚实;我们追求的是犁海不留痕迹,风平浪静,一半鱼在水下。
做好社会事务和群团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生活条件是社会事务工作的重要方面。东迁前,公司与工厂共同经营员工食堂,提供公交车接送孩子去托儿所和学校,重建二期宿舍楼,做好办公室、宿舍的卫生、绿化、保安工作并及时对房屋及各类设施进行维护保养。进行维修保养,解除员工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办好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纪委副书记袁兆平、工会副主席孙芳林两位老同志工作认真负责,服务热情。在房屋的维护、水、电、暖、气方面,自己能做的就永远不会叫别人。经常手上沾满泥浆、衣服上有锈迹的外地人,忙碌在抢修第一线,保证了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也节省了很多钱。
在我负责社会事务和群团工作的十几年里,该报涉足了文化宣传、法制教育、军拥家属、青年妇女儿童工作、工会工作等方面。 、计划生育、保密教育、国防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单位建设等。 、庭院绿化、乡村包装点等,报社被市级以上政府和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30余次,使报社在各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各行各业。报社里出现的疑难杂症,大部分都是党委交给我的。比如考勤考核、违规违纪行为查处、住房分配、夫妻争吵、婚姻纠纷、同事矛盾激化等,我始终坚持原则,尊重事实,保护同志。我用亲情,巧妙结合大小道理,把握分寸,苦口婆心地劝告、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对于一些年轻而充满活力并对冲动犯罪的同志来说,我认为的第一件事是,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不能以任何方式受到影响。我总是最小化他们的知识范围,并严格保护其隐私以避免不利影响。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同志继续成熟,健康成长,成为意识形态和专业工作的骨干,许多同志都担任了领导职务。我很高兴看到他们采访他们,尽管有风和雨水,燃烧了午夜的石油,写论文,为聚会大声疾呼,倡导人民,并肩负新闻工作的骨干。我的最初意图已经实现,辛勤工作得到了回报。这也反映了我的工作中的一种合规性。我是无形的和沉默的,愿意作为梯子来帮助他人崛起,愿意嫁给他人,并对名望和财富无动于衷。
在过去的十年中,里佐报纸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前一个党委员会主要领导人的勇气,团队成员的全力支持以及所有员工的辛勤工作的结果。作为团队的代表,我只是挥舞着旗帜,努力欢呼。我做了一些琐碎的事情。我想做得很好,但不能做得很好。追求完美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尽力而为,没有后悔,并且有明确的良心。自从工作后,我每天早上都阅读,每天的报纸和早晨杂志上都有图片和文字,闻到了熟悉的墨水,阅读杰作的淡淡香气,并喜欢朗诵诗歌和歌曲,就好像当我陶醉时一样喝高酒,我的想法经常分散在远处...哦,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可爱的同事,我也深深地爱上了我曾经服务的报纸!最后,让我,一个不了解诗歌的老人,添加一个小段落来祝贺“里佐每日”( Daily)成立60周年。
六十岁生日只是一个快点,我正忙于在星空和月亮下编辑和编辑。
该党的成立是为了向公众表达人民的声音,纠正和消除邪恶的原则是主要主题。
热爱工作,努力工作和努力学习,图纸和印刷品会显示出新的面孔。
一支精美的笔创建了一个美丽的章节,而无框的国王努力成为第一章。
(作者曾经是党委员会副秘书兼 Daily的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