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乱象丛生:事故车、阴阳合同、里程数造假成行业潜规则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110 | 时间:2024-08-13 14:04:12本报记者陈燕南、童海华北京报道
张硕“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结果买到的却是事故车,里程也改了。”“我的二手车贷款怎么就多了几万?”“卖家根本不跟我说实话,事后也不承认。”“他们给我开的合同都是黑合同,很坑。”
近日,不少二手车消费者向《第一财经日报》反映自己在购车过程中遭遇的骗局。不过,上述案例并非孤例。记者在整理今年“3·15”期间全国多地消协发布的消费报告时发现,二手车投诉屡屡上榜。修改里程、卖事故车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二手车商中甚至还流传着一句话:“不改里程就是傻。”
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随着二手车销量不断增长,乱象亟待整治。“现在应该进行的根本性改革,而不是改良。当前应尽快恢复二手车的商品属性,将二手车商由经纪公司转型为运营公司,这样才能采取更有力的执法手段,才能有效避免二手车交易欺诈行为的发生,提振二手车消费者信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执行会长苏晖对记者表示。
“不改变里程数是愚蠢的”
近日,一位名叫小李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今年1月在济南蓝翔二手车市场凯航销售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2011款二手宝马迷你。由于车辆表面修复良好,当时并未发现任何缺陷。但在行驶过程中却出现了短路等多处问题。经过检查发现,该车因遭遇事故或被水淹,车内多处零部件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如该车的转换机构总成、安全气囊、控制电脑、刹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销售人员此前并未告知他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实际损坏情况,事后还一再推卸责任。
与小李类似,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温州一郑姓男子花10余万元购买“事故车”58同城网济南二手车,里程被卖家从8.4万公里改成3.2万公里。成都一鲍姓男子花36万元购买路虎时,卖家称该车里程为10万公里,但后经核实,该车实际里程为30万公里。他多次与卖家协商退车,但遭到拒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二手车经销商中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改里程就是傻子。”随后,记者在淘宝等网站上看到,修改汽车里程数据并不难,只要告知经销商车辆的品牌、车型、年份、仪表型号等相关数据即可,修改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一些二手车商也告诉记者,调里程表、卖水淹车、事故车只是最简单的花招,只要找第三方评估中心评估,就能轻松发现车的问题所在。不过,二手车贷款的花招就复杂多了。“有时候,‘免手续费’的说法只是车商赚钱的手段,有的车商甚至故意提高利息,赚取一大笔利润,但这一切消费者在签完合同、交了定金之后,才知道。”他说。
多位在二手车电商平台购车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的贷款金额莫名增加,怀疑卖家在变相收取费用。“当时我的销售顾问告诉我,我买的车总价15万元,可以分36期还清,加上利息,每个月还款不到5000元。但我第一个月的还款金额显示6400元,于是我再次查看贷款记录,发现贷款总额有20万元。但对方解释称,平台需要收取服务费、车辆安全费、手续费等费用,但我买车前并未被告知这些。”
记者还从一位消费者处了解到,一家二手车电商为他提供了一份“阴阳合同”。“签完合同后,意外发现还有一些额外费用条款,比如仓储物流费、上牌服务费、车辆采购费等。”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有消费者称,某平台开通了车主保障服务,每月自动扣60元。
赤裸裸的“暴虐条款”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记者在整理今年“3·15”期间全国多地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报告时发现,二手车屡屡上榜。
广西消保委在对二手车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2020年广西二手车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篡改、隐瞒二手车真实信息方面,如篡改里程、隐瞒事故车辆、水损车辆等问题。
据南京市消协汽车维权委员会统计,二手车投诉数量也大幅增加,达603件,其中,还存在不履行如实披露义务、私自更改里程、隐瞒车辆真实状况等现象。
在四川省消委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的二手车网购调查中,发现60%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遇到咨询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车辆证件、保险、保养信息不全、车源信息与网购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同时,投诉清单中还包括付款后才允许验车试驾、购车金融贷款比例高、第三方验车平台要求消费者付费等不合理问题。
随着网络二手车平台的兴起,不少新问题也随之显现。在此次四川省消委会的调查中,调查机构人员在亲身体验了58同城、二手车之家、瓜子二手车、人人车、淘车、有信二手车等6家二手车网络交易平台的购车服务流程后,还发现平台涉嫌发布虚假车源吸引消费者,收费事项信息不明确,押金收取流程存在瑕疵,部分平台疏于审核核对,存在侵犯消费者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等行为。
同时,记者注意到,二手车市场交易合同中存在“霸道条款”也是一大问题。据四川省消委会调查,9份合同有“里程免责条款”,10份合同有“车况免责条款”。例如,商家提供的《二手车买卖协议书》约定:“签订当日,与车辆有关的一切法律风险由乙方(买方)承担”。但合同显示此时车辆尚未实际交付,车辆不在消费者的掌控之下,此时由消费者承担风险(如车辆损坏、丢失、对第三者造成损害等)或明显不公平。有的合同约定“经营者在任何情况下均免除有关质量保证、车辆型号、配置真实性等责任”。这意味着二手车经营者在二手车交易中不再承担行驶里程、车况、售后服务等事项的法定责任。
但根据《消费者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这些信息应当真实、完整,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来说,二手车交易经营者在出售二手车前,应对二手车来源合法性、行驶里程、维修记录、交易记录、车辆存在问题等相关事项进行全面核实和检查,并将结果书面告知消费者。另外,如果无法核实行驶里程,经营者还应将无法核实的事实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以书面或其他方式告知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车龄3~4年的二手车,可以通过查看4S店的维修记录、轮胎、刹车盘的磨损情况、中控、座椅的老化情况等进行判断。对于车龄5年以上的二手车,则需要查看保险公司记录,或者查看车辆出厂铭牌,再根据私家车一年行驶1万~2.5万公里左右的情况,估算出大概的行驶里程。”
“现在是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时候了”
二手车市场正成为推动国内汽车流通体系建设的新引擎,然而二手车市场的诚信问题却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434.14万辆,20年二手车交易复合增长率为22%。“要稳步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在今年两会上被提及。
“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刺激汽车需求,未来二手车需求还会不断释放,相关乱象也会更加凸显。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但二手车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未能有效落实,行业缺乏监管机构对二手车销售者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即便有的交易合同约定了卖方有披露车况真实信息的义务和违约责任,但行业内缺乏权威数据和机构验证,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找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但对于卖方隐瞒信息的行为仍难以及时获知。”苏晖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二手车平台或者车商其实只是经纪公司,也就是中介机构,而不是运营公司。相比较而言,运营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根本性的改革,而不是改良。”苏晖说,“首先,要恢复二手车的商品属性,放宽限迁等流通政策。同时,二手车经销企业要从经纪公司向经营公司转型,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提高信息透明度,实现优胜劣汰。其次,要出台二手车交易、流通、责任追究等细则,明确二手车销售商的法律责任,采取法律强制措施,杜绝二手车销售乱象。”
全国工商联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推动二手车核心数据开放,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公共数据58同城网济南二手车,可以有效提高二手车车况信息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