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专访:解决住房问题与改善劏房环境,联动大湾区资源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31 | 时间:2024-12-07 09:04:39在地价昂贵的香港,住房是一些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不仅是公民“衣食住行”的重要生活条件,也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愿望的基础。本届特区政府致力于刻不容缓地解决住房问题,并不断提高速度、数量、质量和效率。在多管齐下的政策下,这一困扰香港多年的“顽疾”正在得到缓解。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改组后的首任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建筑师,她不仅能够以专业的角度带领团队绘制香港房屋发展的蓝图,更能以细腻的女性视角了解基层居民的需求。这期间她有什么想法和感受?香港如何改善“劏房”的环境问题?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和技术如何进一步联动,帮助香港更快解决住房问题?何永贤近日接受中新网《港澳客厅》专访,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采访实录摘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这几年特区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何永贤:本届特区政府是2022年7月1日上任的,我们上任时就表示要加快速度、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迅速兴建更多公营房屋(简称“公屋”)。 ”),因为有很多基层家庭在等待(公屋),所以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两年多过去了,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五年,公营住房整体供应量将达到18.9万套,比我上任时的10.5万套大幅增加80%。我非常感谢房屋署的同事。他们采用了许多与不同部门协调的方法,以及新技术,例如“组装合成”方法,不断加快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希望公屋能尽快交到有需要的市民手中。
中新社记者:为了实现“告别分房”的目标,特区政府近日成立“解决分房问题”工作小组,并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您作为副组长,还走访了“分房”居民。有没有哪些人或事让你印象深刻?此次调查对“分房”及其居民现状有何新发现?
何永贤:我一上任就走访了一些“分房”居民。其中一位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也曾在香港(社会)服务过。他晚年生活的环境如此恶劣,空间非常狭小,没有窗户,卫生间就在床边。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我去拜访他的时候,记得那是夏天,我们谈论他的时候满头大汗。
现在我们的公营房屋(供应)数量不断上升,加上“简易公屋”和上届特区政府提出的过渡性房屋建设迅速,我们希望能更快地增加供应,帮助基层居民。
最近我在一个过渡性的房子里又见到了老人。搬进过渡房后,他的整个生活状态都不同了。他现在有一扇窗户,可以一边做饭一边看大海。他整个人的心情都不一样了。他的病情逐渐好转,脸上也恢复了笑容。这是对我和整个房局团队最大的鼓励。
我刚才说了,本届特区政府大幅增加了公营房屋的供应。这是我们解决“分房”问题的基础。供应量大幅增加。这些“分房”的居民将搬到其他地方,慢慢改善生活。只有“分房”还有做得更好的空间。
中新社记者:根据工作小组的报告,行政长官在新施政报告中提出立法制定住宅分间单位租赁制度。符合条件的户型将被称为“简易房”。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目前“分房”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不过,对于这项措施长远是否会使“分房”合法化,以及特区政府将如何消除市民的疑虑,也有一些评论。 ?
何永贤: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劏房”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数字是“劏房”单位有11万个,“劏房”环境下的居民超过22万;我们看到的照片是一些老人在浴室旁边睡觉和做饭。一顿饭。事实上,当我们开始研究“分房”后,我们发现,这11万个单位中,只有部分单位的状况确实如此糟糕。
事实上,目前供应的劏房有很多不同类型,有的比较好,有的则像我刚才提到的那样差。较好的面积较大,设施齐全,有窗户、独立卫生间、烹饪区。它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现在提出的“简易住宅”的标准。它实际上是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选择。比如有一些年轻人,其实工作能力不错,收入也不错,但是长大后想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就搬出去了。 。我们不介意这些好的选择的存在,因为它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但不好的地方一定要改进,一定要设定一个最低标准。有了最低标准之后,我们将对低于标准的进行规范、改进。变更后,我们会有专业人员进行认证,证明其合格。然后我们会给他们起名为“简单的房子”。 。所以,“简易屋”并不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在更改名称之前,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和改进,然后才能使用此名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淘汰不好的,把好的出租给有需要的人。
资料图:香港,俯瞰维多利亚港。谢光辉 摄 图片来源:
中新社记者:为了填补短期内公营住房供应不足的缺口,特区政府早前与内地合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建造方式建设“简易公营住房”。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组装合成”有哪些优势?目前“简易公房”建设进展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公房短缺的问题?
何永贤:“简易公屋”正在进行中。推行“简易公营房屋”的构想是行政长官在2022年7月1日后提出的。构想提出后,我们找地、进行研究、到立法会获取拨款,然后开工兴建。整个过程花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第一批 2,100 个单位的完成是一个非常压缩的过程。
“组装”的概念就像我手里的(“组装”)盒子一样。它有浴室、窗户和其他设备,都是在工厂制造的。完成后,将被送往现场并进行安装。许多现场工人已经搬进工厂(上班)。工厂为室内环境,不受风雨影响,更安全。他们都在实地工作,工人们的福利也比较好。网站不一样。它暴露在日晒雨淋中。下雨的时候,整个场地都是泥土和水。环境相当艰苦。所以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把大量的工作搬进工厂,完成后再用卡车运输。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当我们在现场做土地平整、室外排水管道等工作时,工厂已经开工了。在制作组装盒时,两个工序可以并行进行,工序中的时间大大减少。以元朗的“简易公屋”为例。其施工时间比传统(施工方式)压缩了两年多。你看(“简易公屋”)从构思到竣工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一般来说,传统项目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效率要高很多。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两地在建筑领域的合作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未来这种合作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并运用到更多建设项目中?
何永贤:这个方面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们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建设团队确实应该利用香港这10年有这么多土地来建造大量的公营房屋(机会)。希望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比如说“组装合成”,除了盒子(建造)之外,我们的建造团队正在开发一些管理平台,让盒子可以被扫描来记录工厂里从出生到运输的过程,以及未来维护和项目进度。不管怎样,都可以在电脑平台上看到。当我们将来进行估算时,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数据。未来三四年,随着大量新公屋项目的涌现,这些电子数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大陆的优势是工厂大,土地充足,人力资源充足,而且水平越来越高。生产线上引入了机器人等许多新技术,施工过程更加高效、质量更高。这对香港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香港的优势在于拥有优秀的研发机构,而且我们的施工团队非常国际化。我觉得香港可以利用高端研发的优势,利用我们现有的房屋项目进行实验,然后内地工厂可以在香港实际制造和展示这些建筑配件。
希望新的建设模式能够体现国际标准和香港规范,进而结合大湾区制造基地的力量,帮助香港解决住房问题。
中新社记者:作为特区政府改组后的首任房屋局局长,您在负责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时,是否感到压力很大?您在上任之前是否为自己设定了一些目标?您能与我们分享哪些心路历程?
何永贤:我接手后很着急。一切和所有的目标都是匆忙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我只是卷起袖子就这么做了。房屋工程关系到全港每个人。每个人都有住房需求,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还有“分房”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解决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动力,也是一种很大的使命感。
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参加一个活动。我没有安排司机,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上车关上车门,司机就告诉我:我认识你,我很佩服你,我们可以看看你做什么。我一听,眼睛就有点湿了。我被这位司机感动了。在整个开车过程中,他一直告诉我,你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我们真的需要房子。我想这是对我和整个团队最大的推动力。我希望这份使命感能够团结我的团队,尽快解决香港基层民众的住房问题。
中新社记者:您是一名出身的建筑师。您最初为什么决定加入建筑行业?
何永贤:其实我应该感谢建筑选择了我。当我选择建筑时,我有点困惑。中学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但是我觉得自己不适合理科专业。我发现建筑似乎需要科学,但它也是一门为人服务的科学。以人为本,做好设计,改善环境。这似乎是一个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题材。
(但是到了大学一年级),我发现自己不习惯,没有太多信心。暑假我去找系主任,告诉他我可能不适合(建筑专业)。他看着我说,你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转学?你应该能够继续阅读。我就听从了他的建议,继续读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后来我渐渐地非常感谢建筑选择了我,没有放弃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很喜欢当一名建筑师。我觉得建筑师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建筑师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居住)环境变得更好、更美丽,所以他们每天训练自己去思考美好的事物,如何带出更好的前景。我非常喜欢这种(这种)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所以我也推荐年轻人成为建筑师。
中新社记者:本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中,有不少女性导演,包括您在内。与往年相比,这一比例相当高。近年来,香港特区立法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议员。你会如何解释它?女性在香港政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如何?
何永贤:我希望更多。我认为一个非常均匀的男性和女性群体是最好的工作环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女性则更瘦、更柔软。做事或者和别人谈论如何做事的时候,不一定是一样的。强硬固然好,但在现代社会,温柔和理解别人的需求也很重要。比如我们设计公屋,照顾这么多老人,怎样才能给他们更温暖的感觉?这就是女性(观点)可以带来的好处。
另外,我们女导演之间的友谊也非常好。女人有自己的话题。例如,有一些特殊的假期,7月1日和10月1日。我们会讨论穿什么衣服,或者找香港理工大学帮我们设计一系列的衣服一起穿,这也能代表我们香港大学生的能力。
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士能够加入特区政府和立法会。
记者:韩国明星童刘玄廷朱晓明陈子妍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