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第三集中医学观察点:留学生隔离期满,医护人员送上特殊告别与贺卡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33 | 时间:2024-12-08 22:04:0628日下午,天空飘着冷雨。在杨浦区第三集中医学观察点前,冒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仪式。从瑞士返回上海的21岁留学生小刘(化名)结束了14天的隔离期,父亲来接他回家。
酒店门口,在隔离点陪伴了他两周的医护人员、保安以及酒店工作人员目送他离开。医护人员还亲手设计了一张贺卡,连同隔离解除通知一起寄给了他。 “谢谢!我感觉我拿到了文凭。”车子启动了,年轻人几次摇下车窗与他们告别。
3月28日零时起,上海将对所有入境上海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目前,杨浦区第三集中医学观察点已基本满员,共有留观人员112人,其中境外返沪人员107人,在沪隔离人员5人。今天(29日),又有6人解除隔离走出观察点。
124张床位,24小时开放
这几天上海气温急剧下降,隔离点空调都开不了。在医疗站值夜班的护士王玉蓉不禁打了个冷颤。已是深夜,但总站的电话却不少。 “我们24小时都有人在现场,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这是工作人员在居民进入隔离点时向他们做出的热情承诺。除了健康问题外,如果电视出现故障、厕所堵塞或网线损坏,居民也会寻求帮助。王玉蓉原本是石东医院的一名护士。如今到了隔离点,她开玩笑说自己成了保姆、客服、维修工……
杨浦区第三个集中医学观察点由石东医院12名医护人员负责。杨浦区组织部选派8名志愿者加入服务,承担此时的防控任务。 3月20日下午5点接收任务,3月21日上午开始接收第一批居民,连夜设立新的隔离点。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感染控制的要求,设立三个通道,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设计行走路线和隔离流程,完成124个通道的准备工作。” 24小时内就有床位。”负责带队的石东医院副院长叶成林告诉记者。客人入住前,所有通道和药品都必须标注清楚,就连通道上的台阶也是工作人员连夜搭建的。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张床位分布图,就像一个沙盘,每张床位的使用状况、来访人数一目了然。”
进入隔离点前夕,主治医生徐惠娣将孩子送到农村亲戚家,全身心投入到隔离点的工作中。由于许多航班在夜间、清晨和深夜抵达,他们经常穿着衣服睡觉,随时准备接待乘客。目前,这些驻守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已坚守岗位200多个小时。
楼上的住户患有哮喘,楼下的住户是吸烟者。
506房间有一位46岁的英国客人,他在进入隔离点时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患有哮喘。 “哮喘患者有基础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所以他们是我们的重点观察对象。”王玉蓉每天两次跟踪这位居民的身体状况。 “他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将于4月5日做好准备。”左边。”
楼下406室住着一位长期抽烟的住户。住进隔离点四五天后,住户变得非常烦躁,每天打电话说自己抽烟成瘾。 “我们多次耐心劝说他,后来给他买了禁烟口香糖寄给他,缓解他的焦虑,现在他好多了。”
在隔离点,所有医护人员都是“隐形客服”,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居民沟通。 “前天有几个大学生准备参加网上考试,但酒店本身的Wi-Fi信号不好。为了保证考试时信号流畅,我们特意与酒店商量,增加了一个无线网络。路由器并通过视频教他们如何安装。”王玉荣说,隔离点工作站的电话就是服务台,每次响铃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问题。
“803和806的客人表示,他们的托运行李还在机场,没有送到他们手中,移民局的电话也一直无法拨打。”隔离点负责协调公安、街道、酒店、保安等部门的联系人胡良凯联系长海派出所接乘客。出入境部门终于帮客人找到了行李。
做“亲密兄弟”同时坚守零感染底线
深夜,1204房间的阿姨又打来电话。自从入住隔离点以来,她一直患有严重的心理焦虑症,晚上无法入睡。接电话的人是石东医院的法医陈阵:“一开始她不肯告诉我们原因空调维修工岗位职责,但聊了几天,阿姨才慢慢告诉我们她的情况。”
阿姨作为密切接触者被从社区送至集中隔离点。当她在小区被救护车送走时,小区不少居民都围观了这一幕,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她非常自责,觉得别人会责怪她,她的邻居和亲戚也会把她当作病人来对待。”
了解了她的焦虑后,陈真开始从专业的角度开导阿姨:“你只是来观察几天周围人的健康状况,所以不需要有精神负担……”经过再三劝说,阿姨终于打开了门。李欣欣:“其实我的健康状况已经好转了空调维修工岗位职责,而且我还是自行车队的一员,今年5月份我们还计划去骑自行车旅行……”
在隔离点,“贴心弟弟”陈真还肩负着作为院感训练师的重要职责。隔离点保安、保洁等人员每天巡逻、送餐和物资、清理医疗垃圾。他们必须穿着隔离服才能进入半污染区。陈阵负责他们的防护训练。 “保安和保洁人员不是专业医务人员,需要经过反复培训才能上岗。”
防护服的穿着步骤、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不同物品不同浓度的消毒剂,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需要培训和关注。 “训练一次是不够的,需要反复训练、评估,确保万无一失。”
即将进入污染区,一群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陈阵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大家的一举一动,不敢眨眼,因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危及生命。
“零感染是底线。”叶成林副院长表示,“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服务,让这段隔离时期成为每个居民一生中值得回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