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家政企业试推员工制模式,引发社保缴纳难题与服务品质需求矛盾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91 | 时间:2024-10-15 09:05:42从本月开始,上海部分家政服务公司开始试行“员工本位”模式。家政服务公司成为雇主与家政工人之间的“桥梁”,通过银行等第三方平台规范分配收入。此举引起了业界关注,但也引发了争议。家政工人的社会保障缴纳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对家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优质化、专业化。市场提供的家政服务已不能满足居民对家政服务质量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家政服务业的主要矛盾。
目前,大部分家政服务公司都是采用中介模式,即家政工不是公司员工,而是通过公司介绍给雇主,公司收取中介服务费。家政人员与家政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一些员工服务技能和道德素质较差,服务质量不高,引发不少纠纷。家政工人虐待老人、儿童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导致家政服务行业遭遇信任危机。一旦发生纠纷,雇主和家政工双方的权益都很难得到保障。以员工制取代代理制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国内行业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家政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就提出,鼓励设立员工型家政服务企业。 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对雇员型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政服务质量扩容行动计划(2017年)》提出,督促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今年6月什么是员工制家政服务,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36条具体优惠政策。
国内企业员工制度不仅有政府支持,更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也有实际需要。按理说,应该很受市场欢迎。但在实施时却常常遇到“不足”。原因在于,除了上海家政企业面临社保缴纳困难外,其他地方也存在用人单位和家政工人都不愿意的情况。因为很多家庭只需要简单的计时服务,不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一些家政工宁愿不缴纳社保,多拿点现金。
这并不是说家政服务人员配置体系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中介制度已经推行多年。虽然问题很多什么是员工制家政服务,但存在市场惯性。不过,员工制度是新的,短期内水土不服也是正常的。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和制度,找到三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比如,为家政工缴纳社保是行业标准化的重要一步,但这笔费用谁来支付?这也是当前行业争议的焦点。由雇主支付,会增加很多成本。家政服务行业一直是微利行业,家政人员数量庞大,企业难以应对工作量。成本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对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收入较高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家政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以及质优价廉的服务有更高的要求。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目前政策是鼓励先在大中城市推行职工制度,逐步推行,再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另一方面,政策也鼓励各方降低成本。比如,新发布的“家政36条”明确提到增加社保补贴、利用城镇现有设施改造为员工型家政服务人员集体宿舍等措施。事实上,这也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促进发展的举措。随着各地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相信家政服务将迎来提质扩能的新阶段,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