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陷阱揭秘:张先生如何在北京装修婚房时遭遇辅料陷阱并维权
作者:admin | 分类:装修建材 | 浏览:32 | 时间:2024-12-26 13:11:21家居装修本应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但其中却存在着如此多的陷阱,让人头疼不已。比如合同有猫腻、材料“不合格”、装修公司拿了钱人却跑了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套路。家住北京的张先生在装修家里时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没想到自己这么小心,最后却在不起眼的饰品上落入了商家的陷阱。
被众多家居装修套路“套牢”后,消费者如何维权?
张先生帮儿子装修婚房。为了兼顾美观和安全,他经过多方考虑,选择了装修公司的墙布。双方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张先生先后支付了墙布费、安装费等17000余元。
张先生对自己喜欢的款式非常满意,而且配件使用的粘合剂安全环保。然而,当墙布铺好后,他在工地上发现了一些让他再次释然的事情。
张先生委托诉讼律师周静:现场发现安装工人使用的空胶瓶上的日期已过期,因此张先生保留了相关证据。
从当事人张先生保留的证据中可以看出,胶水瓶盖上显示的生产日期为2018年9月20日,保质期为12个月。当装修公司给张先生贴墙布时,胶水已经过期。 。看到商家承诺的“环保辅材”竟然是“过期胶水”,张先生越发愤怒,将装修公司告上法庭。
该案已经历一审、二审。对于装修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如果构成,装修公司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张先生和装修公司各有各的看法。
装修公司认为,墙布检验报告和所用胶水的检测报告可以证明其提供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虽然使用了过期胶水,但属于无心失误,并未给张先生造成任何实际损失。对此,张先生并不认同。他感觉家里的墙布上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这是由于胶水过期,难以涂抹均匀造成的。
双方最大的争议是张先生要求“赔偿全款三倍”。
装修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我们认为本案发生了两笔费用。第一项费用是购买墙布产品的费用15340元,另一项费用是接受施工服务的费用2000元。即使对我们公司处以三重处罚,也仅在施工服务费和施工服务范围内承担此责任。
二审法院认为,首先,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相关证据,可以证明装修公司在安装过程中使用了过期胶水。装修公司作为专门从事墙布贸易和安装的经营者,其经营活动理应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高度的注意义务。
法院认为,商家行为影响消费者主观判断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郑继哲:应该说,胶水的生产日期是很清楚的,就在瓶口上。如果你稍加注意,你可以注意到生产日期。根据本案的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装修材料知识,装修公司在使用胶水时实际上是充分意识到胶水已过期的事实的。
法院二审认为,虽然胶水是装饰中使用的辅助材料,但只有与主材料混合后才能显示出装饰效果。装修公司的行为足以影响消费者对消费选择的主观判断。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装饰公司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而且墙布所用的胶水对墙布的使用寿命和美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胶水的环保和安全还关系到居民的健康,装修后装修胶水和墙布本身密不可分。因此,装修公司应按收到的全部经营资金承担三倍的赔偿责任。
2023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装修公司赔偿张先生52000余元,是总金额的3倍。本案中,涉案墙布仍在使用中,不符合退货条件。因此,二审法院对张先生要求装修公司返还墙布材料及安装费17000余元的请求不予支持。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郑吉哲法官:我提醒各位经营者,第一,一定要如实描述消费者的情况。其次,无论是主材还是辅材的选用,全过程都要保质保量提供优质服务,履行我们的义务。
定制家具有问题
“装修坑坑洼洼,坑坑洼洼”,货品不对是家装纠纷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以定制家具为例。消费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等待的成品并不令人惊讶,但可能会“令人震惊”。北京的王先生就有这样的经历。定制家具所用的材料与商家最初承诺的相差甚远。和商人争论还是没有道理的。没想到,商家以合同中没有注明为由,拒绝赔偿。
王先生家人提到的不稳定的玻璃片、变形的柜门,都是他耗资20万多元定制的一套家具的一部分。他表示,这些家具的安装工艺较差,难以正常使用。最让他生气的是,这些木板的材质与商家当初承诺的完全不符。这是怎么发生的?
起初,王先生需要为自己的家居装修定制包括衣柜、橱柜等在内的各种家具,于是他找到了一家家具公司。经过多次设计,王先生和家人选择使用某品牌的板材来制作这套家具。当时,家具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列出了报价,并表示原价23.5万元左右可以优惠至20万元。王先生当即与家具公司签订了家具销售合同,并欣然支付了全部20万元。
然而,王先生家的装修进度却很缓慢。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需要再订购几件家具,于是他与家具公司签订了第二份《家具销售合同》。王先生支付了2万多元后,家具公司开始了安装工作。本以为一切都很顺利,没想到家具交付后,王先生一家的麻烦就开始了。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淼:王先生发现安装的木质家具存在门关不上、裂缝、缝隙等质量问题,于是找家具专业人士帮他鉴定。经过鉴定装修材料知识,王先生发现柜子的材质与他们当时约定的不一样。
王先生的家人非常愤怒。商定好的材料怎么能随时改变呢?于是,王先生将家具公司诉至法院,称对方构成诈骗,要求其退还22万余元家具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并承担恢复原状的费用等实际损失。房屋恢复原状的费用、艺术涂料的费用、基层处理的费用。
王先生认为,双方约定的板材是某品牌的产品,家具公司发来的聊天内容和报价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但家具实际交付时,家具企业擅自改变材质,构成欺诈。对此,家具公司辩称,报价和交易时的沟通不能作为约定板材标准的依据,而应以双方签订的家具销售合同为准。第二份合同中明确写着“配置与图纸相同”,但图纸上并没有具体说明板材的品牌。
签名图纸模糊,品牌定制家具有误。
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淼:家具公司认为,王先生签名的图纸上没有明确表明是某品牌板材。王先生签字后应该就知道了。王先生认为,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自己不够专业,无法特别仔细地看图纸。
定制家具最终“错货”。董事会材料已明确商定,但在合同中并未明确体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家具企业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案件一、二审后,法院认为,虽然双方签订的销售合同和图纸中均未载明该板的具体品牌信息,但根据双方微信沟通过程以及发送的报价单经家具公司判断,双方确认的材质主要为某品牌板材。
法官解释称,涉案家具公司作为专业家具定制企业,在主要材料发生重大变化时并未明确告知王先生,也没有通过相应的价格调整来体现。涉案家具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举动,足以让王先生陷入误会,并表达了购买家具的意向。这不符合王先生的真实意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符合欺诈要件。 2024年1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家具公司构成诈骗,须退还王先生22万余元的家具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王先生的其他诉讼请求被驳回。
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淼:消费者和企业获得的有关产品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是完全不平等的。希望商家就其所销售的产品向消费者提供明确的说明。在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也保护了双方的权利,限制了各自义务的履行。
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口头承诺很好,但最终商家不肯接受,约定的材料被“更换”。这样的家居装修纠纷确实并不少见。那么,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我们来听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的建议。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装修涉及方方面面,如墙面、地板、家具等,制作时双方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一项协议。这就引发了很多装修方面的消费纠纷。 。
专家解释,由于消费者对装修的了解远不如经营者,因此也很难在合同中明确执行装修过程中涉及的每项服务的具体标准,这很容易引发侵权纠纷,甚至一些商家会钻空子。信息差距,以利用漏洞。例如合同观念改变、装修材料劣质、收费不合理、工期延误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装修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明显不对称。消费者可能确实不太了解装修常识和相关知识。不过,装修公司非常专业,知识渊博。如果设置了一些消费陷阱,消费者就很难绕过去。
专家提醒,一旦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维权: 1、与经营者协商; 2.向消费者协会或者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3、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4、将投诉提交仲裁机构仲裁;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认为,除了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外,还需要监管部门等各方共同参与,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只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人们安心生活、安心生活。
(央视记者张利斌、曾晓蕾、金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