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如何解决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问题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65 | 时间:2024-12-27 22:05:14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公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培育壮大家政服务业,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行业提质扩能面临哪些障碍和问题?如何解决招人难、管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家政服务机构进行调查。
家政服务业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专业人员进入家庭成员住所,为孕妇、婴儿、老人、病人、残疾人等提供或集中护理以及定点清洁、做饭等有偿服务。家庭生活护理需求的服务业。家政服务连接着城市千家万户,带动了万千劳动者就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三胎政策实施,保姆、保姆、养老员成为不少城市家庭的迫切需求,对高品质家政的需求服务业激增。但目前家政行业服务缺口巨大,供需不匹配,亟待提升质量、扩大产能。
门槛低、服务要求高
对于家政服务从业者来说,虽然这些年家政服务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专业技能的需求相对较少。记者调查发现,用工门槛低仍是该行业吸引劳动力的优势。
不少家政工谈到从事家政服务的理由都是一样的:来到城市谋生,家政服务门槛低,收入比农村高。
经过几年的坚持,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农村老家买了房子,送孩子上大学,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从受访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获得感。
王春平,51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母婴护士。月嫂是她这个职业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在进入家政行业之前,王春平在家乡山西临汾一家纺织厂当编织工。工厂下岗后,她打零工、做小本生意,但收入并不理想。
“当时,有一些老乡来北京做管家,听说可以赚很多钱,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只身来到了北京。”王春平说,她高中毕业,学历和年龄在就业市场上是查不到的。优点,但家政服务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给了她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春平成为了一名月嫂。没想到,她一待就是10年。
“我现在每个月收入一万多元,家里供养两个大学生,女儿现在是高中老师,儿子去年毕业。我们在老家买了一套楼,还在老家买了一套老房子。”村子变成了两层楼。”说话间,王春平难掩喜悦之情。起早贪黑,十年辛苦,她用双手创造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家政行业虽然就业门槛较低,但服务要求并不低,需要从业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
月嫂赵蓉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当天的工作情况。新的一天从整理婴儿用品开始。白天的工作包括给妈妈做月子餐、喂奶、护理、互动、洗澡等;晚上,向孩子的父母报告宝宝一整天的进展,晚上给宝宝喂两次奶。 “我每天可以睡五六个小时,我必须一直专注于宝宝,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赵荣说道。
照顾老人也不容易。 53岁的赵继乃从事管家工作7年多,照顾过不少残疾、痴呆老人。 “照顾能自理的老人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给他们做饭、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比较困难的是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洗手、洗脸、擦拭身体、翻身、人工排便、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制作流食或喂营养液。”赵继耐已经很熟悉这个流程了。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不少家政服务员提到了工作中的“孤独感”。许多家庭佣工需要住家服务,在服务期间很少有自己的时间。赵吉乃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最长的一次是她要一路照顾一位老人,两年没有回家。
王春平目前每年接到约8个客户订单,每个订单的服务周期从20多天到70多天不等。服务周期内,她几乎不出门,只能出去陪宝宝打疫苗。一个服务周期结束后,王春平会休息一周左右,等待公司派单。在此期间,她通常在公司提供的宿舍休息,或者和朋友一起逛街打发时间。 “我会利用休息时间补觉,和家人视频聊天,但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家人几次。”王春平说。
目前,家政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普遍学历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肩负起家庭的责任,通过努力工作赚取收入,一点一滴实现自己的愿望。
具有比较优势的收入是对家政行业从业人员最好的回报。北京阿姨科技信息公司根据3.7万多名家政服务员信息画像编制的《2023年阿姨年鉴》显示北京市朝阳区家政公司,2023年,平台上27.9%的阿姨月薪在8000元以上,去年同期为15.8%。 2020年%增幅明显。 2023年,在职阿姨最高工资将高达3.5万元,平均工资为7964.8元,比2020年平均工资增长38.5%。
行业拓展空间巨大
“目前国内行业劳动力缺口近2000万。”北京阿姨科技信息公司董事长周远红测算:全国约有4000万残疾、痴呆老人,每年约有1000万新生儿,以及3岁半以下的婴幼儿需要照顾。测算,一老一童服务需求约5500万,目前全国家居行业从业人员约3800万人。
国内行业的人员缺口还体现在国内企业的日常运营中。 “公司现在每个月都会收到近千个订单询问,但最终成交的订单只有200到300个。很多订单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阿姨而流失。”北京相悦亲贝家政服务公司创始人贾猛表示,如果人员储备充足,每月交易量应该能达到500单左右。
主要提供孕产妇产后护理服务的北京京丽集团创始人戴涵也有同样的经历,“我们公司每年的交易量在5000单左右,其中1000单左右的订单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月度销售,如果算上由于缺乏合适人选而损失的订单,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一倍。”
家政行业为何存在巨大缺口?
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动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从农村出去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大多是年轻女性。现在大部分都是已婚的女性。大部分家政服务人员年龄在35岁至55岁之间。随着独生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家政服务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愿意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数量远少于上一代。
另外,家政服务业流动性强,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不少企业的用工状况显示,家政服务员的服务周期大多为1至3年。贾猛说:“我们公司每年的月嫂轮换率在50%左右,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家政行业仍然存在一些偏见。北京朝阳社区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勇说:“很多人的印象是家政工作很辛苦,需要纪律,所以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职业偏见会让人们做好从事这个行业的准备。这份工作会让那些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会对那些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家政服务员造成不稳定。
家政企业一直在通过各种措施努力留住家政工、招聘新员工。除了常用的网上招聘、推荐家政服务员的方式外,周远红介绍,她的公司还在社区开设门店,不仅可以从社区居民那里寻找客户,还可以招募工人;通过当地妇联、就业局输送人员;农民工聚集的医院、公园门口都在招人。 “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员工人数逐年增加。”
稳就业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一些农村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地区将家政服务业作为劳务输出的方向。一些地方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组织国内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近年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政服务业用工问题。 《2023年阿姨年鉴》显示,2023年新增阿姨中,来自山西、河北的阿姨各占9%。这与近年来两省的劳务输出政策有直接关系,“吕梁护工”和“河北扶嫂”已成为北方知名的劳务品牌。
渐进式改进是关键
“当前,家政工就业存在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其中质的问题更为突出。”中国高级教授协会家政与家政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宪民表示,总体来看,家政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成熟家政工人供给紧张、家政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突出。
有服务需求的雇主更直接地感受到家政服务质量的不足。 “我儿子3岁之前,我一共用了10个保姆,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继续下去,服务期限最短的也只有1个月。”家住北京的于女士告诉记者,保姆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看上去明显缺乏护理经验。
这种遭遇并非孤例。不少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家政人员服务周期不稳定、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他们只能碰碰运气,找到一个满意的。
职业培训不足是影响家政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事家政管理人员培训的北京家富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德龙表示,目前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量比较少,能够提供专业培训的企业并不多。许多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家政服务供不应求,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很容易找到客户。此外,家政服务行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突出,因此一些小企业负责人而工人组织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意识还不够。”佩德隆说。
“通过有偿培训不仅招人难,即使是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一些家政服务员也不愿意参加。有些人认为不参加培训也能工作,但参加培训会夺走他们可以从工作中赚到的钱。”张勇说道。
就业门槛低,降低了从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如果不参加培训,技能提高缓慢,从而影响家政服务质量。家政服务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似乎陷入了“死结”。
然而,越来越多的家政服务企业意识到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开展业务培训,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周远宏于2015年创办家乐惠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家政服务员提供技能培训。学校开发了母婴护士、保姆、家庭营养配餐师、仓储师等课程90余门,迄今已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次。
2023年,精力集团将推出培训业务,既满足公司发展需求,又为行业提供专业技能型人才。戴寒说:“公司成立三年多了,我们深感劳动力供应紧张已经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如果不开展家政服务培训业务,就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客户群。”
家政服务中的纠纷处理是影响服务质量和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家政工人和消费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冲突在所难免。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纠纷解决是令一些消费者头疼的问题。为了避免雇佣纠纷、保证服务质量,一些家政公司不断尝试管理机制。
贾猛介绍,香悦亲北家政服务公司拥有三支专业管理团队。招聘团队负责家政工的招聘工作;招聘完成后,审核组将对家政工的资质进行审核,包括个人信息的真实性、专业技能水平等,从源头上确保从业人员素质符合标准;审核完成后,销售团队将根据消费者需求向客房服务人员派发订单。若后续出现任何纠纷,销售团队将负责调解处理。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标准化发展
深入剖析“找不到、找不到、留不住”家政工等问题就会发现,行业标准制定因标准缺位、培训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受到阻碍。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家政服务业提质扩能潜力,出台了多项意见和措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就提高家政人员素质、发展员工为本的家政企业、增加家政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36条意见。国内服务有效供给。 2023年,商务部等部门印发《2023年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作要点》,落实6个方面25项具体措施,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这些政策文件为行业标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很多文件都提到要大力发展员工型内资企业。雇员型家政服务企业直接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依法与家政服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统一安排服务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直接支付或发放劳动报酬对服务人员进行持续培训和管理。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员工型家政企业是政府推动家政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大部分家政服务企业都是中介体系。推动其向员工制转变,可以有效保障员工权益,缓解员工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但从目前家政服务人员构成、行业盈利模式等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实施员工本位制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分步开展工作。
对于推动家政行业质量提升,多位业内人士提到,应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裴德龙表示,家政行业准入标准的缺失,导致经营主体出现“小、散、乱”的局面。许多技能不足的从业者涌入市场,造成行业混乱。建立准入标准,有利于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质、规范业务操作。
张献民认为,目前,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时北京市朝阳区家政公司,往往由家政公司进行调解,但家政公司处于利益中间,往往难以公平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管理办法,明确家政从业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的权利和责任,加强对各主体行为的约束,建立专门的投诉处理和纠纷调解机制。机构全面保护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不断优化,劳动环境不断优化,增强行业吸引力。
对于推动家政行业规模扩大,张献民认为,目前家政行业从业者老龄化,行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建议鼓励家政服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通过产教融合培养行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一些劳动力输出省份进一步加大组织动员力度,为失业群体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产业扩张,增加群众收入。
外界对家政工作的偏见也会限制该行业的扩张。对此,一些企业负责人建议,继续加强宣传引导,消除职业歧视。为家政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提供荣誉表彰,以增加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对家政行业的认可,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进入家政行业。行业。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王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