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橘分享英国利兹大学文化创意与创业专业留学经历及疫情影响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45 | 时间:2025-01-04 13:05:16陈菊
英国利兹大学,文化创意创业专业
我是一名艺术考生。我本科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然而这个专业要求我熬夜做项目。太累了,而且我对此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在选择硕士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理论和产业研究。
我在2019年拿到了英国名牌大学利兹大学的offer,原本计划2020年秋季入学,没想到遇到了COVID-19疫情。国内疫情平息后,欧洲疫情又严重了,所以推迟到2021年,我就没有去英国。最后我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只好在家里上网课,在云端留学一年。
当我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打算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因为英国的戏剧产业非常成熟,市场需求巨大。然而,整个计划被打乱后,我只能在中国找工作,情况就变得特别尴尬。
招聘会人头攒动
首先是学校问题。当我找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硕士学校和我所学的专业在HR眼中都不如我的本科学校。当人们看待文化理论研究时,他们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我的学校也是QS排名前100的学校,但是HR对此也不太了解。
另一件事是实习。进入大学后,我才知道学历在贬值,就业竞争在加剧。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不让简历显得空洞研究生求职简历模板,我从大四开始就开始实习。研究期间,我又做了3次实习,主要是编辑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
但当真正开始找工作时,我发现自己受到了过去实习经历的限制。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互联网大公司旗下的文化公司的运营岗位,但是HR觉得我的实习经历大部分都是在编辑岗位。需求不匹配,我想我做过什么样的实习,以后也只会往这方面发展。
现在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其实从去年秋招开始,我就一直感觉就业形势不太好。当时和我实习的同一个房间的男生正在网易做暑期实习。平时暑期实习就有机会成为正式员工,但他们组里有十几个人。没有人可以留下来。
很有趣。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副研究生的架子。我觉得自己毕竟是名校毕业的,所以就去大公司应聘了。我还特别关注职位描述并查看每个人对公司的评价。结果,大部分简历都落入了尘埃,即使进入了面试阶段,也全部被刷掉了。
后来我找工作的行业越来越广,我就不再选职位了。我以前很看不起那些初创公司,觉得他们很不靠谱。但现在我也投资他们,没想到也被坚决拒绝了。有一种互相看不起的感觉,很好笑。
现在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投简历和做笔试。一开始我还在想,做这些实战题有什么意义,和工作内容有什么关系吗?这与该职位所需的技能有关系吗?然后我就变得有点麻木了。
毕业后,我的焦虑感急剧上升。现在已经是春招了,剩下的职位不多了。我在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平台投递的简历很少被HR审核。之前虽然也着急,但是想到大家的生活都被打乱了,所以就觉得没什么了。但毕业后,我发现大家的生活已经逐渐恢复正常,而我还处于悬浮状态。到目前为止,我投了快300了,投了简历,还没有拿到offer。
一开始被拒绝的时候我还在想,是这个职位不适合我,还是这个公司不适合我。我一直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外部因素。但在投了几百份简历之后,我越来越确信了。自我怀疑,我真的有什么问题吗?我是那个做不到的人吗?而且我经常能通过笔试,但面试却失败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开始玩游戏,比如文明6、饥荒、王者荣耀等等,持续了一整天。我可以从早上 9 点玩到凌晨 2 点。然而,玩游戏的缓解作用非常有限。例如,王者荣耀一局游戏时长为20分钟。一旦比赛结束回到游戏主界面,我的脑海里就会立刻闪现出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现实,我就会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状态切换得很快,我一下子从游戏的快感回到了冰冷的现实。这个差距让我很难接受。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多投简历,每天三十份或四十份,但这只会导致更多的拒绝信,然后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这是一个完全无限的循环。
对于找不到工作这件事,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生错了时候。我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我知道我有资格胜任很多工作,但我就是拿不到offer,生活也无法前进。如果我早两年毕业或者不读这个硕士,我肯定能拿到大公司的offer。即使我晚两年毕业,情况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但我无能为力。我无法假设。光是想想就让我感觉自己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
在墙上寻找方向
王宇
江苏省双一流大学,社会学专业
我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都是在同一所学校获得的,专业是社会学。当我读研究生二年级时,我逐渐产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因为我的家庭背景一般,所以我主要考虑的是读博士。在中国。我从去年四月、五月开始做相关申请。
我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学到的技能之一就是竞争。而因为我对结果的苛求,引发了我的叛逆。
正因为如此,我在大学生涯中几乎一直都是独立的,用自己的日常实践去支撑一些“无用”的事情。这种坚持来自于我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的厌恶:长期以来,我感觉大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都是为了简历而不是真诚。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能闲着,要做点事”。保持忙碌有什么错”——毕竟,我们是久经沙场的竞争动物。
我在各种比赛、活动和实习中经历了极大的自我损耗。大学里提倡的许多精神追求最终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那么深刻的青春,却总是在追赶,生怕落后。当个人奋斗背后没有继承更大的社会道德责任时,一切都只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思考如何在社会上占据有利的地位,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在这场较量中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
这种被动抵制对大学生简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我决定不读博士时。由于一些原因,我不得不赶在11月参加秋征军。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收到了自己想要的offer。本来可以继续准备公务员考试,但空白又“乏味”的简历却动不动就碰壁,几乎从一开始就错过了各种优质招聘。
招聘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投递简历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即使是在大学,也没有太多试错的空间,我的求职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如此。你需要提前联系你的导师,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将你的研究计划完善到极致,凡事都领先别人一步。另外,看到中国“本土博士”普遍失业的实际情况后,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和简历要求的内卷化。当同学们忙着准备公考或者紧张实习的时候,我却每天都在疯狂读书,读着与实用、专业无关的书籍,尽力反抗这种压力。然而,这种反抗的生活就像一场梦。当选拔的日子临近时,我遇到了家庭的变化和经济的负担。所有关于申请博士学位的担忧突然变得无关紧要。我像一个两面人一样快速切换频道,不再思考任何事情。关于选择的意义,开始找工作。
很多大公司都声称自己很人性化,有很多员工福利,但我觉得人性并不是体现在下午茶、早晚班车等事情上,而首先体现在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人。当一家公司招聘要求应聘者以有较长的实习经验为前提,然后经过五六轮筛选,让大家疲惫不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合规性测试时,我不想我会认为这是一家人性化的公司。
日剧《我,准时下班》剧照
后来我去了一家咨询公司。去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它提供了对招聘更加人性化的理解。招聘流程比较简单,注重应聘者的底层逻辑和素质,通过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中人性的力量。
但我也看到了这家公司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家庭和论文的原因,我拒绝了公司“照常上班,抽时间写论文”的建议。因为我非常重视我的毕业论文,所以我请了两个月的假来完成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仪式。本来,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认为签订三方合同,毕业后正式加入公司是合法的。然而,公司显然不这么认为。反而感受到了不听话的危险,终于找到了一个有些离谱的立场。在我毕业之前把我开除的原因。
我也有机会尝试回到这家公司工作,但经历了这件事后,我意识到招聘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信任和归属感,我就不会长期对我的工作负责。带着这样的认识,我放弃了这家在我工作选择上至少是一个“保障”的公司。
已经是六月底了,秋招、春招等求职黄金时段早已过去。我成了班里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在很多人看来,我找工作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
后来,一位熟悉我的老师推荐我到东莞的一家制造公司工作,负责他们的公益活动。事实上,从社会上定期求职招聘的供需匹配来看,我和这家公司接触的可能性不大。另一家公司是制造工厂,规模不大,而我是社会科学双一流硕士。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聘用过这种级别的员工,我的父母觉得这不利于我以后的发展研究生求职简历模板,所以他们有很多怀疑和犹豫。
但最终促使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是我的老师和我现在的老板的话。老师肯定了这位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后者对我说:“找工作比事业更重要。”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榜样的力量现在可能极其重要。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视觉中国,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 |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