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行业就业形态与权益保障:罗峰专家解析新业态劳动市场挑战与机遇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3 | 时间:2025-01-16 14:04:53就业状况|面临的困难|权益保障
零工经济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罗峰
新业态就业和劳动就业研究领域资深专家
专家简介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络家政、卡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兴就业形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劳动力用工模式。研究内容涵盖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劳动法规适应性、劳动者权益保护、新业态职业发展路径等。
· 举报意见
我国家政产业已达万亿元规模,从业人员超过3800万人家政服务保险,其中约90%是进城务工的女性。普遍来说,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年龄也比较大。与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其他蓝领群体相比,女性家政工受到的社会关注相对较少。调查发现,清洁工的平均收入较低,为3804元。然而,多达70%的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受伤。但家政服务行业的保险覆盖率较低,家政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长远来看,家政工将分批次、分类纳入工伤保障范围,“新型工伤+补充商业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的社保模式不仅将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它具有包容性,并考虑到新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保障家政工合法权益的同时,还通过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三方协作,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和用工风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前言
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无数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在促进就业、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个行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常常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女家政工。他们的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保障缺口,特别是在工伤保险方面,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报告,全球大约有7560万家政工人,其中76.2%(即5770万)是女性。数据显示,全球只有6%的家政工享有综合社会保障,94%的家政工无法获得包括医疗、疾病、失业、养老、工伤等综合保障。中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已达万亿级,从业人员约3800万人,其中93.6%为农民工女性,其中83.0%年龄在41岁以上,60%具有初中文化教育程度或以下。这一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大多数来自农村。这些特点给他们的社会保障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家政工在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和公共身份上。尽管一些雇主能够友善和尊重地对待家政工人,但当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工作时,他们的个人尊严很容易受到损害。此外,家庭佣工的工作性质要求她们进入雇主家中,这种封闭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增加她们遭受虐待的风险。目前,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女性的认可度较低,不少人对其工作仍抱有传统刻板印象,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提高公众意识、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培训来提高家政工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尊严来解决。
女家政工面临社会认可与法律保护的困境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家政服务行业面临公众认可度低、工作尊严脆弱等问题。尽管一些雇主尊重家政工人,但社会普遍对家政服务妇女抱有传统刻板印象,认为她们的工作不值得太多尊重。此外,家政工在雇主家中的封闭工作环境增加了他们遭受性侵犯和性骚扰的风险,反映出他们的劳动权和人权缺乏充分的保护。
虽然《劳动法》规定员工每月至少有四天休息时间,但实际调查显示,大多数家政服务女性并不享有这一权利。当家政工人在雇主家里工作时,他们的自由和外出时间往往受到限制,导致个人时间和休息时间受到限制。根据国务院《职工工作时间条例》,我国现行标准工时制度是职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然而,加班的情况却很常见。即使合同规定了一定的休息时间,家政工也可能因为想与雇主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赚取加班费而选择不休息。
家庭佣工的薪资主要受其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影响,高级管家和具有幼儿教育或老年护理等特定技能的专业人士往往收入更高。服务类型也会影响收入,月嫂、养老等专业服务的费用通常高于一般家政服务。 《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报告》显示,清洁工平均收入较低,为3804元,而大部分家政服务员的工资集中在6000-8000元之间。尽管有愿意加班长达10-12小时来增加收入,但家政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在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往往并不多。此外,不少家政女工感觉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投入不成正比。尤其是老年护理员等专业岗位的市场价值可能被低估,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之一。
家政服务业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是意外伤害风险较高的职业领域。其中,清洁工受伤的概率最高。调查显示,高达70%的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受伤,主要是高处坠落、烧伤、尖锐物体划伤、宠物咬伤等。但由于1944年《劳动法》的颁布,将家政工排除在法律调整范围之外,他们无法享受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国家。 、意外保险等劳动权益,尤其是工伤保险方面,这使得他们在遭遇职业伤害时很难获得必要的赔偿和保护。安徽省芜湖市消保委发布的家政服务行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7%的用人单位表示会优先雇用参加工伤保险或参加工伤保险的家政服务人员。家政服务公司购买的其他保险。调查发现,54%的女家政工表示,曾因没有工伤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而被雇主拒绝聘用,这也导致部分女家政工受到就业歧视。与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其他蓝领群体相比,家政女性受到的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他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私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渠道。这使得家政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常常被社会所忽视。被忽略。这种关注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家政服务中女性权益的保障,也削弱了社会对该行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动力。
我国家政服务行业普遍采用的代理用工模式存在重大法律和保护缺陷。由于家政服务人员与公司之间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当他们在工作中受伤或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很难获得工伤保险等应有的劳动保护。当发生劳动争议时,责任划分就变得复杂。此外,合同条款可能含糊不清,国内工作场所的隐私性导致取证和认定事实困难,增加了纠纷解决的复杂性。家政服务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商业保险,一旦发生意外,很难获得足够的赔偿。尽管政府推动家政服务企业向员工制转型,是为了提供更规范的劳动关系和更有力的法律保障,但转型过程面临企业成本增加、行业规范化、规范化推进难度等诸多挑战。 。
家政服务业社会保障的不足及完善需求
目前家政服务业保险存在保险覆盖范围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问题。近年来,社保全面推行“五险一金”后,自由职业者不得单独购买工伤保险。只有员工参加工作,公司才能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家政行业一般通过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等商业保险解决人身伤害问题,但也面临金额不足、纠纷多的问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过40%的家政服务行业雇主与家政工发生过纠纷。专家分析认为,家政服务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特殊性、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想真正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保护雇主、家政工人和家政公司的权益,就必须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促进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健康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姐妹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卓昌利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全面实施,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政服务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目前,在职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其中农村劳动力占60%以上。他们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由于职业的独特性,家政服务存在工作时间灵活、地区差异大、客户距离远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家政服务人员在工作中摔伤、烧伤,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甚至致残或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时常发生。但灵活就业的家政工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家政服务保险,工作期间的安全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卓长利说:“家政工一旦在工作中受伤,只能依靠购买的意外保险,赔偿金额很小。如果伤势严重,商业保险赔偿金额非常有限。”医疗费用和日常生活 由于生活的双重压力,很多家政工人致贫、返贫,甚至赔光了钱。”
推动家政工纳入工伤保障范围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引导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制度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家政服务责任保险立足于以员工为主的家政服务企业和员工的需求。意外保险等专业保险产品。鼓励员工型家政服务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和职业责任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组织员工型家政服务企业和员工统一参保并给予补贴。
以工伤保障试点为例,自2022年7月1日起,将在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四个行业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24年3月末,累计参保人数达801.7万人。工伤保障试点创造性地实现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的解绑。该政策精准应对平台员工目前面临的最大职业风险——职业伤害,能够有效维护平台员工的劳动权益。考虑到我国新增就业工种高达8400万,仍有不少平台企业没有纳入工伤保障。网络管家、网络主播、卡车司机等群体仍处于工伤制度的保护范围之外。
2024年4月23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上,劳动关系司司长李新旺在回答有关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问题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提到,在工伤保障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及时扩大试点范围,吸纳更多人员就业新就业形式纳入体系保证。
分批次、分类将家政工纳入工伤保障范围,“新型工伤+补充商业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的社保模式不仅体现了工伤的普遍性社会保障体系、新企业的实际情况也被考虑在内。该模式通过单一险种工伤保险为家政工人提供基本的职业伤害保障,同时利用商业保险的灵活性来转移和分散企业责任风险。与新农合、新农保相结合,满足劳动者就业保障和养老生活保障的需要。在保障家政服务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和用工风险。通过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三方合作,为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信力。连续性。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同时,增强了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工作热情,减少了人员流动,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此外,这一制度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家政服务行业,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符合国际劳动保护标准,减少法律纠纷,改善劳动者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双重弱势群体,女家政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标准、教育培训等努力,有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为家政工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不仅是一项社会正义事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一步。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些“隐秘角落”,为女家政工撑起一片社保蓝天。
*以上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