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方大雪后平江县苗木基地的扶贫成效与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分析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0 | 时间:2025-01-05 13:11:552018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中国南方。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区,山峦起伏,披上淡淡的银色,呈现出与北方冬季不同的景象。
30岁的李龙走在田埂上,检查着面前的秧苗。现在还不是农耕的季节,但一场大雪过后,这个苗木基地的生长和收获都变得乐观起来。
李龙是碧桂园平江县扶贫工作组成员。他和另外三名同事驻扎在平江县嘉义镇泊头村。该苗木基地位于泊头村,占地106亩。这也是碧桂园平江产业扶贫的重大项目。
平江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由于地处偏远,该县仍存在不少贫困人口。 2017年,平江县有贫困村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1482户,贫困人口100人。
2018年5月,碧桂园在全国9省14县启动对口帮扶工作,平江就是其中之一。碧桂园在多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在平江推出了以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为重点的扶贫方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以往的“大水漫灌”不同,这些尝试是碧桂园多年实践探索的成果,旨在打造造血性、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古人云:“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碧桂园的扶贫探索对于企业扶贫具有重要的试点意义。
一个项目,三重助力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与平江县签署对接帮扶协议。仅仅一个月后,平江苗圃基地正式签约并落户嘉邑镇泊头村。
一期苗木基地占地106亩。育苗以植树板、植树袋、育苗杯、育苗盘等形式;采用堆肥后的发酵土和发酵肥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黄泥,改良种植土壤;采用科学喷灌,覆盖整个场地,形成自动化喷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形成上部乔木、中部灌木、下部地被的套种方式,实现立体种植。
苗木基地采取创业方式。碧桂园成立湖南碧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帮助泊头村成立凤栖林苗木专业合作社。
具体来说,碧桂园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碧桂园提供资金、技术、苗木,并负责苗木销售。村合作社提供土地,优先雇用贫困户种植。按照这个模式,农民可以获得三部分收入: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和固定分红。
同时,根据部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苗木基地推出了“入户分配生产”模式。无法到基地种苗的贫困户,只需少量资金湖南省平江县家政公司,即可在家门口种苗。碧桂园还提供苗木并上门指导。和收购。
泊头村村民刘兴苗原本随丈夫在广东打工。因为需要照顾生病的老人,他们一起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刘兴淼全职照顾老人和孩子。虽然丈夫在村里找到了工作,但家庭收入却比以前低了很多。再加上家里人陆续生病,很快就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2018年8月,刘兴淼被列为帮扶对象。最初,她和很多农民一样,在泊头村的苗木基地工作。后来,刘兴淼分包了一批树苗,周末把它们种在家里,这样他就可以更方便地照顾家人。一周里,他主要在苗木基地工作。
据介绍,刘兴淼在苗木基地打工的收入为每天100元。除去因照顾老人而缺勤的因素,他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再加上当地政府和碧桂园支持的其他项目,她的收入稳步增长。
李龙向笔者介绍,泊头村类似因因致贫的案例还有很多。碧桂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对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他说,由于对种植经济作物不熟悉,苗木基地刚开业时农民积极性不高。但现在,苗木基地已经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农忙时节,就会出现几十人齐心协力劳作的“壮观”景象。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泊头村苗木基地已完成种植面积53.5亩,种植苗木约17万株。劳动力工资25万多元,租赁村里机器设备费用约22万元,村里购买物资约3万元。苗木基地共带动周边4个村(社区)120人外出务工,工资收入一般在1500-2500元。其中,登记户30户(24户),共分配登记户收入68362.25元。
支持产业,也支持人民
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被认为是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产业扶贫的路径有很多。与苗木基地不同,碧桂园还结合平江实际情况,为缺乏渠道的特色产业提供帮扶。
湖南宇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湘北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营红薯、紫薯、野葛、薯晶粉丝、甜酒、腐乳、腊八等。豆类、调味品、辣椒酱等。也是当地的扶贫企业。
宇翔公司收购贫困村贫困户种植的红薯、糯米等农作物,并给予价格补贴,增加农民收入。该公司还转移荒山、水田建立生产基地,种植红薯、水稻等农作物。
宇翔公司法定代表人袁贤斌告诉记者,该公司于2018年6月开始与碧桂园合作,具体方式是碧桂园向该公司采购产品,并通过碧桂园的资源和渠道帮助开拓销售。此外,碧桂园在公司产品品质、包装、品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袁贤斌表示,合作以来,碧桂园已向该公司采购了六批次产品,未来公司正准备进一步扩大产能。
除公司外,碧桂园还发现了“白云高山有机茶”、“老树茶油”、“贡椒系列调味品”、“富硒甜酒”、“有机翠冠梨”、“绿”小红薯”等优质产品,并依托集团旗下凤凰精选、碧象公司、集团酒店等渠道,帮助这些优质产品拓展市场。截至2018年底,碧象、凤凰精选共采购扶贫农产品0.54元,间接帮扶贫困户1205户、3808人。
平江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平江县缺乏主导产业,产业就业是短板。碧桂园等企业的参与对当地产业的支持也不容忽视。
分析人士认为,宇翔公司的案例代表了产业扶贫的另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在成功扶持本土企业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致富领军人物。此举对于实现可持续脱贫成果至关重要。
“良田虽有大片,但技能却少之又少。”
在很多地区,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平江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疾病、自然灾害、上学、甚至婚姻攀比等,都可能成为返贫因素,也导致扶贫效果不及预期。为此,除了建立产业支撑外,还需要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即“授人以渔”。
俗话说“宁有良田万顷,不如家无一技之长”。碧桂园湖南大区根据当地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免费培训,并利用集团庞大的产业链优势,对户籍劳动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
陈灿根在平江县一户人家当月子保姆。虽然她做这份工作还不到半年,但收入却比以前多了两三千元。不仅如此,雇主对她很好,“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这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
陈灿根的文化水平不高。他和丈夫长期从事垃圾回收工作,养育了三个孩子。这份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报酬不高,还经常遇到冷嘲热讽。
2018年8月,在村干部的介绍下,陈灿根了解并参加了碧桂园与当地培训机构联合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随后获得了初级证书。不仅培训免费,她还获得了800元的生活补贴。尽管缺乏这方面的经验,陈灿根经公司介绍找到了一份月嫂的工作。
陈灿根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甚至打算在春节期间上班,因为“工资会翻倍”。她于去年12月通过了中级证书,并计划长期继续这项工作。
陈灿根是平江碧桂园就业扶贫计划实现就业的180人之一。在平江,碧桂园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为有劳动力、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提供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学下乡等服务。针对市场需求量大、培训意愿强的专业,如家政(保姆、护士)、电工、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
完成培训后,合格者将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链接下属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截至2018年底,共举办月嫂培训班5期,培训月嫂190人,举办电工、焊工培训班,培训电工88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培训学员278人,其中就业180余人,平均月收入3500-6500元。
可持续“造血”是关键
湖南平江只是碧桂园本轮“九省十四县”扶贫县之一,但这些举措凝聚了公司20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从最早的捐资助学、建设基础设施等扶贫项目,到进村试点,再到大规模进村扶贫,碧桂园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党和政府扶贫攻坚的有益补充”。工作。”在此指导下,本集团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湖南省平江县家政公司,探索可复制的扶贫模式。
碧桂园表示,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只能靠“输血”脱贫,而不能触及贫困的根源,只能治标不治本。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抓“造血”,紧紧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扶意志、扶智力、扶技术、扶财富,激发造血活力,培育和造就一支乡村大军。培养新时代人才,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供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其中,开展“三个3”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个三”,即三个寻访计划(一批回乡扎根创业的领导干部、老村长、深度贫困户),聚焦三类人(村支书、领导干部)回乡扎根创业、农村贤人),实现“三万”目标(帮助一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就业、扶持一万名贫困学生)返乡创业带头人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碧桂园的扶贫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根据规划,公司在平江投资的各产业均具有预期回报周期。
这并不意味着碧桂园将扶贫视为盈利产业,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造血”功能。这也是扶贫工作的健康典范。
此外,碧桂园正在将企业标准化管理引入扶贫工作,打造制度化扶贫工作模式。
比如,用好扶贫“四个数据库”(贫困户动态数据库、产业资源数据库、就业数据库、专家智库),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依据;规范“4+”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现成的解决方案,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伟大事业。
有分析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社会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这也是对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其中,碧桂园科学化、制度化的模式和“授人以鱼”的指导思想,能够实现贫困户、政府、社会、企业的共赢,对企业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